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科研成果初显,惊动军工厂
关灯
小
中
大
千临拿到了霍凌风让冯毅协调来的那批珍贵的高强度合金钢废料和一套精度尚可的旧量具,如同饿狼扑食般投入到了对关键零件的攻关之中。
车间里,从此多了一道独特而忙碌的身影。
千临换上了和工人们一样的蓝色工装,原本清冷的气质被油污和汗水沾染,却丝毫没有减损她眼中的专注。
她几乎是吃住都在修理厂和筹备处之间,白天在机床边反复试验,晚上则在筹备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前,对着图纸和系统资料,计算、推演、修改方案。
一开始,修理厂的老工人们对这个“外行指导内行”的女知青并不感冒。
他们干了几十年活,什么难啃的骨头没见过? 一个年纪轻轻、细皮嫩肉的小姑娘,懂什么精密加工? 王师傅他们几个老师傅,背地里没少嘀咕: “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 “等着吧,不出三天就得哭鼻子。
” “高工也是,怎么就信了这么个……” 然而,几天下来,风向渐渐变了。
他们看到千临拿着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零件时,那手法比他们这些老手还要稳、还要准,读数又快又精确。
他们看到她能准确地判断出不同金属废料的材质差异,并提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简易热处理建议——比如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改变材料硬度。
最让他们吃惊的是,千临居然自己动手,用修理厂那些破铜烂铁,设计并制作出了几个奇特的“小玩意儿”——工装夹具。
这些夹具结构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用起来却异常顺手。
原本需要反复对刀、小心翼翼才能保证精度的工序,用了千临的夹具后,不仅定位精准,而且加工速度也快了不少。
一个年轻工人小李,胆子大,第一个尝试用千临改进后的刀具和夹具加工一个普通零件,结果只用了平时一半的时间,精度还特别高。
“神了嘿!” 小李拿着光洁的零件,眼睛瞪得溜圆。
“千、千临同志,你这玩意儿是咋想出来的?” 千临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 “优化结构,减少误差累积。
” 这下,整个车间都炸开了锅。
老师傅们也不再嘀咕了,纷纷凑过来看热闹。
王师傅亲自上手试了试,感受着那流畅的切削和精准的定位,老脸不禁有些发红。
他想起自己之前那些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这夹具,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王师傅放下工具,看着千临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敬佩,甚至带着点不可思议。
“小同志,你这脑子……是真厉害!” “确实厉害!比咱们厂里那些技术员强多了!” “我看行!那个老大难的零件,说不定真能让她给弄出来!” 工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排斥变成了主动配合。
千临需要什么工具,他们抢着帮忙找; 千临需要测试什么数据,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动机床。
高工看到这番景象,心里也是感慨万千,对千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有了工人们的配合,加上系统知识的指导和那批关键的合金钢材料,千临的进展一日千里。
她将合金钢废料小心翼翼地切割、打磨,利用修理厂简陋的加热设备,尝试着进行基础的热处理,虽然条件有限,但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确实得到了改善。
然后,她结合自己设计的专用刀具和精密工装夹具,在那台经过简单调试的老旧机床上,开始了对那个关键零件的最终加工。
车间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机床运转的轰鸣声仿佛成了唯一的背景音。
千临站在机床前,眼神专注,双手稳定地操作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
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滑落,她却浑然不觉。
终于,随着最后一个工序完成,机床缓缓停下。
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度极高的零件,静静地躺在卡盘上。
高工第一个冲了上去,拿起千分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
当他报出一连串远超预期的高精度数据时,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太牛了!这精度,比外协厂送来的还好!” “千临同志,你真是我们的福星啊!” 王师傅激动得拍着大腿,看着千临的眼神,简直像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叮!检测到宿主已成功解决“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问题。
】 【科研任务“精益求精:突破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已完成。
】 【任务奖励:初级材料科学知识包(合金部分)已注入,系统积分120点已发放。
】 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音,千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虽然很快就隐去了。
她感受着脑海中新增的关于合金材料的知识,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积分虽然不多,但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打响了第一炮,这比什么都重要。
几乎是同一时间,军区医院那边,白墨也正迎来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叮!宿主完成日常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外科基础缝合技术(七零年代版)*1,简易骨折固定方法*1。
】 这两项技能来得正是时候。
随着她在内科声望日隆,医院里也开始有人尝试让她搭把手,处理些基础的外科事务。
机会说来就来。
这天,急诊风风火火送进来一个训练时受了伤的战士,小腿骨折,伤口敞着,看着就不轻。
外科那边人手正缺,闹哄哄一团。
白墨正好路过,没多想,袖子一撸就顶了上去。
周围人眼睁睁看着这位内科大夫,动作比谁都麻利。
清创、消毒、缝合,一气呵成。
那针脚又快又密,缝合好的伤口边缘整整齐齐,让旁边看着的老外科医生都啧啧称奇。
车间里,从此多了一道独特而忙碌的身影。
千临换上了和工人们一样的蓝色工装,原本清冷的气质被油污和汗水沾染,却丝毫没有减损她眼中的专注。
她几乎是吃住都在修理厂和筹备处之间,白天在机床边反复试验,晚上则在筹备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前,对着图纸和系统资料,计算、推演、修改方案。
一开始,修理厂的老工人们对这个“外行指导内行”的女知青并不感冒。
他们干了几十年活,什么难啃的骨头没见过? 一个年纪轻轻、细皮嫩肉的小姑娘,懂什么精密加工? 王师傅他们几个老师傅,背地里没少嘀咕: “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 “等着吧,不出三天就得哭鼻子。
” “高工也是,怎么就信了这么个……” 然而,几天下来,风向渐渐变了。
他们看到千临拿着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零件时,那手法比他们这些老手还要稳、还要准,读数又快又精确。
他们看到她能准确地判断出不同金属废料的材质差异,并提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简易热处理建议——比如控制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来改变材料硬度。
最让他们吃惊的是,千临居然自己动手,用修理厂那些破铜烂铁,设计并制作出了几个奇特的“小玩意儿”——工装夹具。
这些夹具结构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用起来却异常顺手。
原本需要反复对刀、小心翼翼才能保证精度的工序,用了千临的夹具后,不仅定位精准,而且加工速度也快了不少。
一个年轻工人小李,胆子大,第一个尝试用千临改进后的刀具和夹具加工一个普通零件,结果只用了平时一半的时间,精度还特别高。
“神了嘿!” 小李拿着光洁的零件,眼睛瞪得溜圆。
“千、千临同志,你这玩意儿是咋想出来的?” 千临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 “优化结构,减少误差累积。
” 这下,整个车间都炸开了锅。
老师傅们也不再嘀咕了,纷纷凑过来看热闹。
王师傅亲自上手试了试,感受着那流畅的切削和精准的定位,老脸不禁有些发红。
他想起自己之前那些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这夹具,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王师傅放下工具,看着千临的眼神彻底变了,从怀疑变成了敬佩,甚至带着点不可思议。
“小同志,你这脑子……是真厉害!” “确实厉害!比咱们厂里那些技术员强多了!” “我看行!那个老大难的零件,说不定真能让她给弄出来!” 工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排斥变成了主动配合。
千临需要什么工具,他们抢着帮忙找; 千临需要测试什么数据,他们二话不说就开动机床。
高工看到这番景象,心里也是感慨万千,对千临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有了工人们的配合,加上系统知识的指导和那批关键的合金钢材料,千临的进展一日千里。
她将合金钢废料小心翼翼地切割、打磨,利用修理厂简陋的加热设备,尝试着进行基础的热处理,虽然条件有限,但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确实得到了改善。
然后,她结合自己设计的专用刀具和精密工装夹具,在那台经过简单调试的老旧机床上,开始了对那个关键零件的最终加工。
车间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机床运转的轰鸣声仿佛成了唯一的背景音。
千临站在机床前,眼神专注,双手稳定地操作着,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
汗水顺着她的额角滑落,她却浑然不觉。
终于,随着最后一个工序完成,机床缓缓停下。
一个闪耀着金属光泽、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度极高的零件,静静地躺在卡盘上。
高工第一个冲了上去,拿起千分尺,小心翼翼地测量着。
当他报出一连串远超预期的高精度数据时,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太牛了!这精度,比外协厂送来的还好!” “千临同志,你真是我们的福星啊!” 王师傅激动得拍着大腿,看着千临的眼神,简直像在看什么稀世珍宝。
【叮!检测到宿主已成功解决“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问题。
】 【科研任务“精益求精:突破关键零件加工精度瓶颈”已完成。
】 【任务奖励:初级材料科学知识包(合金部分)已注入,系统积分120点已发放。
】 脑海中响起系统提示音,千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虽然很快就隐去了。
她感受着脑海中新增的关于合金材料的知识,心中涌起一股满足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积分虽然不多,但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打响了第一炮,这比什么都重要。
几乎是同一时间,军区医院那边,白墨也正迎来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叮!宿主完成日常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外科基础缝合技术(七零年代版)*1,简易骨折固定方法*1。
】 这两项技能来得正是时候。
随着她在内科声望日隆,医院里也开始有人尝试让她搭把手,处理些基础的外科事务。
机会说来就来。
这天,急诊风风火火送进来一个训练时受了伤的战士,小腿骨折,伤口敞着,看着就不轻。
外科那边人手正缺,闹哄哄一团。
白墨正好路过,没多想,袖子一撸就顶了上去。
周围人眼睁睁看着这位内科大夫,动作比谁都麻利。
清创、消毒、缝合,一气呵成。
那针脚又快又密,缝合好的伤口边缘整整齐齐,让旁边看着的老外科医生都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