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卷宗的厚度:纺厂案的句号
关灯
小
中
大
的咸香在口中弥漫开来,瞬间勾起了石壁乡那些质朴的面孔,赵前进那关切又带着期望的眼神,还有自己初入纪委时那份最本真的愤怒与决心。
这味道,像一剂强心针,短暂地驱散了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沉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组,”负责内勤的小刘轻轻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表情有些异样,“传达室刚送来的,指名给您的。
” 陈青禾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封。
信封很普通,没有署名,只在正面用略显笨拙的笔迹写着“县纪委陈青禾同志收”。
他拆开封口,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张折叠起来的、有些发皱的方格纸。
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迹各异,显然出自多人之手。
“陈青禾同志: 俺们是云川县第一纺纱厂的下岗工人。
郭刚、孙卫东、钱大勇这些蛀虫被你们抓走了,消息传到厂里,好多老哥们都哭了。
不是难过,是高兴!是憋屈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了这天! 俺们知道,为了查清这事,你们吃了多少苦,担了多大风险。
那个下雨天来俺们破棚子里的,是你吧?听声音就记得。
你问的那些话,俺们知道你是真心想帮俺们讨个公道。
厂子没了,俺们的饭碗也没了,好些人看病都没钱。
以前觉得这冤屈得带到棺材里去了。
谢谢你们纪委,谢谢陈同志!你们是青天! 这点心意(信封里夹着几张皱巴巴的十元、五元纸币,加起来可能不到一百块),是俺们几个老家伙凑的,买点茶叶喝,熬夜提提神。
别嫌少,是俺们的心。
**——张德顺、王秀兰、李建国……等全体盼到青天的纺厂老工人”** 信不长,字句朴实甚至有些语病,但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滚烫的温度,重重地砸在陈青禾的心上。
他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颤抖,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签名上,仿佛能看到一张张饱经风霜、此刻却充满激动与感激的脸。
信封里那几张带着体温的零钱,更是让他喉头哽咽。
什么疲惫,什么压力,什么卷宗的厚度如山……在这一刻,都被这封来自最底层的、最朴素的感谢信熨帖了。
那些熬过的夜,顶住的压力,承受的风险,都有了最真实、最沉重的分量。
他追求的“句号”,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为了这些被践踏的尊严能重新挺直腰杆,为了迟到的正义能抚平伤痕?这封信,比任何嘉奖都珍贵,它是这堆积如山的卷宗背后,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叠好,连同那几张零钱,重新放回信封,珍重地收进了自己办公桌最下面的抽屉里,和那个已经束之高阁的“错名单”放在了一起。
一个代表过去的迷茫与捷径,一个代表现在的价值与初心。
“陈组,”简薇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她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材料,眉头微蹙,“钱大勇那边的最新口供笔录整理出来了,大部分和之前一致,咬死了郭刚。
但是……”她顿了顿,将材料递给陈青禾,“在问到那些巨额行贿资金的最终来源和部分流向不明的款项时,他的态度有点奇怪。
” 陈青禾接过材料,迅速翻到简薇指出的部分。
笔录显示,当审讯人员追问几笔标注“特殊疏通”、“高层打点”的巨额资金具体给了谁时,钱大勇先是含糊其辞,眼神闪烁,最后被逼问急了,竟带着一种近乎嘲讽的冷笑,嘟囔了一句: “有些钱,给了也白给,有些人,你们查也查不到……姓周的老板路子野着呢,说了你们也不懂!” “姓周的老板?”陈青禾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手指点在那行潦草的记录上。
这个称呼,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破了刚刚因感谢信而升腾起的暖意与满足感。
郭刚的笔记本上那个幽灵般的“周”姓代持人! 杨德海案余波中,钱大勇支付给杨德海特定关系人那笔发生在杨案发后的反常款项! 还有,云川新区开发初期,那些若隐若现、与“疤脸勇”旧部勾连的“周”姓背景! 这些散落在不同案件、不同时间点的碎片,难道……并非孤立?钱大勇这句带着怨毒和某种隐秘优越感的嘟囔,像一块突然出现的磁石,将这些碎片猛地吸附、拼凑,指向一个更庞大、更幽暗的存在! 陈青禾猛地抬起头,看向窗外。
雨虽然停了,但厚重的乌云并未散去,沉沉地压在云川县城的上空,仿佛在酝酿着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
他攥紧了手中的笔录纸,指节微微发白。
纺厂案的句号,真的画上了吗?还是说,这个看似圆满的句号,仅仅是撕开了另一张更巨幅、更狰狞画卷的一角?那个隐藏在郭刚、钱大勇,甚至可能杨德海背后的“周老板”,究竟是谁?他的“路子”,又野到了何种地步? 专案组临时指挥点明亮的灯光下,陈青禾的心,却沉入了更深的迷雾与寒意之中。
卷宗的厚度,似乎又无形地增加了难以估量的一层。
喜欢重生之我在官场打老虎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在官场打老虎
这味道,像一剂强心针,短暂地驱散了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沉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组,”负责内勤的小刘轻轻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表情有些异样,“传达室刚送来的,指名给您的。
” 陈青禾有些疑惑地接过信封。
信封很普通,没有署名,只在正面用略显笨拙的笔迹写着“县纪委陈青禾同志收”。
他拆开封口,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张折叠起来的、有些发皱的方格纸。
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迹各异,显然出自多人之手。
“陈青禾同志: 俺们是云川县第一纺纱厂的下岗工人。
郭刚、孙卫东、钱大勇这些蛀虫被你们抓走了,消息传到厂里,好多老哥们都哭了。
不是难过,是高兴!是憋屈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了这天! 俺们知道,为了查清这事,你们吃了多少苦,担了多大风险。
那个下雨天来俺们破棚子里的,是你吧?听声音就记得。
你问的那些话,俺们知道你是真心想帮俺们讨个公道。
厂子没了,俺们的饭碗也没了,好些人看病都没钱。
以前觉得这冤屈得带到棺材里去了。
谢谢你们纪委,谢谢陈同志!你们是青天! 这点心意(信封里夹着几张皱巴巴的十元、五元纸币,加起来可能不到一百块),是俺们几个老家伙凑的,买点茶叶喝,熬夜提提神。
别嫌少,是俺们的心。
**——张德顺、王秀兰、李建国……等全体盼到青天的纺厂老工人”** 信不长,字句朴实甚至有些语病,但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滚烫的温度,重重地砸在陈青禾的心上。
他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颤抖,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签名上,仿佛能看到一张张饱经风霜、此刻却充满激动与感激的脸。
信封里那几张带着体温的零钱,更是让他喉头哽咽。
什么疲惫,什么压力,什么卷宗的厚度如山……在这一刻,都被这封来自最底层的、最朴素的感谢信熨帖了。
那些熬过的夜,顶住的压力,承受的风险,都有了最真实、最沉重的分量。
他追求的“句号”,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为了这些被践踏的尊严能重新挺直腰杆,为了迟到的正义能抚平伤痕?这封信,比任何嘉奖都珍贵,它是这堆积如山的卷宗背后,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叠好,连同那几张零钱,重新放回信封,珍重地收进了自己办公桌最下面的抽屉里,和那个已经束之高阁的“错名单”放在了一起。
一个代表过去的迷茫与捷径,一个代表现在的价值与初心。
“陈组,”简薇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她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材料,眉头微蹙,“钱大勇那边的最新口供笔录整理出来了,大部分和之前一致,咬死了郭刚。
但是……”她顿了顿,将材料递给陈青禾,“在问到那些巨额行贿资金的最终来源和部分流向不明的款项时,他的态度有点奇怪。
” 陈青禾接过材料,迅速翻到简薇指出的部分。
笔录显示,当审讯人员追问几笔标注“特殊疏通”、“高层打点”的巨额资金具体给了谁时,钱大勇先是含糊其辞,眼神闪烁,最后被逼问急了,竟带着一种近乎嘲讽的冷笑,嘟囔了一句: “有些钱,给了也白给,有些人,你们查也查不到……姓周的老板路子野着呢,说了你们也不懂!” “姓周的老板?”陈青禾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手指点在那行潦草的记录上。
这个称呼,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破了刚刚因感谢信而升腾起的暖意与满足感。
郭刚的笔记本上那个幽灵般的“周”姓代持人! 杨德海案余波中,钱大勇支付给杨德海特定关系人那笔发生在杨案发后的反常款项! 还有,云川新区开发初期,那些若隐若现、与“疤脸勇”旧部勾连的“周”姓背景! 这些散落在不同案件、不同时间点的碎片,难道……并非孤立?钱大勇这句带着怨毒和某种隐秘优越感的嘟囔,像一块突然出现的磁石,将这些碎片猛地吸附、拼凑,指向一个更庞大、更幽暗的存在! 陈青禾猛地抬起头,看向窗外。
雨虽然停了,但厚重的乌云并未散去,沉沉地压在云川县城的上空,仿佛在酝酿着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
他攥紧了手中的笔录纸,指节微微发白。
纺厂案的句号,真的画上了吗?还是说,这个看似圆满的句号,仅仅是撕开了另一张更巨幅、更狰狞画卷的一角?那个隐藏在郭刚、钱大勇,甚至可能杨德海背后的“周老板”,究竟是谁?他的“路子”,又野到了何种地步? 专案组临时指挥点明亮的灯光下,陈青禾的心,却沉入了更深的迷雾与寒意之中。
卷宗的厚度,似乎又无形地增加了难以估量的一层。
喜欢重生之我在官场打老虎请大家收藏:()重生之我在官场打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