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辛弃疾吟诗引天地异象

关灯
    南宋境内,辛弃疾立于木屋前,仰望天空中那横贯天际的笔墨长河,语调悠然而洒脱: “醉里挑灯看剑。

    ” 话音甫落,其声已响彻南宋疆域。

    只见苍穹之上的笔墨长河骤然翻涌,无数墨迹疾速汇聚,凝成一幅画面:篝火旁,一名年轻武将手持长剑,身形随劲风舞动,剑势凌厉无匹。

    刹那间,数百道墨痕自其剑尖迸发,化作凛冽剑气,四散激射。

     临安皇宫外,贾似道本在观天,忽闻这响彻天地的悠远之声,又见笔墨长河异变之景,不由面露惊疑: “此世岂是寻常古时?‘醉里挑灯看剑’……此乃辛弃疾《破阵子》之句!这天穹异象莫非是辛弃疾所为?然据史书所载,辛弃疾此刻应避世隐居,垂垂老矣,焉能拥有此等一言而天地色变之伟力?莫非……我所至并非史载之南宋?” 贾似道清晰记得辛弃疾此词首句正是“醉里挑灯看剑”。

    他原以为此句意指词人醉后抚看旧剑,追忆往昔。

    然眼前景象,几乎颠覆其认知。

     片刻之后,那宏大的声音再次回荡于天地间: “梦回吹角连营。

    ” 辛弃疾第二句出口,南宋边塞上空,浩瀚的笔墨长河瞬时演化成绵延数十里的军营景象。

    数以万计的墨色将士肃然列阵,紧握兵器,目光森冷地逼视边塞之外的金国方向,竟似蕴含灵智。

    为首者,正是篝火旁舞剑的青年武将。

     “八百里分麾下炙。

    ” “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辛弃疾接连三句吟诵。

    南宋边塞上空,骤然响起苍凉雄浑的号角声。

    那墨色大军在青年武将统帅下,如决堤洪流,义无反顾地冲出南宋边塞,直扑金国边关。

    大军所过之处,金人尽数伏诛。

     “此等伟力,莫非仙神所为?”南宋边塞,一名守将目睹这墨色大军冲入敌境,瞠目结舌,失声发问。

    周遭兵卒亦尽皆失神,面面相觑,眼前景象已令他们无言以对。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话音落下。

    此时,那青年将领正率军于金国边塞十万金兵中冲杀。

    他一剑斩落眼前慌敌,右手挥处,漫天墨色箭矢如暴雨倾盆而下。

    瞬息之间,金兵便已折损三万有余。

     金国边塞的战事渐近尾声。

    素来骄横的金兵面对这无形无质、杀伐凌厉的墨色大军,全无招架之力,唯有奔逃溃散。

    待金兵仅存数百残众之际,边塞内的墨色大军连同那青年将领骤然消散无踪。

    与此同时,笼罩南宋全境的笔墨长河亦随之隐去。

     侥幸存活的数百金兵,望着眼前尸骸枕藉、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惊恐万状,争相逃离。

    此地已成梦魇,唯恐那诡异的敌人再度显现,无情屠戮。

     临安皇宫外,贾似道凝视着恢复如常的天空。

    他心中尚存一丝疑惑:据他记忆,《破阵子》词句未竟,为何引动天地异象的存在不再续诵?然回想方才那震撼寰宇的景象,他隐隐感到,这绝非寻常之事,其中定有他所不知晓的惊天变故。

     “这天穹异象,不知是哪位大能所为。

    若能得见其人,何其幸也!若有此等强者庇护南宋,金国、蒙古,安敢再犯?究竟是否辛弃疾所为?着实难下定论。

    ” 贾似道思忖片刻,将纷乱念头压下,神色恢复如常。

    他已非寻常人,而是大宋权相,麾下尽有尸位素餐之臣。

    值此关头,他绝不能显露半分慌乱,否则朝中诸臣未待敌军压境,恐已生降意。

    他必须维系自身威严,以及那份算无遗策、胸有成竹的姿态。

     “这便是‘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么?往昔读史,只道贾似道专权跋扈,而今身在其位,方知深意。

    在一群绵羊之中,必须有一位铁腕强硬的统帅。

    ” “宋度宗,你若识得时务,便莫在紧要关头掣肘于我。

    否则,南宋倾覆之前,我必先诛你与那班蠹虫大臣,凌迟处死,以泄心头之恨!” 贾似道转身,最后瞥了一眼身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宫阙——这富庶却武备松弛的南宋中枢。

    随即,他面色平静地朝府邸行去。

    无论方才的天地异象将引发何等变局,他都必须牢牢掌控住南宋的二十万边军,以及他亲自编练的十万新军。

    这三十万精锐,乃是南宋最后的根基,绝不容有失。

     木屋前,辛弃疾收敛了周身浩然正气,仰望长空,低声吟哦: “了却君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