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马恩河败北后的德意志困局与反击构想

关灯
    1915年西线战略备忘录》中强调:“我们无法赢得一场长期消耗战,必须在1915年夏季前重创法军主力。

    目标不是占领巴黎,而是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用我们的铁路效率对抗他们的人数优势。

    ” (二)主攻方向:从佛兰德到阿拉斯的反复权衡 德军对西线进攻方向的选择,经历了三个月的激烈辩论: 方案一:佛兰德平原突破(支持人物:克卢克) 优势: -地形平坦,适合德军擅长的步兵集群冲锋; -靠近英吉利海峡,可切断英军补给线(英军90%的物资通过加莱-敦刻尔克港口群运输)。

     劣势: -河道纵横(如伊瑟河、利斯河),重炮机动困难; -法军在此部署了贝当(PhilippePétain)指挥的第2集团军,防御体系异常坚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案二:阿拉斯-兰斯突击(支持人物:法金汉) 优势: -此处是英法联军防线结合部(英军第1集团军与法军第6集团军衔接处),存在15公里的防御薄弱带; -占领阿拉斯可切断法军北方铁路网,使巴黎-里尔补给线陷入瘫痪。

     劣势: -阿图瓦丘陵地形复杂,德军重炮需要提前3周修建专用道路; -法军在此部署了新研发的“施耐德1915型”75毫米速射炮,射速较德军同类火炮快20%。

     最终,法金汉的“中央突破”方案胜出。

    1915年3月,德军在阿拉斯方向集中了35个师、1200门火炮,其中包括首次投入实战的“大贝莎”420毫米榴弹炮改进型(射程提升至16公里)。

     (三)预期效果:打开战略重组的“时间窗口” 德军总参谋部对西线突破的战略收益做了精密计算: 1.兵力重组:若突破成功,可从西线抽调10个师增援东线,配合兴登堡在华沙方向的主攻,预计在1915年秋季前击败俄国; 2.外交破局:迫使意大利、罗马尼亚放弃加入协约国(两国当时仍在观望),甚至可能拉拢西班牙、瑞典等中立国加入同盟; 3.技术威慑:通过毒气弹(德军已在1915年1月进行首次毒气战试验)、火焰喷射器等新武器的实战应用,摧毁法军的抵抗意志。

     正如鲁登道夫在写给法金汉的信中所说:“西线突破不是终点,而是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的起点。

    只要法军主力被重创,我们就能像1870年那样,在谈判桌上划定新的欧洲边界。

    ” 三、战略悖论: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德军的“西线突破”构想,本质上是对马恩河失败的战略复仇,却也暴露了工业时代战争的残酷逻辑:当速胜论破产,德国不得不在资源劣势下进行“以战养战”的豪赌。

    1915年春季的阿图瓦战役(BattleofArtois)和伊普尔战役(SecondBattleofYpres),成为这种战略的首次实践——尽管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4月22日释放168吨氯气),却仅推进8公里,自身伤亡18万人,与法军伤亡15万人的交换比并未改变战略僵局。

     这场赌博的背后,是德国军事精英对“施里芬幽灵”的最后致敬。

    他们明知堑壕战对资源小国不利,却不得不延续“进攻即防守”的传统思维。

    正如战史学者汉斯·德尔布吕克(HansDelbrück)在《现代战争》中所评:“马恩河的失败,早已注定了德国在西线的战略局限——当施里芬的右翼不再锋利,剩下的只有用士兵的鲜血,在钢铁绞肉机中书写不可能的胜利。

    ” 1915年的西线战场,即将迎来更残酷的消耗战。

    德军的“期望突破”,最终将在凡尔登的绞肉机中彻底粉碎,但此刻的德国高层,仍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用战术胜利扭转战略劣势,为这个陷入两线泥潭的帝国,争取一线生机。

     喜欢一战,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一战,二战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