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年:二战阴云下的世界裂变与战争伏笔

关灯
    1934年的世界,如同被压弯的弓弦,在经济危机的余波与法西斯扩张的躁动中震颤。

    当希特勒在德国巩固独裁、墨索里尼磨刀霍霍、日本军国主义加速侵华时,看似平静的国际舞台下,战争的暗流正汹涌汇聚。

    这一年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铺设轨道。

     一、纳粹德国:从独裁到扩军的关键跃迁 1934年的柏林,阿道夫·希特勒已彻底撕掉“合法总理”的伪装。

    8月2日,总统兴登堡病逝后,希特勒宣布兼任国家元首与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要求所有军人向他个人宣誓效忠。

    在波茨坦驻军教堂的仪式上,容克贵族出身的军官们虽对这个前下士心存鄙夷,却不得不举起右手——这一幕被戈培尔的镜头定格为“新旧德国的和解”,实则是普鲁士军事传统向纳粹极权的妥协。

     扩军备战在1934年进入快车道。

    军备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启动“四年计划”,鲁尔区的工厂24小时运转生产坦克履带,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生产线昼夜不停。

    为规避《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将空军伪装成“民航协会”,赫尔曼·戈林秘密组建空军部队;潜艇建造在荷兰与芬兰的造船厂悄然进行。

    英国情报部门截获的密电显示:“德国正以每月3个师的速度重建陆军。

    ” 国内清洗同步展开。

    1934年6月30日,“长刀之夜”行动中,希特勒以“叛国罪”为名,处决了冲锋队领袖恩斯特·罗姆及数百名党内对手,连前总理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也被灭口。

    这场血腥清洗不仅巩固了希特勒的权力,更让军队高层相信“纳粹能维护秩序”,为日后军方与纳粹的深度捆绑铺平道路。

     二、远东危机:日本侵华与国联的彻底失效 1934年的中国东北,伪满洲国的“王道乐土”谎言被现实戳穿。

    日本关东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将农民强行迁入设防村落,实则是为掠夺资源、镇压抗日武装。

    抗联战士在密营中写道:“零下40度的雪地里,我们啃着冻土豆与日寇周旋,身后是被烧毁的村庄。

    ”而在东京,军部少壮派提出“石原构想”,主张先巩固东北,再伺机吞并华北,这一战略在1934年成为日本对华政策的核心。

     国际社会的反应依旧乏力。

    当中国代表再次向国际联盟控诉日本侵略时,国联仅成立调查委员会敷衍了事。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发表《天羽声明》,公然宣称“中国的事务由日本主导”,将东亚视为自家后院。

    美国虽口头反对,却继续向日本出售钢铁与石油;英国为维护在华利益,试图与日本“协商解决”,最终只换来日方的轻蔑。

     三、欧洲角力:墨索里尼的野心与国联的双重标准 1934年的地中海,墨索里尼的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在埃塞俄比亚边境,意军频繁制造冲突,12月5日的瓦尔瓦尔事件中,意军以“边境巡逻队遇袭”为由,炮轰埃军阵地。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向国联求援,得到的却是“双方协商解决”的空洞回应——因为此时的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