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滑向深渊的欧洲

关灯
    动员令已经盖上了沙皇的玉玺。

    根据1913年通过的《军事法》,俄国将在战争爆发后征召480万预备役军人。

    国防大臣苏霍姆利诺夫向尼古拉二世汇报:"我们的铁路系统需要15天才能完成总动员,但德国人只需7天。

    "这种时间差成为诱发战争的重要因素。

     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后,各国的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

    在柏林,克虏伯工厂的生产线昼夜不停,工人们三班倒地生产炮弹。

    在汉堡港,德国海军正在秘密将潜艇拆解后伪装成商船运往大西洋。

    在维也纳,奥匈帝国的征兵站前排起了长龙,19岁的弗兰茨·卡夫卡也在其中,他在日记中写道:"这场战争将吞噬我们所有人。

    " 1914年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的消息传来时,巴黎的街道正在举行"神圣同盟"游行。

    人群高呼着"打到柏林去",却不知道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已经启动。

    当德国第一集团军越过卢森堡边境时,总参谋长毛奇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正在发动一场可能摧毁整个欧洲的战争。

    " 这场由科技进步与军事计划共同推动的战争,最终演变成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

    当1918年停战协定签署时,欧洲大陆已经面目全非: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四大帝国土崩瓦解。

    而那些在1914年夏天启动的战争机器,那些被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军队,永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所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任何人想要的战争,但却是所有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 喜欢一战,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一战,二战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