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凡尔赛和约:重塑世界格局的和平协议

关灯
    1919年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签约仪式正在进行。

    战胜的协约国与战败的德国在这里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又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这一和约不仅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也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四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创伤。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向协约国请求停战并签署了停战协议。

    为了解决战后问题,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代表齐聚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史称“巴黎和会”,由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主导。

    然而,这三位巨头对处置德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约380万人伤亡,北部地区作为主要战场,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财产损失约90亿法郎。

    克列孟梭力图彻底削弱德国,以消除安全威胁。

    他主张德国赔偿法国的战争损失,削减其军事力量;惩罚德国军国主义,防止其恢复到战前政治格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把莱茵河作为法德边界,并在莱茵河左岸建立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作为缓冲地带;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控制德国进出口贸易;由战胜国分配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

     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经济大国,一战后试图争取世界领导地位,按照自身意愿重建世界秩序。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主张美国成为世界和平和民主的扞卫者,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保证公海自由、倡导平等贸易、裁减军备、协调各国殖民地和维护殖民地人民权益、欧洲实行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波兰,以及建立多国联盟组织维护各国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还表示德国若接受这些原则并建立民主政府,可重新成为国际组织平等一员。

     英国在一战中伤亡320万,耗费军费438亿美元。

    劳合·乔治既要考虑国内民意对德国的惩罚诉求,又担心彻底削弱德国会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超级大国,违背英国维持欧陆均势的传统政策,且英国与德国存在贸易关系,过度削弱德国会损害自身经济,还担心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威胁英国海外殖民地。

    所以他主张保持英国海上霸权,分配德国海外殖民地增强自身力量,削弱德国军力,让德国支付赔款但不过度刺激其复仇心理,同时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开幕,27个战胜国代表参会,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德国、土耳其等战败国被拒之门外。

    会议最初由英、法、美、意、日五国代表组成的“十巨头”主导,后因矛盾重重,最终由英法美三国首脑掌控。

    由于三方对德处置意图不同,经秘密协商与相互妥协,4月18日通知德国到凡尔赛宫签署和约。

     德国代表因和约与《十四点和平原则》相悖,递交反建议。

    在英美压力下,法国修改部分条约。

    德国代表收到和约最终文本后,被要求在6月23日下午7点前答复,否则停止停战。

    德国再次递交反建议,被和会拒绝。

    在英法美武力威胁下,1919年6月28日,德国新任外长赫尔曼·米勒与各战胜国代表在凡尔赛宫正式签订《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10日,和约经各方政府批准后正式生效,不过美国国会否决了该和约,最终未在美国生效,直到1921年8月25日,美德两国另行签订《恢复和平条约》。

     《凡尔赛和约》共计440条,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成立国际联盟,通过集体安全和军备控制预防战争,以谈判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设立仲裁机制处理成员国争端,对不遵守规定从事战争行为的成员国采取断绝商业和财政往来等措施;划定三个等级托管地,处理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殖民地及奥斯曼帝国中非土耳其人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