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日照分析图上的星群

关灯
    2分钟,”他指着新的分析图,“而且阳光通过棱镜会分解成光谱,像……”他想说“像星子坠入春水”,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成“像自然的光影艺术”。

     甲方代表盯着天窗的造价表:“这玩意儿比储物柜贵三倍。

    ”赵环深吸一口气,从包里掏出一叠打印纸:“这是市老年病医院的研究报告,充足日照能降低23%的骨质疏松发生率。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算长远的医疗成本,这个天窗其实更划算。

    ” 会议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翻纸声。

    赵环看着窗外的天空,云层正在聚集,像被揉皱的棉絮。

    他想起父亲的钢尺,想起老祠堂的苔藓,想起自己偷偷在图纸角落画的陶土块——那些带着指纹的弧线,此刻仿佛都化作了天窗的结构线条。

     “行吧,”甲方代表终于合上文件夹,“天窗可以做,但走廊弧度必须按我们的要求改。

    ”他站起身,西装袖口蹭到了赵环的模型,那个陶土老人被碰倒在地,摔成了两半。

    赵环弯腰去捡,发现断裂处的陶土颜色更深,像藏着什么秘密。

     下班后,赵环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城南的旧书市场。

    他在一个卖建筑期刊的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头,正在用陶土修补一本破损的《营造法式》。

    “这书角缺了块,”老头头也不抬,“得用老泥补,新泥没记性。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环蹲下来,看见老头手里的陶土果然颜色暗沉,表面有细密的裂纹。

    “您这泥……”他刚开口,老头就把一块泥递给他:“摸摸看,是不是比新泥暖?”赵环接过泥块,掌心立刻传来微温,像握着一块晒了半天的石头。

     “老泥是有记忆的,”老头把补好的书推给他,“就像老建筑,拆了可惜。

    ”赵环翻开书,发现内页夹着一张泛黄的明信片,背面画着一个带天窗的走廊,阳光从23°角斜射进来,在地面形成星群图案。

    他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翻过明信片,正面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照片,拍摄日期恰好是他留学那年的冬至。

     回家的路上,赵环把那块老泥揣在口袋里。

    路过街角的花店时,他看见橱窗里的向日葵被射灯照得发亮,花盘的弧度竟和他设计的天窗如出一辙。

    他摸出手机,给甲方发了条信息:“天窗玻璃想用棱镜玻璃,成本增加15%,但光影效果……”他删掉“艺术”二字,改成“会更符合老年人视觉需求”。

     深夜,赵环重新打开日照分析图。

    他用红铅笔在23°角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星群,又在天窗位置画了道彩虹。

    当鼠标滑过模型时,他惊喜地发现,阳光透过棱镜玻璃后,在走廊地面形成的光斑真的像散落的星子,而那个被缩小的走廊弧度,恰好构成了星子坠落的轨迹。

     他想起老头说的“老泥有记忆”,忽然觉得自己坚持的不是什么弧度或天窗,而是某种被理性包裹的感性本能——就像老建筑的梁柱,即使被钢筋水泥取代,也依然记得最初的榫卯温度。

     此时,手机屏幕亮起,是大学同学发来的消息:“那个空中墓园的项目,甲方说要能看见星星的墓碑。

    ”赵环笑了笑,回复:“让他们找个陶艺家合作,墓碑表面用老泥,能记住逝者的体温。

    ” 关掉电脑前,赵环在图纸空白处写下:“理性是丈量星光的尺,而感性是让星子坠入春水的引力。

    ”窗外,云层不知何时散去,他设计的养老院方向,一颗流星正悄然划过夜空,像他偷偷留在日照分析图上的星群,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坠落轨迹。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