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遗孤训政

关灯
    第478章:遗孤训政(回历641年秋-643年春?漠北至中原) 回历641年秋,漠北草原笼罩在肃杀的霜色之中。

    十二岁的忽必烈紧攥缰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目光死死盯着前方百步外奔逃的黄羊群。

    萧虎身披沾满晨露的虎头锦袍,腰间虎符随着马匹颠簸,不时撞在马鞍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记住,”他的马鞭如利箭般指向正在迁徙的兽群,“围猎如用兵,弓马娴熟不过是匹夫之勇,谋局布势才是制胜关键。

    ” 话音未落,左侧山坳突然杀出两队骑兵。

    忽必烈瞳孔骤缩——正是昨日萧虎暗中部署的“伏兵”。

    他们高举狼首纹军旗,马蹄扬起的烟尘如扇形铺开,精准地将黄羊群驱向预设的合围点。

    “两翼包抄,中军压阵,”萧虎的声音混着呼啸的北风传来,“就像磁石吸引铁屑,要让猎物在不知不觉中踏入罗网。

    ” 当最后一只黄羊被怯薛军捕获,忽必烈翻身下马。

    他的蒙古靴踩过结霜的草地,走向被绳索捆住的猎物,少年嗓音带着变声期的沙哑,却难掩眼中炽热的求知欲:“萧帅,若敌军识破这是诱敌之计,该当如何?” 萧虎下马时,西征时留下的箭伤隐隐作痛,不禁微微皱眉,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

    他弯腰捡起一块磁石,附近的铁箭头立刻被吸引过来:“真正的谋略,是让对手即便看穿,也无力挣脱。

    就像大汗推行的‘汉法’,表面上看是对蒙古旧制的变革,实则……”他突然住口,望向远处正在操练阵型的汉军方阵,那里传来整齐划一的口令声,与草原上的风声交织。

     入夜,磁石议事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羊皮帐幕上跳动。

    忽必烈跪坐在羊毛毡上,面前摊开一卷《大元新制》竹简,竹简上的蒙汉双文在磁光下泛着微光。

    萧虎的虎符轻叩案几,指向“胡汉分治”条款:“漠北的千户制,”虎符划过蒙文部分,“与汉地的行省制,”又划过汉字条文,“恰似套马的双缰绳,缺一不可。

    千户制维系着草原勇士的忠诚,行省制则能将中原的赋税、人力纳入掌控,二者相辅相成,方能稳固大元根基。

    ” 更夫梆子声传来,已是三更天。

    忽必烈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终于忍不住问道:“当年父汗……”话未说完,便被萧虎严厉的目光打断。

     “王爷的选择,是为大元的长远。

    ”萧虎摩挲着托雷的虎纹佩刀,刀柄上的虎齿泛着冷光,“你要学的,不是沉溺于过往,”他抽出佩刀,刀锋映出少年坚毅的脸庞,“而是让这把刀,在该出鞘时寒光凛冽。

    就像这《大元新制》,它不仅是文书竹简,更是治国的利刃,需懂得何时裁剪旧制,何时纳入新章。

    ” 次日清晨,忽必烈随萧虎巡视汉军屯田。

    汉地农夫正使用“代田法”翻新土地,铁犁与磁石官道产生轻微共鸣。

    萧虎指着田间整齐的垄沟,说道:“汉人有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大汗推行的屯田制,”他弯腰抓起一把肥沃的黑土,“不仅能养活十万大军,更能让草原的铁骑,踏得稳中原的土地。

    每一块农田,都是大元的根基;每一粒粮食,都能化作战场上的力量。

    ” 忽必烈蹲下身,仔细观察农夫翻土的动作,突然问道:“萧帅,若将屯田之法推广至漠北,可行否?” 萧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想法大胆,却也暗藏风险。

    漠北气候、水土与中原迥异,强行推行恐生祸端。

    但可借鉴其‘储粮备荒’之策,在草原设立粮仓,用磁石信标标记,战时可快速调度粮草,这便是制度融合的智慧。

    ” 与此同时,察合台的毡帐内气氛凝重如铅。

    奥鲁赤将狼首印信狠狠拍在磁石沙盘上,印信在拖雷系封地的标记旁划出深深裂痕:“忽必烈这小子,天天跟着萧虎摆弄那些汉地学问,长此以往,拖雷系怕是要……” 察合台转动着狼首纹戒指,戒指上的磁矿与帐内的磁脉产生微弱感应:“窝阔台如今病体难支,拖雷系迟早会觊觎汗位。

    ”话音未落,帐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密探呈上刻有虎头纹的磁石薄片。

     “萧虎正在怯薛军大营,训练忽必烈指挥万人骑兵!”密探的声音带着恐惧。

     察合台的酒杯应声而碎,酒水混着磁矿粉末在地面蜿蜒如血:“立刻联络术赤系!绝不能让拖雷的儿子,长成噬人的猛虎!”他的狼首刀出鞘三寸,寒光映出他扭曲的面容,“必要时,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