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陶轮转速的冥想时刻
关灯
小
中
大
郭静第一次发现陶轮转速里的秘密,是在景德镇那个梅雨季的午后。
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陶泥在木架上泛着油光,像某种有生命的脏器。
她正对着一块紫泥较劲,轮盘每转一圈,掌心的老茧就被硌得生疼——那是去年冬天练揉泥时留下的,螺旋状的纹路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泥渍,像树的年轮。
“转速快点,手稳点!”隔壁作坊的老师傅隔着雨帘喊了一嗓子,他总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太“娇气”,拉坯时手腕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郭静没应声,只是把脚踩得更实了些,陶轮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转速表指针晃到了110转/分。
泥坯在离心力作用下微微变形,她赶紧用拇指抵住中心,却听见“啪”的一声轻响——泥坯边缘甩出几滴陶土,溅在围裙上,像突然绽放的黑色小花。
她烦躁地关掉电源,陶轮惯性转动的声音让她想起大学时解剖课上的离心机。
那次她偷偷在载玻片上画了朵陶土捏的花,被教授用镊子敲了敲手背:“郭静同学,艺术救不了显微镜下的细胞。
”此刻,陶泥的微凉透过指尖传来,她忽然想起那位教授的眼镜片,永远像陶轮上的釉面一样光滑冰冷。
雨下得更大了,打在晾坯棚的塑料布上,噼啪作响。
郭静百无聊赖地转动陶轮,空转的声音像某种单调的咒语。
她闭上眼,指尖轻轻搭在轮盘边缘,感受着转速从80降到60,再慢慢升到120。
就在指针晃过120的瞬间,她心脏猛地一跳——不是紧张,而是一种奇妙的共振,像有人在胸腔里轻轻弹了下竖琴。
她睁开眼,看见泥坯在轮盘上震颤,表面的反光形成一圈圈模糊的光晕。
鬼使神差地,她又把脚往下踩了踩,转速表跳到122,125……当指针稳定在120时,那种共振感再次出现,清晰得像外婆纳鞋底时的针脚。
她试探着将手掌覆上泥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震颤的频率与掌心的脉搏完全同步,陶土仿佛活了过来,在她手下轻轻搏动。
“发什么呆呢?”老师傅的烟袋锅敲在门框上,惊飞了梁上的雨燕。
郭静慌忙抬脚断电,却看见泥坯上留下了一圈奇特的纹路——那是转速与心跳共鸣时,指尖无意识压出的痕迹,像年轮,又像星子的轨迹。
老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这纹路……有点意思。
” 从那天起,郭静开始偷偷记录陶轮转速。
她用铅笔在旧笔记本上画坐标,横轴是转速,纵轴是“手感”——一种难以名状的震颤强度。
起初数据杂乱无章,直到某个雷雨天,她发现当转速达到120时,不仅掌心的疤痕会发痒,连窑炉里未烧的坯体都在轻轻共鸣。
她想起《考工记》里“审曲面势”的句子,忽然意识到:陶土不是死物,它在等待某个频率,等待与匠人呼吸同频的瞬间。
三个月后,老师傅病倒了,窑炉不得不停火。
郭静守在空荡的作坊里,对着转速表发呆。
表盘上的红色指针像根断了的弦,停在115的位置。
她鬼使神差地蒙上眼睛,凭记忆踩动踏板,直到耳朵捕捉到某种熟悉的嗡鸣——不是陶轮的噪音,而是更深沉、更规律的震动,像大地的心跳。
当她摘下眼罩,发现转速表正好停在120。
泥坯在轮盘上静静旋转,表面没有任何外力塑形的痕迹,却自然形成
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陶泥在木架上泛着油光,像某种有生命的脏器。
她正对着一块紫泥较劲,轮盘每转一圈,掌心的老茧就被硌得生疼——那是去年冬天练揉泥时留下的,螺旋状的纹路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泥渍,像树的年轮。
“转速快点,手稳点!”隔壁作坊的老师傅隔着雨帘喊了一嗓子,他总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太“娇气”,拉坯时手腕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郭静没应声,只是把脚踩得更实了些,陶轮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转速表指针晃到了110转/分。
泥坯在离心力作用下微微变形,她赶紧用拇指抵住中心,却听见“啪”的一声轻响——泥坯边缘甩出几滴陶土,溅在围裙上,像突然绽放的黑色小花。
她烦躁地关掉电源,陶轮惯性转动的声音让她想起大学时解剖课上的离心机。
那次她偷偷在载玻片上画了朵陶土捏的花,被教授用镊子敲了敲手背:“郭静同学,艺术救不了显微镜下的细胞。
”此刻,陶泥的微凉透过指尖传来,她忽然想起那位教授的眼镜片,永远像陶轮上的釉面一样光滑冰冷。
雨下得更大了,打在晾坯棚的塑料布上,噼啪作响。
郭静百无聊赖地转动陶轮,空转的声音像某种单调的咒语。
她闭上眼,指尖轻轻搭在轮盘边缘,感受着转速从80降到60,再慢慢升到120。
就在指针晃过120的瞬间,她心脏猛地一跳——不是紧张,而是一种奇妙的共振,像有人在胸腔里轻轻弹了下竖琴。
她睁开眼,看见泥坯在轮盘上震颤,表面的反光形成一圈圈模糊的光晕。
鬼使神差地,她又把脚往下踩了踩,转速表跳到122,125……当指针稳定在120时,那种共振感再次出现,清晰得像外婆纳鞋底时的针脚。
她试探着将手掌覆上泥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震颤的频率与掌心的脉搏完全同步,陶土仿佛活了过来,在她手下轻轻搏动。
“发什么呆呢?”老师傅的烟袋锅敲在门框上,惊飞了梁上的雨燕。
郭静慌忙抬脚断电,却看见泥坯上留下了一圈奇特的纹路——那是转速与心跳共鸣时,指尖无意识压出的痕迹,像年轮,又像星子的轨迹。
老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这纹路……有点意思。
” 从那天起,郭静开始偷偷记录陶轮转速。
她用铅笔在旧笔记本上画坐标,横轴是转速,纵轴是“手感”——一种难以名状的震颤强度。
起初数据杂乱无章,直到某个雷雨天,她发现当转速达到120时,不仅掌心的疤痕会发痒,连窑炉里未烧的坯体都在轻轻共鸣。
她想起《考工记》里“审曲面势”的句子,忽然意识到:陶土不是死物,它在等待某个频率,等待与匠人呼吸同频的瞬间。
三个月后,老师傅病倒了,窑炉不得不停火。
郭静守在空荡的作坊里,对着转速表发呆。
表盘上的红色指针像根断了的弦,停在115的位置。
她鬼使神差地蒙上眼睛,凭记忆踩动踏板,直到耳朵捕捉到某种熟悉的嗡鸣——不是陶轮的噪音,而是更深沉、更规律的震动,像大地的心跳。
当她摘下眼罩,发现转速表正好停在120。
泥坯在轮盘上静静旋转,表面没有任何外力塑形的痕迹,却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