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文汇九州

关灯
    第492章:文汇九州(回历651年春?大都虎贲书院) 料峭春风掠过大都城巍峨的琉璃瓦,萧虎立于虎贲书院门前,凝视工匠将蒙汉双语匾额缓缓悬于门楣。

    匾额下方,波斯风格的穹顶拱券与汉地精巧的斗拱相互映衬,檐角八思巴文与汉字镌刻的吉祥铜铃随风轻晃,清越之声在街巷间回荡。

    耶律铸怀抱一摞泛着中亚纸草赭黄的羊皮典籍疾步而来,袍角还沾着塞北荒原的沙土。

     “大人,西域学者已至驿站。

    ”耶律铸压低声音,眼中透着忧虑,“他带来阿拉伯星象图与鲁米手稿,可蒙古勋贵中不少人议论,说书院大兴汉学是‘忘本’之举,更有甚者,联名上书弹劾西域学术‘惑乱人心’。

    ” 萧虎摩挲着腰间刻有《大扎撒》条文的玉牌,磁石与青铜共鸣混着墨香:“明日开院大典,让那木罕王子以蒙古礼仪迎接阿里不哥。

    ”他望向书院内正在修缮的观星台,蒙古包式穹顶与汉地浑天仪奇妙融合,“大元疆土横跨四海,根基从不在单一的风俗,而在包容万象的胸怀。

    大扎撒既为大元法度,也应容得下多元学问。

    ” 虎贲书院筹建工坊内,各族工匠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汉地匠人陈师傅紧握设计图,语气坚定:“讲堂当依中原‘明堂’规制,五室九阶,象征九州归一,此乃千年礼制传承。

    ”西域石匠穆罕默德却连连摇头,头巾随动作摆动:“穹顶方能承接上天启示,唯有仿波斯伊斯法罕经学院形制,学问才能通天达地。

    ” 萧虎展开大都城图,红笔果断圈出书院位置:“取汉地四合院的方正布局,融蒙古斡耳朵的圆融气象,中央观星台采用西域拱顶。

    ”他抽出《大元官制》抄本重重拍在案上,“书院设蒙古字学、汉地儒学、西域实学三大学科,各置博士三人,学生必修两科,期满考核合格者,方可授官。

    ” 面对财务官关于资金短缺的禀报,萧虎冷笑:“市舶司每年商税颇丰,拨出一成足以。

    再传我令,诸王需各献百家典籍,凡献珍本者,其名刻于藏书阁梁柱。

    ”他举起波斯商人进献的玻璃镜,目光如炬,“告诉他们,书院将《蒙古秘史》译为汉文,也会将中原《资治通鉴》译成蒙古文、波斯文,随商队传至伊利汗国。

    这不仅是学问交流,更是大元威德远扬的契机。

    ” 开院大典当日,大都城万人空巷。

    蒙古贵族身着华丽比肩袍,汉地儒士头戴东坡巾,西域商人披着缀满珠饰的长袍,齐聚书院广场。

    萧虎陪同忽必烈登上观礼台,少年眼中满是对这场文化盛会的期待。

     蒙古字学博士那木罕捧着新刻的畏兀儿体蒙古文《大扎撒》,向汉儒张仲贤行礼:“久闻先生精研《春秋》,我蒙古‘幼子守灶’之俗,与汉法有何异同?还望先生指教。

    ” 张仲贤抚须微笑:“《春秋》言‘尊王攘夷’,与蒙古‘忠君护产’之道殊途同归。

    贵部以幼子守家业,正如《春秋》中嫡长子继承,皆为维系宗族根本。

    今我朝四海一家,更应互鉴礼法,共兴大元。

    ”说着,他翻开自己注解的《蒙古秘史》,书页间夹着蒙古文与汉文对照的批注。

     西域学者阿里不哥却指着观星台的浑天仪,眼神中带着质疑:“此器虽巧,却无阿拉伯星盘的测算之妙。

    我们的天文学家能精确预测月食时刻,误差不超过半刻。

    ”他展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