第303章 全球合作,共抗病毒

关灯
    沈清秋盯着屏幕上那段与系统底层代码极为相似的基因序列,指尖微微发紧。

    她迅速调出数据库中的历史记录,将这段序列与系统的原始代码进行交叉比对。

     “不是错觉。

    ”她低声说,“它确实带有系统的痕迹。

    ” 林雪凑过来,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你是说……病毒是被系统影响过的?” “或者说,它是从系统中演化出来的。

    ”沈清秋的声音冷静,但语气不容置疑,“我们必须立刻向上汇报,并启动全球协作机制。

    ” 赵铁柱已经拨通了WHO总部的紧急联络通道。

    几分钟后,各国疾控中心、顶尖医学研究所的代表陆续接入视频会议。

    沈清秋没有浪费时间寒暄,直接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

     屏幕上的图表令人不寒而栗:病毒不仅具备极强的变异能力,还表现出某种“适应性智能”,能根据宿主免疫反应调整结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主动绕过检测手段。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似乎在寻找特定的目标——某种尚未明确的生物标记。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如果这是真的……”一名来自法国的病毒学专家开口,“那么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

    ” “是的。

    ”沈清秋点头,“但我们也有应对它的基础。

    我们需要全球协作,共享数据、资源和研究成果,否则这场战役我们无法打赢。

    ” 接下来的几小时里,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协作正式启动。

    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多个国家的研究团队纷纷表态支持,并承诺提供最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援。

    联合国也介入协调,为跨国样本运输、数据共享提供绿色通道。

     沈清秋团队作为核心力量,被赋予协调全球科研工作的重任。

    他们迅速制定了初步合作框架,明确了各团队的任务分工: -一部分团队负责病毒基因测序与变异追踪; -另一部分专注于抗体筛选与疫苗研发; -还有专门小组负责临床症状分析与神经功能评估; -沈清秋本人则带领一支精锐团队,深入解析病毒与系统之间的关联。

     “我们不能再被动追赶。

    ”她在协调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要找到它的逻辑,预测它的变化,然后先一步行动。

    ” 会议室内的气氛紧张而专注。

    不同语言交织成一片,讨论声此起彼伏。

    尽管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各异,但在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唯有合作才能带来希望。

     随着合作机制逐步建立,研究效率大幅提升。

    不到两天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例样本便已汇聚至沈清秋团队实验室。

    他们利用新型荧光染色法重新处理这些样本,试图找出病毒真正的目标。

     “它在找什么?”林雪一边操作显微镜,一边喃喃自语。

     “也许是某种受体,也许是某种蛋白质标记。

    ”沈清秋翻阅着数据,“但它显然不是随机选择宿主。

    ” 赵铁柱递来一份最新报告:“重症患者中,有超过六成都出现了神经退行性病变。

    这说明它确实在影响神经系统。

    ” “问题是,为什么?”沈清秋皱眉,“是为了控制宿主?还是为了某种更高层次的目的?” 正当众人思索之际,终端再次震动,一条新信息跳入眼帘: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