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储君砺剑
关灯
小
中
大
第497章:储君砺剑(回历662年春?大都中书省)
晨雾未散的大都城,钟鼓楼的更声刚过五更,十八岁的忽必烈已在中书省西廊等候。
他身着素色蒙古袍,腰间未佩弯刀,却别着萧虎亲赠的磁石镇纸,八思巴文刻就的"慎断"二字在晨曦中泛着冷光。
值房内传来此起彼伏的算盘声,汉地官员的青衫与蒙古怯薛的戎装在廊下交错,恍若大元帝国的微缩图景。
"殿下,陕西行省急报。
"耶律铸的长子耶律希亮捧着鎏金文书盒,盒盖上的双鲤纹与中书省印玺相映成趣,"延安路灾荒不断,汉军万户却隐瞒灾情,私扣赈粮三万石。
"少年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他与忽必烈同岁,正是怯薛军中小校。
忽必烈接过文书,狼毫在奏报上圈出关键处:"备马,去萧帅府。
"他转身时,蒙古袍下摆扫过廊柱上的《大元官制》刻文,目光在"达鲁花赤需兼通蒙汉双语"的条文中稍作停留——这正是萧虎去年力推的新政。
萧虎的书房内,檀香混着羊皮纸的霉味扑面而来。
老人正在校勘《农桑辑要》译本,银白的胡须垂落在蒙古文批注上:"延安路的事,你打算如何处置?" 忽必烈展开舆图,指尖划过黄土高原的褶皱:"延安汉军万户属察合台系,其父曾随阔出太子南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锐利,"但赈灾粮关乎百姓生死,纵是宗王属官,也该按《大元通制》论处。
" "说说《通制》哪一条?"萧虎放下狼毫,案头的磁石笔架将毛笔稳稳吸附。
"卷十二《赈恤篇》:'诸官私扣赈粮者,不论品级,杖一百七,籍没家产。
'"忽必烈的回答清晰有力,"但需顾虑军中影响,可先派御史台与枢密院联合调查,再由宗正府议罪。
" 萧虎忽然轻笑,从匣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明日随我去怯薛军大营。
"令牌正面铸着太祖成吉思汗的雄鹰徽记,背面刻着"能断大事"四字,正是当年木华黎的遗物。
怯薛军大营内,三万铁骑列成"蒙古包阵",马蹄踏碎春雪,铁枪如林。
忽必烈握着令牌登上点将台,忽觉掌心微烫——那是磁石与令牌共鸣的温度。
"延安路汉军万户私扣赈粮,按律当斩。
"萧虎的声音在旷野回荡,"但念其祖父有功,可免死,发岭南屯田。
"他转身对忽必烈,"你亲自宣读诏书,用蒙汉双语。
" 当忽必烈以流畅的蒙古语念完前半段,忽然改用汉语复述,声音陡然沉郁:"汉地百姓舂米纳粮,养活着诸位铁骑。
若连赈灾粮都敢贪,与盗匪何异?"他望向台下窃窃私语的将领,"太祖说过,'马蹄所到之处,皆需百姓拥戴',你们的弯刀,是用来护民,不是扰民!" 当晚的军事会议上,忽必烈指着漠北舆图:"察合台汗国在阿尔泰山增兵,看似威胁延安,实则虚张声势。
"他用磁石棋子标出敌军动向,"真正的软肋在别失八里,那里的屯田军刚收新麦,需派五千探马赤军协防。
" 萧虎点头,眼中闪过赞许:"明日你率怯薛军前锋出发。
记住,治军如治国,恩威需并施。
"他拍拍忽必烈肩头,"当年你父亲拖雷监国时,就是在这样的风雪中学会了看粮草、查马掌。
" 回大都后的朝会上,蒙古保守派的弹劾如雪花般飞来。
千户脱火赤的马鞭指向忽必烈:"让嫡子亲涉汉地政务,违背'幼子守灶'祖制!" 忽必烈按剑而起,腰间磁石镇纸与御座前的磁石地砖相吸,发出清越鸣响:"太祖分封时,曾让长子术赤管钦察,次子察合台守西域。
"他展开《蒙古秘史》译本,"祖制不是墨守成规,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 萧虎适时呈上《储君监国条例》:"此乃太宗窝阔台汗所定,储君需历三任行省,掌两族政务。
"他目光扫过诸王,"忽必烈殿下治陕西、理军务,正是遵祖制而行。
他身着素色蒙古袍,腰间未佩弯刀,却别着萧虎亲赠的磁石镇纸,八思巴文刻就的"慎断"二字在晨曦中泛着冷光。
值房内传来此起彼伏的算盘声,汉地官员的青衫与蒙古怯薛的戎装在廊下交错,恍若大元帝国的微缩图景。
"殿下,陕西行省急报。
"耶律铸的长子耶律希亮捧着鎏金文书盒,盒盖上的双鲤纹与中书省印玺相映成趣,"延安路灾荒不断,汉军万户却隐瞒灾情,私扣赈粮三万石。
"少年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他与忽必烈同岁,正是怯薛军中小校。
忽必烈接过文书,狼毫在奏报上圈出关键处:"备马,去萧帅府。
"他转身时,蒙古袍下摆扫过廊柱上的《大元官制》刻文,目光在"达鲁花赤需兼通蒙汉双语"的条文中稍作停留——这正是萧虎去年力推的新政。
萧虎的书房内,檀香混着羊皮纸的霉味扑面而来。
老人正在校勘《农桑辑要》译本,银白的胡须垂落在蒙古文批注上:"延安路的事,你打算如何处置?" 忽必烈展开舆图,指尖划过黄土高原的褶皱:"延安汉军万户属察合台系,其父曾随阔出太子南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锐利,"但赈灾粮关乎百姓生死,纵是宗王属官,也该按《大元通制》论处。
" "说说《通制》哪一条?"萧虎放下狼毫,案头的磁石笔架将毛笔稳稳吸附。
"卷十二《赈恤篇》:'诸官私扣赈粮者,不论品级,杖一百七,籍没家产。
'"忽必烈的回答清晰有力,"但需顾虑军中影响,可先派御史台与枢密院联合调查,再由宗正府议罪。
" 萧虎忽然轻笑,从匣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明日随我去怯薛军大营。
"令牌正面铸着太祖成吉思汗的雄鹰徽记,背面刻着"能断大事"四字,正是当年木华黎的遗物。
怯薛军大营内,三万铁骑列成"蒙古包阵",马蹄踏碎春雪,铁枪如林。
忽必烈握着令牌登上点将台,忽觉掌心微烫——那是磁石与令牌共鸣的温度。
"延安路汉军万户私扣赈粮,按律当斩。
"萧虎的声音在旷野回荡,"但念其祖父有功,可免死,发岭南屯田。
"他转身对忽必烈,"你亲自宣读诏书,用蒙汉双语。
" 当忽必烈以流畅的蒙古语念完前半段,忽然改用汉语复述,声音陡然沉郁:"汉地百姓舂米纳粮,养活着诸位铁骑。
若连赈灾粮都敢贪,与盗匪何异?"他望向台下窃窃私语的将领,"太祖说过,'马蹄所到之处,皆需百姓拥戴',你们的弯刀,是用来护民,不是扰民!" 当晚的军事会议上,忽必烈指着漠北舆图:"察合台汗国在阿尔泰山增兵,看似威胁延安,实则虚张声势。
"他用磁石棋子标出敌军动向,"真正的软肋在别失八里,那里的屯田军刚收新麦,需派五千探马赤军协防。
" 萧虎点头,眼中闪过赞许:"明日你率怯薛军前锋出发。
记住,治军如治国,恩威需并施。
"他拍拍忽必烈肩头,"当年你父亲拖雷监国时,就是在这样的风雪中学会了看粮草、查马掌。
" 回大都后的朝会上,蒙古保守派的弹劾如雪花般飞来。
千户脱火赤的马鞭指向忽必烈:"让嫡子亲涉汉地政务,违背'幼子守灶'祖制!" 忽必烈按剑而起,腰间磁石镇纸与御座前的磁石地砖相吸,发出清越鸣响:"太祖分封时,曾让长子术赤管钦察,次子察合台守西域。
"他展开《蒙古秘史》译本,"祖制不是墨守成规,是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 萧虎适时呈上《储君监国条例》:"此乃太宗窝阔台汗所定,储君需历三任行省,掌两族政务。
"他目光扫过诸王,"忽必烈殿下治陕西、理军务,正是遵祖制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