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终局时刻:11月11日的胜利与隐忧
关灯
小
中
大
1918年11月11日清晨5时,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内,德国代表颤抖着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协议规定,德国需在6小时内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消息通过电报迅速传遍世界,纽约时代广场瞬间被沸腾的人群淹没:五彩纸屑从摩天大楼倾泻而下,汽车鸣笛声与《星条旗永不落》的歌声交织,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拥而泣。
二等兵汤姆·米勒的母亲在芝加哥街头听到广播,当场瘫坐在地,泪水浸透了儿子最后一封家书——那是三天前从法国寄来的,信里写着“我们正在向德国心脏进军”。
狂欢背后:被粉饰的战争代价 美国为这场胜利付出了11.6万条生命与320亿美元的代价。
返乡士兵带回的不仅是勋章,还有难以愈合的创伤:波士顿的退伍军人医院里,数百名士兵因“炮弹休克症”日夜颤抖;费城街头,失去双腿的老兵坐在自制轮椅上,举着“为民主而战,却被祖国遗忘”的标语。
作家海明威在红十字会工作时目睹的惨状成为《永别了,武器》的灵感:“绷带永远不够用,截肢的残肢堆成小山,胜利的欢呼声听上去像一场荒诞的闹剧。
” 理想破灭:国际联盟的夭折与孤立回潮 伍德罗·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蓝图奔赴巴黎和会,试图用国际联盟构建永久和平。
他在欧洲受到民众英雄般的欢迎,伦敦《泰晤士报》称其为“世界救世主
协议规定,德国需在6小时内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消息通过电报迅速传遍世界,纽约时代广场瞬间被沸腾的人群淹没:五彩纸屑从摩天大楼倾泻而下,汽车鸣笛声与《星条旗永不落》的歌声交织,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拥而泣。
二等兵汤姆·米勒的母亲在芝加哥街头听到广播,当场瘫坐在地,泪水浸透了儿子最后一封家书——那是三天前从法国寄来的,信里写着“我们正在向德国心脏进军”。
狂欢背后:被粉饰的战争代价 美国为这场胜利付出了11.6万条生命与320亿美元的代价。
返乡士兵带回的不仅是勋章,还有难以愈合的创伤:波士顿的退伍军人医院里,数百名士兵因“炮弹休克症”日夜颤抖;费城街头,失去双腿的老兵坐在自制轮椅上,举着“为民主而战,却被祖国遗忘”的标语。
作家海明威在红十字会工作时目睹的惨状成为《永别了,武器》的灵感:“绷带永远不够用,截肢的残肢堆成小山,胜利的欢呼声听上去像一场荒诞的闹剧。
” 理想破灭:国际联盟的夭折与孤立回潮 伍德罗·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蓝图奔赴巴黎和会,试图用国际联盟构建永久和平。
他在欧洲受到民众英雄般的欢迎,伦敦《泰晤士报》称其为“世界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