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常务副县长的表演
关灯
小
中
大
调查常务副县长郭刚陷入僵局。
他位高权重又滴水不漏的表演让陈青禾压力倍增。
暗中销毁证据的动作让调查组束手无策。
直到一位良心未泯的司机送来致命账本。
翻开账本刹那,陈青禾脸色骤变—— “这牵扯的,比想象中更可怕。
” 初秋的夜风带着凉意,卷起云川县纪委办公楼下几片早凋的梧桐叶,打着旋儿撞在陈青禾办公室紧闭的窗玻璃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陈青禾没开大灯,只有台灯在案头投下一圈昏黄的光晕,将他紧锁的眉头映得格外深刻。
那份关于常务副县长郭刚的初核报告摊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此刻如同扭动的黑蚁,爬得他心烦意乱。
郭刚。
这个名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调查组的头顶,也压在陈青禾的心上。
纺纱厂改制案的调查,在突破钱大勇和孙卫东之后,矛头无可避免地指向了这座县城真正的权力人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刚。
他是改制领导小组的实际掌舵人,钱大勇的“围猎”核心,孙卫东的顶头上司。
所有的线索,最终都隐隐汇聚在他身上。
然而,几天交锋下来,这块骨头硬得超乎想象,且裹着一层滑不留手的油。
陈青禾疲惫地揉了揉干涩发烫的眼角,指腹下的皮肤绷得发紧。
他伸手摸向桌角的保温杯,拧开盖子,一股淡淡的枸杞和劣质茶叶混合的味道飘散出来。
水温早已凉透,喝下去只带来一股滑腻的凉意,顺着喉咙一路冷到胃里,非但没有提神,反而让疲惫感更加沉重。
他放下杯子,金属杯底磕在桌面上,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在这过分安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窗外的风似乎大了些,带着一种沉闷的呜咽。
陈青禾下意识地看向窗外那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仿佛能穿透这夜色,看到几公里外县委家属院里那栋独门小楼——郭刚的家。
此时,那里大概也是灯火通明吧?那位常务副县长,又在“表演”什么呢? 时间倒退回三天前,县纪委谈话室。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紧张混合的特殊气味。
郭刚端坐在谈话椅上,姿态放松,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面对组织的坦诚。
他穿着熨帖的藏青色夹克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既无钱大勇的市侩油滑,也无孙卫东被戳穿后的狼狈仓皇。
“青禾同志,还有调查组的同志们,”郭刚的声音平稳而富有磁性,带着惯有的领导腔调,“你们的工作很辛苦,压力也很大,我都理解。
关于纺纱厂改制的事情,县里上下都很关注,作为当时改制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我责无旁贷,欢迎组织任何形式的调查和监督。
” 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十指交叉放在桌面上,显得诚恳而坦荡:“改制方案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严格按照上级政策精神制定的。
资产评估这块,孙卫东同志是具体经办人,但我记得,当时聘请的是市里推荐的、具有甲级资质的‘宏远评估所’,程序上绝对没有问题。
至于钱大勇的公司中标,那是公开竞标的结果,符合市场规律嘛。
” 陈青禾坐在他对面,身旁是搭档老严,负责记录的同事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
陈青禾的目光锐利,试图从郭刚那张滴水不漏的脸上找出哪怕一丝细微的破绽。
“郭县长,”陈青禾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我们注意到,宏远评估所出具最终报告前,曾有一份初评稿,评估价值比最终稿高出近百分之四十。
这个巨大的差距,您作为领导小组组长,当时是否知情?是否提出过异议?” 郭刚眉头微蹙,露出恰到好处的思索,随即是理解和包容的神情:“哦,你说这个啊。
当时评估所内部确实有过不同意见,这很正常嘛。
后来经过更加审慎的市场调研和对企业实际状况的深入核查,特别是考虑到纺纱厂设备陈旧、债务沉重、人员负担重等现实困难,评估价值做了更符合实际的调整。
这个调整过程,评估所向我口头汇报过理由,我认为是基于专业判断的修正,是负责任的。
”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语重心长:“青禾同志,企业改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
我们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要考虑盘活资产、安置职工、促进发展的大局。
有时候,不能简单地用账面数字来衡量利弊。
当时如果不‘壮士断腕’,下决心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纺纱厂可能早就破产清算了,那才是真正的损失,是对上千名职工的不负责任啊!” 一番话,情理交融,站位高远,把自己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忍辱负重、着眼大局的改革者形象。
他将一切具体操作细节都推给了“专业机构”和“具体经办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那么,”老严接过话头,语气平缓却暗藏锋芒,“关于钱大勇在竞标成功后,与您个人及其亲属之间频繁的资金往来,比如您内弟注册的那家‘宏信商贸’,在改制前后与钱大勇公司发生的大额‘咨询’业务款项,您如何解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刚脸上的笑容没有丝毫变化,甚至更加坦荡:“老严同志,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郭刚在云川工作这么多年,自问行得正坐得直,经得起考验。
我内弟是做点小生意,但他和钱大勇公司之间正常的商业往来,我这个做姐夫的,既不知情,也从不干涉。
至于你们查到的那些款项,只要是合法合规的生意往来,我无权过问,也相信组织会查个水落石出,还我清白。
” 他身体微微后靠,靠在椅背上,眼神扫过陈青禾和老严,带着一种隐隐的、居高临下的审视,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我知道,现在外面有些风言风语,压力很大。
但我相信组织,相信纪委的同志是公正的。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嘛。
我全力配合调查,也希望调查组的同志们,能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实事求是,给县委县政府、给纺纱厂职工、也给社会舆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 滴水不漏!陈青禾的心一点点往下沉。
郭刚就像一条滑不留手的泥鳅,所有的质疑都被他以“程序合规”、“专业判断”、“大局为重”、“不知情”、“不干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轻飘飘地化解。
他甚至在话里话外,暗示调查组受到了“压力”和“干扰”,无形中将自己摆在了受害者和被冤枉的位置上。
更让陈青禾感到棘手的是郭刚那份沉稳的气度。
面对纪委的谈话,他没有丝毫普通官员常见的紧张或惶恐,反而像在主持一场寻常的工作会议,那份从容,源于他多年深耕云川官场积累的深厚根基和强大的心理优势。
他知道自己盘踞在权力网络的中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绝非钱大勇、孙卫东之流可比。
郭刚的“表演”远不止于谈话室。
谈话结束后,他立刻雷厉风行地召开了一个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妥善处理纺纱厂改制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在会上,他大谈特谈改制的不易、职工的困难、政府后续工作的不足,表情沉痛,言辞恳切,要求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带着感情”解决职工合理诉求。
他还特意指示县电视台做了报道,新闻画面里,他深入纺厂家属区看望困难职工,握着老工人的手嘘寒问暖,俨然一副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父母官形象。
这一手“危机公关”玩得炉火纯青,不仅成功转移了部分舆论焦点,把自己塑造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更在无形中给调查组施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样一位“心系职工”、“敢于担当”的领导,真的会是腐败分子吗? 而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得更加汹涌。
就在陈青禾苦思对策之际,坏消息接踵而至。
首先是钱大勇那边。
这个在留置初期还抖出不少猛料的商人,在得知郭刚依旧稳坐钓鱼台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再次提审时,他对之前关于郭刚的供述开始含糊其辞,眼神闪烁,甚至暗示“可能记错了”、“当时压力大说岔了”。
显然,他或者他背后的人,对郭刚的能量重新评估
他位高权重又滴水不漏的表演让陈青禾压力倍增。
暗中销毁证据的动作让调查组束手无策。
直到一位良心未泯的司机送来致命账本。
翻开账本刹那,陈青禾脸色骤变—— “这牵扯的,比想象中更可怕。
” 初秋的夜风带着凉意,卷起云川县纪委办公楼下几片早凋的梧桐叶,打着旋儿撞在陈青禾办公室紧闭的窗玻璃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陈青禾没开大灯,只有台灯在案头投下一圈昏黄的光晕,将他紧锁的眉头映得格外深刻。
那份关于常务副县长郭刚的初核报告摊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此刻如同扭动的黑蚁,爬得他心烦意乱。
郭刚。
这个名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调查组的头顶,也压在陈青禾的心上。
纺纱厂改制案的调查,在突破钱大勇和孙卫东之后,矛头无可避免地指向了这座县城真正的权力人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刚。
他是改制领导小组的实际掌舵人,钱大勇的“围猎”核心,孙卫东的顶头上司。
所有的线索,最终都隐隐汇聚在他身上。
然而,几天交锋下来,这块骨头硬得超乎想象,且裹着一层滑不留手的油。
陈青禾疲惫地揉了揉干涩发烫的眼角,指腹下的皮肤绷得发紧。
他伸手摸向桌角的保温杯,拧开盖子,一股淡淡的枸杞和劣质茶叶混合的味道飘散出来。
水温早已凉透,喝下去只带来一股滑腻的凉意,顺着喉咙一路冷到胃里,非但没有提神,反而让疲惫感更加沉重。
他放下杯子,金属杯底磕在桌面上,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在这过分安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窗外的风似乎大了些,带着一种沉闷的呜咽。
陈青禾下意识地看向窗外那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仿佛能穿透这夜色,看到几公里外县委家属院里那栋独门小楼——郭刚的家。
此时,那里大概也是灯火通明吧?那位常务副县长,又在“表演”什么呢? 时间倒退回三天前,县纪委谈话室。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紧张混合的特殊气味。
郭刚端坐在谈话椅上,姿态放松,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面对组织的坦诚。
他穿着熨帖的藏青色夹克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既无钱大勇的市侩油滑,也无孙卫东被戳穿后的狼狈仓皇。
“青禾同志,还有调查组的同志们,”郭刚的声音平稳而富有磁性,带着惯有的领导腔调,“你们的工作很辛苦,压力也很大,我都理解。
关于纺纱厂改制的事情,县里上下都很关注,作为当时改制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我责无旁贷,欢迎组织任何形式的调查和监督。
” 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十指交叉放在桌面上,显得诚恳而坦荡:“改制方案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县委常委会集体研究、严格按照上级政策精神制定的。
资产评估这块,孙卫东同志是具体经办人,但我记得,当时聘请的是市里推荐的、具有甲级资质的‘宏远评估所’,程序上绝对没有问题。
至于钱大勇的公司中标,那是公开竞标的结果,符合市场规律嘛。
” 陈青禾坐在他对面,身旁是搭档老严,负责记录的同事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
陈青禾的目光锐利,试图从郭刚那张滴水不漏的脸上找出哪怕一丝细微的破绽。
“郭县长,”陈青禾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我们注意到,宏远评估所出具最终报告前,曾有一份初评稿,评估价值比最终稿高出近百分之四十。
这个巨大的差距,您作为领导小组组长,当时是否知情?是否提出过异议?” 郭刚眉头微蹙,露出恰到好处的思索,随即是理解和包容的神情:“哦,你说这个啊。
当时评估所内部确实有过不同意见,这很正常嘛。
后来经过更加审慎的市场调研和对企业实际状况的深入核查,特别是考虑到纺纱厂设备陈旧、债务沉重、人员负担重等现实困难,评估价值做了更符合实际的调整。
这个调整过程,评估所向我口头汇报过理由,我认为是基于专业判断的修正,是负责任的。
”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语重心长:“青禾同志,企业改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
我们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要考虑盘活资产、安置职工、促进发展的大局。
有时候,不能简单地用账面数字来衡量利弊。
当时如果不‘壮士断腕’,下决心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纺纱厂可能早就破产清算了,那才是真正的损失,是对上千名职工的不负责任啊!” 一番话,情理交融,站位高远,把自己完全塑造成了一个忍辱负重、着眼大局的改革者形象。
他将一切具体操作细节都推给了“专业机构”和“具体经办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那么,”老严接过话头,语气平缓却暗藏锋芒,“关于钱大勇在竞标成功后,与您个人及其亲属之间频繁的资金往来,比如您内弟注册的那家‘宏信商贸’,在改制前后与钱大勇公司发生的大额‘咨询’业务款项,您如何解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刚脸上的笑容没有丝毫变化,甚至更加坦荡:“老严同志,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郭刚在云川工作这么多年,自问行得正坐得直,经得起考验。
我内弟是做点小生意,但他和钱大勇公司之间正常的商业往来,我这个做姐夫的,既不知情,也从不干涉。
至于你们查到的那些款项,只要是合法合规的生意往来,我无权过问,也相信组织会查个水落石出,还我清白。
” 他身体微微后靠,靠在椅背上,眼神扫过陈青禾和老严,带着一种隐隐的、居高临下的审视,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我知道,现在外面有些风言风语,压力很大。
但我相信组织,相信纪委的同志是公正的。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嘛。
我全力配合调查,也希望调查组的同志们,能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实事求是,给县委县政府、给纺纱厂职工、也给社会舆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 滴水不漏!陈青禾的心一点点往下沉。
郭刚就像一条滑不留手的泥鳅,所有的质疑都被他以“程序合规”、“专业判断”、“大局为重”、“不知情”、“不干涉”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轻飘飘地化解。
他甚至在话里话外,暗示调查组受到了“压力”和“干扰”,无形中将自己摆在了受害者和被冤枉的位置上。
更让陈青禾感到棘手的是郭刚那份沉稳的气度。
面对纪委的谈话,他没有丝毫普通官员常见的紧张或惶恐,反而像在主持一场寻常的工作会议,那份从容,源于他多年深耕云川官场积累的深厚根基和强大的心理优势。
他知道自己盘踞在权力网络的中心,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绝非钱大勇、孙卫东之流可比。
郭刚的“表演”远不止于谈话室。
谈话结束后,他立刻雷厉风行地召开了一个县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妥善处理纺纱厂改制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在会上,他大谈特谈改制的不易、职工的困难、政府后续工作的不足,表情沉痛,言辞恳切,要求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带着感情”解决职工合理诉求。
他还特意指示县电视台做了报道,新闻画面里,他深入纺厂家属区看望困难职工,握着老工人的手嘘寒问暖,俨然一副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父母官形象。
这一手“危机公关”玩得炉火纯青,不仅成功转移了部分舆论焦点,把自己塑造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更在无形中给调查组施加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样一位“心系职工”、“敢于担当”的领导,真的会是腐败分子吗? 而水面之下,暗流涌动得更加汹涌。
就在陈青禾苦思对策之际,坏消息接踵而至。
首先是钱大勇那边。
这个在留置初期还抖出不少猛料的商人,在得知郭刚依旧稳坐钓鱼台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再次提审时,他对之前关于郭刚的供述开始含糊其辞,眼神闪烁,甚至暗示“可能记错了”、“当时压力大说岔了”。
显然,他或者他背后的人,对郭刚的能量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