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方案碰撞,暗流涌动

关灯
    第二天,千临整理好思路,拿着她的笔记本,来到了课题组的例会。

    会议室里坐着课题组的所有成员,王工坐在主位,旁边是几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以及几个年轻的技术员。

    空气有些沉闷。

     王工先是总结了项目目前的进展,提到又遇到了新的技术瓶颈,老办法效果不佳。

    气氛更加凝重了。

     “王工,我有个关于催化剂的设想。

    ”千临在所有人发言结束后,清冷的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看向了她。

     王工示意她继续。

    千临站起身,走到黑板前,开始讲解她的方案。

    她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理论,而是结合现有设备和材料的特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现有催化剂合成工艺的缺陷,然后提出了她的核心思想——通过改变反应路径、优化温度压力曲线,并利用一种简易的自制工装来精确控制反应过程,从而获得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催化剂。

     她的讲解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她甚至在黑板上画出了那种简易工装的草图,以及新的工艺流程图。

    然而,随着她讲得越深入,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越发凝滞。

    那些老工程师们听着她提出的、完全脱离他们固有思维模式的“新办法”,脸上渐渐露出了怀疑、不解,甚至是不满的神色。

     “小千同志,你说的这个……改反应路径?还自制工装?这跟我们一直以来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啊!”一位资深工程师忍不住打断了她,语气带着明显的质疑,“我们这项目攻关好几年了,各种方法都试过,你的这个,听着太冒险了!” “是啊,催化剂合成是最精密的环节,一点点参数不对都会导致失败,甚至有危险。

    用这种听都没听过的‘简易工装’,风险太大了!”另一位工程师附和道。

     年轻的技术员们则交头接耳,眼神复杂。

    有的人觉得千临的想法大胆新奇,但更多的人还是觉得她异想天开,毕竟她太年轻,又是从“下面”修理厂调来的。

     “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数据支撑你的设想?”一位年轻技术员带着挑战的语气问道,眼神中闪烁着不服气。

     千临面对如潮的质疑,神色依旧平静。

    她知道会是这样。

    她看向那位年轻技术员:“理论基于对现有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她没有说“系统”的事,只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但又极度超前的词汇来解释。

    她又指向黑板上的流程图和工装草图:“数据需要试验来验证。

    这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成本低,风险可控。

    一旦成功,将彻底解决催化剂瓶颈,大大提升项目效率。

    ” 她据理力争,没有被众人的反对声压倒。

    王工全程都在观察着千临。

    他虽然也觉得她的想法过于激进,但却无法反驳她那滴水不漏的逻辑分析。

    这个女孩,似乎真的看到了他们没看到的东西。

    但他也不敢轻易拍板,这个方案的失败代价可能会很大。

     讨论变得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