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微光初现路途漫漫,军方橄榄枝初探

关灯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意渐浓。

     千临的透镜打磨工作,进展缓慢却从未停歇。

     那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精细度的活儿。

     卫生院窗边那块小小的区域,几乎成了千临的专属工位。

     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重复着枯燥的动作:蘸水,加沙,用皮革包裹手指,小心翼翼地在玻璃片上画着圈,力道均匀,速度恒定。

     从粗砂到细砂,再到更细的粉末(那是她将河蚌壳磨碎后筛选出来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她的手指很快磨出了水泡,破了,结痂,再磨破。

     白墨看着心疼,给她找来干净的布条包扎,千临也只是皱皱眉,等伤口稍好一点,又继续埋头苦干。

     她就像一个最执着的工匠,试图用最原始的工具,雕琢出超越时代的精度。

     几天过去,第一枚简易凸透镜的雏形终于出现了。

     它远谈不上完美,边缘粗糙,表面还有细微的划痕和不易察觉的气泡,透明度也欠佳。

     但当千临举起这片小小的玻璃,透过它看向窗外的树叶时,那模糊放大、带着扭曲色散的影像,还是让她那双古井无波的眸子里,泛起了一丝真正的光彩。

     “成功了?” 白墨一直关注着她的进展,见状连忙凑过来。

     千临将透镜递给她。

     白墨学着她的样子看出去,眼前的景象果然被放大了几分,虽然画面晃动,边缘模糊不清,但那种聚焦放大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天啊!你真的做出来了!用这些破烂玩意儿,你居然真的磨出了透镜!” 白墨又惊又喜。

     “只是最粗糙的第一步。

    距离制作出合格的演示模型,还差很远。

    ” 千临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说: 话虽如此,但这枚粗糙透镜的诞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它证明了图册上的方法是可行的,也给了千临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她小心翼翼地将这枚“成果”收进那个精密零件盒的其中一格,然后又拿起另一块玻璃片,开始了新一轮的打磨。

     这一次,她的目标是凹透镜。

     与此同时,白墨那边的诊疗工作也捷报频传。

     那个被高度怀疑患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年妇女,在足量、规范使用青霉素一周后,效果显着。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盗汗症状消失,咳嗽减轻,精神和食欲也明显好转。

     这个结果让整个卫生院都震动了。

     周院长和李建斌等老医生,之前对白墨的诊断其实是半信半疑的,毕竟这个病太罕见,也太容易和肺痨混淆。

     他们只是觉得白墨医术高明,或许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加上病人情况危重,才同意让她放手一搏。

     没想到,效果竟然立竿见影! “白大夫!真是神了!那个病人,烧退了!咳嗽也轻了!今天早上还主动要了碗粥喝呢!” 孙前进冲进白墨的诊室,激动得脸红脖子粗,说话都带着颤音。

     “周院长他们都说,要不是你当机立断,这病人恐怕就耽误了!你这诊断,简直绝了!” 他现在看白墨的眼神,已经完全是崇拜了。

     以前那点嫉妒和别扭,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他甚至开始偷偷拿出个小本本,记录白墨诊断和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的思路和方法,美其名曰“学习笔记”。

     白墨只是微笑着嘱咐他继续按时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切不可中途停药。

     内心里,她也松了口气。

     这个年代抗生素种类有限,耐药性问题还不突出,只要诊断方向对了,早期足量使用,效果往往很好。

    这也算是时代给予她的一点“便利”吧。

     她的声望,在一次次成功救治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公社,甚至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

     偶尔会有邻近公社的病人,慕名而来,点名要找“白大夫”看病。

     就在姐妹俩各自的领域都取得初步进展,生活似乎步入一种忙碌而充实的轨道时,军方的“橄榄枝”,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伸了过来。

     这天下午,卫生院门口又停下了一辆军用吉普车。

     车上下来的人,是赵峰。

     他这次没有穿军装,而是一身便服,脸上挂着热络的笑容,手里还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苹果和一些罐头。

     “白大夫!忙着呢?” 赵峰大步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了正在给病人量血压的白墨。

     “赵干事?您怎么来了?” 白墨有些意外。

     陆衡已经回去快半个月了,按理说,后续的事情应该都处理完了才对。

     “嗨!这不是路过嘛,顺道过来看看!” 赵峰自来熟地把网兜放在桌上。

     “上次走得匆忙,都没好好谢谢你。

    这点东西,就是我们部队的一点心意,你可千万别嫌弃!” 周院长闻讯也赶了过来,热情地招呼赵峰坐下喝水。

     “对了,白大夫,上次听陆营长说,你是南方来的知青?哪个学校毕业的啊?医学功底这么扎实,可不像是一般的赤脚医生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人寒暄了几句,赵峰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白墨心里微微一动。

     来了。

     “我是高中毕业后下乡的,家里长辈略懂一些医术,从小耳濡目染罢了。

    后来在卫生院跟着老医生们学,自己也看些医书,算不上什么科班出身,让赵干事见笑了。

    ” 她面上不动声色,依旧是温和的笑容: 她这番话半真半假。

     原主的背景确实是这样,但她的医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