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糊火柴盒

关灯
    糊火柴盒,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将糊好的火柴盒与刷有磷的皮纸组合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插盒。

    沈梦石和哥哥平时的工作就是帮助妈妈进行插盒和包装。

     这项看似简单却需要一定技巧的插盒工作,如果是由那些经验丰富且技艺娴熟的人来操作,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他们完全可以做到一边轻松地与人闲聊逗趣,一边双手不停地忙碌着,甚至都无需时刻紧盯着火柴盒和外皮的摆放位置。

    因为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摸索,他们只需轻轻一伸手触摸,便能准确无误地感知到应该放置的正确位置。

     如此高超的熟练度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而成,而是靠着日积月累所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方才得以达成。

    它不仅仅显着提高了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同时还为这份原本可能略显枯燥乏味的劳作增添了不少乐趣。

    于是乎,在这家火柴厂所属的宿舍区域内,每当家中的正式工人们纷纷前往工厂上班之后,那些暂时闲置在家、尚未拥有固定工作的年轻大姑娘以及已婚的小媳妇儿们便会自发地相互邀约,三三两两地聚拢到一块儿。

    她们或围坐在院子中的石桌旁,或随意倚靠在自家门口的墙边,手中不停地忙着糊制火柴盒,嘴里则一刻不停地唠着家常里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样一幅温馨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已然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一直以来,大家都常说东北地区丢失孩子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实原因之一想必就在这里吧。

    毕竟,当这些女人们以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儿的形式围坐在一起专注于糊制火柴盒的时候,哪怕只是有那么一个稍显陌生的身影踏入这片狭窄的小巷,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众人的警觉。

    紧接着,通过彼此之间简短的问询交流,很快就能弄清楚这个人究竟是谁谁谁家的那个小谁。

    所以但凡你在某个地方,被你所不认识的人喊了一声,唉!你不是那谁家的小谁吗?你也不要惊呀,很可能就是经过上述的原因你才被人记住了你是谁家的小谁了。

     经过这样组合在一起的火柴盒还不算最后完工,还要将每一个火柴盒包装整齐。

    包装火柴盒需要用到一个盒拍,将20个火柴合码成一排,一共码5排,然后用纸绳将码好的100个火柴盒捆好,拍打整齐后,推出摆好,再继续下一拍的捆扎,整理好10捆后,正好是1000个火柴盒,再将这1000个火柴盒再次用纸绳打包捆整齐。

     千万别小瞧了这项看似微不足道的打包工作!如果在前期操作时未能将火柴盒捆扎整齐或者捆得太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整堆的火柴盒将会如决堤的洪水般倾泻而出,俗称“淌包”。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这整整1000个火柴盒就不得不全部重新包装了。

    然而,你要是因为害怕淌包而把绳子捆得过紧,同样也会带来麻烦。

    这样一来,处于边缘位置的火柴盒很容易被勒坏变形,无法正常使用。

    这时,盒站的人员便会毫不留情地要求你返工重做。

    由此可见,包装这项工作对于经验和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

     沈梦石在包装工作方面一直表现不佳,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难以掌握其中的窍门。

    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却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天赋,堪称包装高手。

    因此,兄弟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分工:沈梦石负责插火柴盒,这个工作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十分单调乏味;而他的哥哥则专门从事打包装的工作,既轻松又迅速高效。

    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谁都清楚插盒的活儿又累人又无趣,但没办法啊,谁叫沈梦石实在不擅长包装呢? 喜欢1980年我回来了请大家收藏:()1980年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