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深沉
关灯
小
中
大
“来,让我瞧瞧。
”吴巨急忙上前。
“好的!”老于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各种工具。
有组织剪、组织钳、神经剪、持针钳、手术剪,以及手术刀和不同刀头。
数量虽少,却显得十分简陋。
比起现代的手术器械,这些差距明显。
不过吴巨本非学医之人,能想到这么多已属不易。
吴巨小心地拿起一片刀片置于阳光下,薄得如同蝉翼,阳光照射下泛起缕缕银光。
“不错!”吴巨心中欢喜。
他轻轻一抹手指,立刻见出血痕。
一旁的魏磬正欲阻止,却见吴巨只是稍作尝试便停了下来。
吴巨满意地点点头,示意魏磬接过盒子,随后说道: “你等等我。
” 说完,他走进屋内,很快拿出几串铜钱出来。
“这是酬金。
” 吴巨将钱递给老于。
“这么多可太过了,这些东西制作虽繁琐,却不算复杂。
” 老于推辞道。
“拿着吧,这些东西比你想象中更有价值,这么大年纪还能打造出这般精细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
”吴巨说道。
老于还想拒绝,吴巨直接说道:“如果你觉得太多了,就回去再做几套相同的,这就算定金了。
” “行,那我就先告辞了,回去就给您做。
”老于憨笑一声。
“好。
” 吴巨送走老于,目送他离去。
“万事俱备,只差时机了。
” 吴巨转头对魏磬说:“徒弟,手术那天也来帮我忙?” “啊?” 魏磬愣了一下:“可我还没学会呢。
” “慢慢来,总得有个过程。
”吴巨觉得魏磬性格安静利落,学东西快,做事麻利,虽然偶尔有点憨厚,但无论是当助手还是徒弟都很称职。
“行。
”魏磬回应道。
吴巨点点头,看看时间已经到中午,就对魏磬说:“去吃饭吧,我这里可没饭给你。
” “哦。
” 魏磬点点头,刚走出去几步又停下,回头问:“那师父您怎么吃?” “我?我去蹭饭。
”吴巨挥了挥手。
魏磬一脸疑惑,但还是听从吩咐先行离开。
吴巨简单收拾一番后,直接往后山走去。
…… 十分钟后。
后山的明德堂里,四人围坐一桌,分别是张师、闫师、贾师三位前长老以及吴巨。
“小吴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望我们这三个老头子?” 张师笑着给吴巨夹菜。
在那场宴席之后,三位长老对吴巨的印象还不错。
“您这话可说错了,哪怕没空也得抽出时间来看看三位老前辈,更何况还有这么美味的饭菜。
”吴巨笑着说。
“油腔滑调。
”贾师笑着责备。
“不过,确实有一件事要说。
” “有话直说,别藏着掖着。
” “手术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当时看到三位对这个手术似乎很感兴趣,要是愿意的话,到时候可以和我一起操作吗?”吴巨说道。
此话一出,三位长老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筷子。
表面上像是看热闹,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一旦失败,他们四人都可能名誉扫地。
闫师犹豫了一会儿,问道: “小吴,老实说,你觉得这个手术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原本是七成把握,现在可以提高到九成。
”吴巨回答。
三人陷入沉默。
“既然这样,那我也再试一次吧。
”张师开口。
“你的医术,怎能错过观看的机会?”闫师也表明了态度。
三人将目光转向贾师。
“行医之人,怎能因小小的名誉顾虑而退缩。
”贾师说道。
“好好好。
” 吴巨笑着为三位前长老斟茶:“诸位放宽心,小辈定不会让三位晚节不保。
”酒席间欢声笑语不断,一切仿佛已准备就绪。
数日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临淄城内灯火通明。
淄河之上,画舫游船穿梭,船上才子吟诗作对,佳人笑语盈盈,为这座东方繁华之城增添了无尽风雅。
河两岸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这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纷纷乘舟赏景,无论士子还是百姓都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
此刻,一艘巨大的画舫上正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达官贵人、宗室子弟与稷下学宫的学子齐聚一堂,桌上茶点精美,身旁佳人相伴,虽有亲昵之举,但皆适可而止。
众人对诗词歌赋兴致盎然。
忽闻一声赞许:“赵兄此诗写得妙极!”方才一位学子即兴赋诗,赢得满堂喝彩。
就在此时,一行人登上画舫。
领头的是一位银发矍铄的老者,身后跟随两位绝美女子。
其中一位身着月白长衫,眉宇间似含淡淡愁绪,令人移不开目光。
她便是李华裳,淄河半数画舫都与她有所关联,但她从未因此惹来是非,据说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底蕴。
另一位少女年纪尚幼,约莫豆蔻年华,着青色襦裙,双眸灵动如鹿,四处张望。
老者现身之时,全船寂静片刻,随即众人纷纷起身行礼:“见过姜夫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银发老者姜堪,人称姜夫子,毫无顾忌地坐下,还热情邀请李华裳和另一位女子一同落座。
姜堪实名为姜堪,现任稷下学宫祭酒。
“华裳,大家都熟识,这位是故友之女周泠然。
” “华裳姑娘,久未见了!” “周姑娘安好!” 众人纷纷问好。
这时,李华裳稳重地与众人寒暄,而古灵精怪的周泠然只是点头沉默,似有几分羞涩。
问候完毕,场面顿时安静下来,显然姜堪的到来让气氛紧张。
想来也是,有师长在场,谁能尽情玩闹? 姜堪察觉到这一点,说道:“不必太过拘束,我年轻时也像你们这般青春年少,潇洒自在,甚至比你们更爱玩乐。
” 众人笑了。
“听说你们写了些诗?不妨念来听听?”姜堪继续道。
此话一出,众人兴致高涨。
毕竟姜堪乃当代顶尖的诗词大家,他的诗作连常人都难以企及。
于是众人争相朗诵自己的作品。
姜堪专注聆听,偶尔夸赞几句并稍作点评,但他对这些学生的诗作并不十分满意。
如今四言诗仍是主流,但近年来佳作寥寥,甚至一度停滞,令人惋惜又迷茫。
是诗才匮乏,还是四言诗已走到尽头? 这是姜堪近来思考的问题。
正沉思间,船舱里忽然传来喧哗声。
“赵兄、李兄、韩兄、张兄,我新得一首佳作,快来品鉴!” 只见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走进来,他叫孔臻,为孔子嫡系后裔,孟子曾孙,正宗儒家传人,也是儒家年轻一代的翘楚。
孔臻见到姜堪,大吃一惊:“咳,夫子您也在这儿。
” “难道我不该来吗?” “能来,当然能来,哈哈哈。
”孔臻勉强笑着掩饰尴尬。
众人哄堂大笑。
“你刚才提到佳作?快念出来听听。
”姜堪毫不理会这年轻人的调侃,直接说道。
“哦哦,刚
”吴巨急忙上前。
“好的!”老于打开盒子,里面整齐地放着各种工具。
有组织剪、组织钳、神经剪、持针钳、手术剪,以及手术刀和不同刀头。
数量虽少,却显得十分简陋。
比起现代的手术器械,这些差距明显。
不过吴巨本非学医之人,能想到这么多已属不易。
吴巨小心地拿起一片刀片置于阳光下,薄得如同蝉翼,阳光照射下泛起缕缕银光。
“不错!”吴巨心中欢喜。
他轻轻一抹手指,立刻见出血痕。
一旁的魏磬正欲阻止,却见吴巨只是稍作尝试便停了下来。
吴巨满意地点点头,示意魏磬接过盒子,随后说道: “你等等我。
” 说完,他走进屋内,很快拿出几串铜钱出来。
“这是酬金。
” 吴巨将钱递给老于。
“这么多可太过了,这些东西制作虽繁琐,却不算复杂。
” 老于推辞道。
“拿着吧,这些东西比你想象中更有价值,这么大年纪还能打造出这般精细的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
”吴巨说道。
老于还想拒绝,吴巨直接说道:“如果你觉得太多了,就回去再做几套相同的,这就算定金了。
” “行,那我就先告辞了,回去就给您做。
”老于憨笑一声。
“好。
” 吴巨送走老于,目送他离去。
“万事俱备,只差时机了。
” 吴巨转头对魏磬说:“徒弟,手术那天也来帮我忙?” “啊?” 魏磬愣了一下:“可我还没学会呢。
” “慢慢来,总得有个过程。
”吴巨觉得魏磬性格安静利落,学东西快,做事麻利,虽然偶尔有点憨厚,但无论是当助手还是徒弟都很称职。
“行。
”魏磬回应道。
吴巨点点头,看看时间已经到中午,就对魏磬说:“去吃饭吧,我这里可没饭给你。
” “哦。
” 魏磬点点头,刚走出去几步又停下,回头问:“那师父您怎么吃?” “我?我去蹭饭。
”吴巨挥了挥手。
魏磬一脸疑惑,但还是听从吩咐先行离开。
吴巨简单收拾一番后,直接往后山走去。
…… 十分钟后。
后山的明德堂里,四人围坐一桌,分别是张师、闫师、贾师三位前长老以及吴巨。
“小吴今天怎么有空来看望我们这三个老头子?” 张师笑着给吴巨夹菜。
在那场宴席之后,三位长老对吴巨的印象还不错。
“您这话可说错了,哪怕没空也得抽出时间来看看三位老前辈,更何况还有这么美味的饭菜。
”吴巨笑着说。
“油腔滑调。
”贾师笑着责备。
“不过,确实有一件事要说。
” “有话直说,别藏着掖着。
” “手术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当时看到三位对这个手术似乎很感兴趣,要是愿意的话,到时候可以和我一起操作吗?”吴巨说道。
此话一出,三位长老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筷子。
表面上像是看热闹,实际上没那么简单,一旦失败,他们四人都可能名誉扫地。
闫师犹豫了一会儿,问道: “小吴,老实说,你觉得这个手术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原本是七成把握,现在可以提高到九成。
”吴巨回答。
三人陷入沉默。
“既然这样,那我也再试一次吧。
”张师开口。
“你的医术,怎能错过观看的机会?”闫师也表明了态度。
三人将目光转向贾师。
“行医之人,怎能因小小的名誉顾虑而退缩。
”贾师说道。
“好好好。
” 吴巨笑着为三位前长老斟茶:“诸位放宽心,小辈定不会让三位晚节不保。
”酒席间欢声笑语不断,一切仿佛已准备就绪。
数日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临淄城内灯火通明。
淄河之上,画舫游船穿梭,船上才子吟诗作对,佳人笑语盈盈,为这座东方繁华之城增添了无尽风雅。
河两岸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这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纷纷乘舟赏景,无论士子还是百姓都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
此刻,一艘巨大的画舫上正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达官贵人、宗室子弟与稷下学宫的学子齐聚一堂,桌上茶点精美,身旁佳人相伴,虽有亲昵之举,但皆适可而止。
众人对诗词歌赋兴致盎然。
忽闻一声赞许:“赵兄此诗写得妙极!”方才一位学子即兴赋诗,赢得满堂喝彩。
就在此时,一行人登上画舫。
领头的是一位银发矍铄的老者,身后跟随两位绝美女子。
其中一位身着月白长衫,眉宇间似含淡淡愁绪,令人移不开目光。
她便是李华裳,淄河半数画舫都与她有所关联,但她从未因此惹来是非,据说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底蕴。
另一位少女年纪尚幼,约莫豆蔻年华,着青色襦裙,双眸灵动如鹿,四处张望。
老者现身之时,全船寂静片刻,随即众人纷纷起身行礼:“见过姜夫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银发老者姜堪,人称姜夫子,毫无顾忌地坐下,还热情邀请李华裳和另一位女子一同落座。
姜堪实名为姜堪,现任稷下学宫祭酒。
“华裳,大家都熟识,这位是故友之女周泠然。
” “华裳姑娘,久未见了!” “周姑娘安好!” 众人纷纷问好。
这时,李华裳稳重地与众人寒暄,而古灵精怪的周泠然只是点头沉默,似有几分羞涩。
问候完毕,场面顿时安静下来,显然姜堪的到来让气氛紧张。
想来也是,有师长在场,谁能尽情玩闹? 姜堪察觉到这一点,说道:“不必太过拘束,我年轻时也像你们这般青春年少,潇洒自在,甚至比你们更爱玩乐。
” 众人笑了。
“听说你们写了些诗?不妨念来听听?”姜堪继续道。
此话一出,众人兴致高涨。
毕竟姜堪乃当代顶尖的诗词大家,他的诗作连常人都难以企及。
于是众人争相朗诵自己的作品。
姜堪专注聆听,偶尔夸赞几句并稍作点评,但他对这些学生的诗作并不十分满意。
如今四言诗仍是主流,但近年来佳作寥寥,甚至一度停滞,令人惋惜又迷茫。
是诗才匮乏,还是四言诗已走到尽头? 这是姜堪近来思考的问题。
正沉思间,船舱里忽然传来喧哗声。
“赵兄、李兄、韩兄、张兄,我新得一首佳作,快来品鉴!” 只见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走进来,他叫孔臻,为孔子嫡系后裔,孟子曾孙,正宗儒家传人,也是儒家年轻一代的翘楚。
孔臻见到姜堪,大吃一惊:“咳,夫子您也在这儿。
” “难道我不该来吗?” “能来,当然能来,哈哈哈。
”孔臻勉强笑着掩饰尴尬。
众人哄堂大笑。
“你刚才提到佳作?快念出来听听。
”姜堪毫不理会这年轻人的调侃,直接说道。
“哦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