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人
关灯
小
中
大
尤其冬日,咸阳寒冷,吴巨自然更愿守在炉火旁,披着厚重的大氅,享受冬日难得的温暖。
此时,宫门外传来稚嫩的呼喊。
“师父!” 秦姬和魏磬望去,见成蛟从宫门前快步跑来。
吴巨微微睁眼瞥了一眼。
“师姐,秦姬。
”成蛟向魏磬和秦姬行礼。
“师弟。
”“公子。
”魏磬和秦姬微微一笑。
随后,成蛟来到吴巨面前,毕恭毕敬地鞠躬:“**拜见师父。
” “嗯。
”吴巨睁开眼,开口道:“昨日我和你师姐去了某处,你不在,该不会又去找甘家那位神童去逛青楼了吧?” “咳咳咳。
”成蛟连续咳嗽了几声,尴尬地挠了挠头,说道:“师父说话别这么直接,母亲还在呢。
” 母亲? 吴巨有些疑惑,站起来一看,发现韩姬站在宫门口。
之前在咸阳宫宴会上,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没有交谈过。
韩姬站得那么远,应该没听见他和成蛟的对话。
吴巨起身走到门口,拱手道:“吴巨参见韩姬。
” 秦姬和魏磬也上前向韩姬行礼。
“吴卿不必多礼。
”韩姬微笑着转向秦姬,说:“妹妹,既然已有身孕,还是少走动为好,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吧。
” “多谢姐姐关怀。
”秦姬轻轻一笑。
“外面风大,韩姬不如入宫稍坐?”吴巨提议。
韩姬看了看秦姬,随即笑道:“不必麻烦吴卿了,我只是送蛟儿过来而已。
他拜在你门下已有多日,我却从未拜访过你,仔细想想真是失礼。
” “无妨。
”吴巨说道。
“既然蛟儿已送来,我也该告辞了。
”韩姬向吴巨行礼后离开。
看着韩姬离去的身影,吴巨不禁感叹。
觉得她也不简单,城府很深。
韩姬这次来多半是想拉拢自己,就像当年的夏太后一样。
只是因为看到秦姬在场,才选择离开。
秦姬对韩姬的态度也很谨慎。
想想也是,没有点心计怎么能在这个王宫里立足。
吴巨不再多想韩姬的事,转身对魏磬说:“带秦姬进宫吧,她怀有身孕,不宜吹风。
” “好。
”魏磬点头,扶着秦姬回去。
待两人走远,吴巨问成蛟:“你到底有没有跟甘罗去青楼?” 成蛟无奈地说:“师父就不能关心点别的事吗?” “那你前几天让我写的词写了没?” “……还不如谈青楼呢。
” 日子一天天过去,秦姬生产的日子还没到。
毕竟生孩子这种事什么时候发生谁都说不准,所以子楚才让吴巨留在宫中小住。
然而,秦姬生产的日子尚未到来,却已到了朝会的时间。
臣子觐见君主称为“朝”,君主接见臣子称为“会”,两者合称“朝会”。
大朝通常在元旦、冬至或喜庆之日举行,群臣入宫朝贺;而常朝则是每日例行召见群臣处理政务。
今日正是常朝。
清晨,秦国百官皆身着朝服入宫,直奔咸阳宫。
吕不韦自然也不例外。
他沿着咸阳宫前数百级台阶而上时,正与身旁之人闲谈七国间大小政事。
忽一抬头,便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影。
这是……? 吕不韦满是疑惑,走上前去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我来上朝啊!”吴巨理所当然地回答,“我是秦国客卿,来上朝有什么奇怪的?” 说着,吴巨还摆弄了一下衣袖,好像在向吕不韦展示自己难得穿上一次的客卿朝服。
“这样真的合适吗?” 谁不知道吴巨这个客卿只是一个空头衔呢? “别担心,我已经跟大王提过此事,他也同意了。
”吴巨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好。
” 能够参与大朝讨论的事情,通常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存在吴巨不该知晓的内容。
两人一同向咸阳宫走去。
不出所料,与吴巨相识的蒙骜、王龁、麃公、老内史、李腾以及其他官员,在见到吴巨时都忍不住心生疑问。
“大王到!”蒙毅高声宣布。
随即,子楚身着黑色王服登场,端正地坐在王座上。
“参见大王!” 吴巨和其他臣子一同拱手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 子楚洪亮的声音在整个咸阳宫回荡。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第104章朝堂之上议论合纵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此话一出,位于百官前列的吕不韦出列,沉声说道: “周王于洛阳召集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士,欲联合五国攻打秦国,邀请兵家少主孙某担任纵约长,既攻且守。
希望各位爱卿明辨是非,大王圣裁!”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众臣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慌乱。
吴巨静立于朝班之中,默不作声,目光沉稳地观察着眼前的局势。
他此次特意前来参与朝议,正是为了弄清秦国对当前合纵之举的应对之策。
一位老将出列奏道:"数年前,周赧王与西周文君密谋针对秦国,我朝曾派遣大军出击,大败周王室。
如今周王再度兴兵犯境,显然是仍对旧怨耿耿于怀。
臣以为,应效仿昭襄王当年的做法,立即调集重兵予以反击,以平息此次叛乱。
"此言一出,顿时引发一片附和之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迅速出兵迎击,瓦解联军,这种主张显然符合大多数朝臣的观点。
然而,在这数百官员之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另一人站出来发言:"依臣所见,周王此举不过是出于对秦之惧怕,意图虚张声势,以求自保。
不如暂时按兵不动,转而以丰厚的利益安抚周王,如此便可令其退兵,联盟自然瓦解。
" 吴巨闻言,不禁好奇是谁提出了如此见解。
看到说话者是奉常后,他略感释然。
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他始终维护周王室的地位。
尤其是在秦国,这位奉常更是位固守旧制的老学究,因此这样的言论倒也不足为奇。
不过,这样的意见显然难以服众。
话音未落,便有人轻蔑一笑,反驳道:"孙隐已经出山,从齐国赶到周地,亲自坐镇洛阳担任合纵盟主。
奉常竟还认为这是虚张声势,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 蒙骜也站出来支持反驳奉常:"孙隐年轻有为,精通兵法,才名甚至可媲美先祖孙子,如今被推为盟主,足以证明周王并非虚与委蛇。
而且,兵家多年来蛰伏不出,如今选择此时登场,更说明此事绝非儿戏。
" "攻打周王室终究是大逆之举,若仓促行动,恐怕会招致天下非议,进而引发更多麻烦。
其中利害关系,还请大王与诸位深思熟虑。
"奉常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此时,宫门外传来稚嫩的呼喊。
“师父!” 秦姬和魏磬望去,见成蛟从宫门前快步跑来。
吴巨微微睁眼瞥了一眼。
“师姐,秦姬。
”成蛟向魏磬和秦姬行礼。
“师弟。
”“公子。
”魏磬和秦姬微微一笑。
随后,成蛟来到吴巨面前,毕恭毕敬地鞠躬:“**拜见师父。
” “嗯。
”吴巨睁开眼,开口道:“昨日我和你师姐去了某处,你不在,该不会又去找甘家那位神童去逛青楼了吧?” “咳咳咳。
”成蛟连续咳嗽了几声,尴尬地挠了挠头,说道:“师父说话别这么直接,母亲还在呢。
” 母亲? 吴巨有些疑惑,站起来一看,发现韩姬站在宫门口。
之前在咸阳宫宴会上,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但没有交谈过。
韩姬站得那么远,应该没听见他和成蛟的对话。
吴巨起身走到门口,拱手道:“吴巨参见韩姬。
” 秦姬和魏磬也上前向韩姬行礼。
“吴卿不必多礼。
”韩姬微笑着转向秦姬,说:“妹妹,既然已有身孕,还是少走动为好,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吧。
” “多谢姐姐关怀。
”秦姬轻轻一笑。
“外面风大,韩姬不如入宫稍坐?”吴巨提议。
韩姬看了看秦姬,随即笑道:“不必麻烦吴卿了,我只是送蛟儿过来而已。
他拜在你门下已有多日,我却从未拜访过你,仔细想想真是失礼。
” “无妨。
”吴巨说道。
“既然蛟儿已送来,我也该告辞了。
”韩姬向吴巨行礼后离开。
看着韩姬离去的身影,吴巨不禁感叹。
觉得她也不简单,城府很深。
韩姬这次来多半是想拉拢自己,就像当年的夏太后一样。
只是因为看到秦姬在场,才选择离开。
秦姬对韩姬的态度也很谨慎。
想想也是,没有点心计怎么能在这个王宫里立足。
吴巨不再多想韩姬的事,转身对魏磬说:“带秦姬进宫吧,她怀有身孕,不宜吹风。
” “好。
”魏磬点头,扶着秦姬回去。
待两人走远,吴巨问成蛟:“你到底有没有跟甘罗去青楼?” 成蛟无奈地说:“师父就不能关心点别的事吗?” “那你前几天让我写的词写了没?” “……还不如谈青楼呢。
” 日子一天天过去,秦姬生产的日子还没到。
毕竟生孩子这种事什么时候发生谁都说不准,所以子楚才让吴巨留在宫中小住。
然而,秦姬生产的日子尚未到来,却已到了朝会的时间。
臣子觐见君主称为“朝”,君主接见臣子称为“会”,两者合称“朝会”。
大朝通常在元旦、冬至或喜庆之日举行,群臣入宫朝贺;而常朝则是每日例行召见群臣处理政务。
今日正是常朝。
清晨,秦国百官皆身着朝服入宫,直奔咸阳宫。
吕不韦自然也不例外。
他沿着咸阳宫前数百级台阶而上时,正与身旁之人闲谈七国间大小政事。
忽一抬头,便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影。
这是……? 吕不韦满是疑惑,走上前去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我来上朝啊!”吴巨理所当然地回答,“我是秦国客卿,来上朝有什么奇怪的?” 说着,吴巨还摆弄了一下衣袖,好像在向吕不韦展示自己难得穿上一次的客卿朝服。
“这样真的合适吗?” 谁不知道吴巨这个客卿只是一个空头衔呢? “别担心,我已经跟大王提过此事,他也同意了。
”吴巨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好。
” 能够参与大朝讨论的事情,通常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存在吴巨不该知晓的内容。
两人一同向咸阳宫走去。
不出所料,与吴巨相识的蒙骜、王龁、麃公、老内史、李腾以及其他官员,在见到吴巨时都忍不住心生疑问。
“大王到!”蒙毅高声宣布。
随即,子楚身着黑色王服登场,端正地坐在王座上。
“参见大王!” 吴巨和其他臣子一同拱手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 子楚洪亮的声音在整个咸阳宫回荡。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第104章朝堂之上议论合纵 “诸位爱卿依次启奏!” 此话一出,位于百官前列的吕不韦出列,沉声说道: “周王于洛阳召集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士,欲联合五国攻打秦国,邀请兵家少主孙某担任纵约长,既攻且守。
希望各位爱卿明辨是非,大王圣裁!”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消息早已不是秘密,众臣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慌乱。
吴巨静立于朝班之中,默不作声,目光沉稳地观察着眼前的局势。
他此次特意前来参与朝议,正是为了弄清秦国对当前合纵之举的应对之策。
一位老将出列奏道:"数年前,周赧王与西周文君密谋针对秦国,我朝曾派遣大军出击,大败周王室。
如今周王再度兴兵犯境,显然是仍对旧怨耿耿于怀。
臣以为,应效仿昭襄王当年的做法,立即调集重兵予以反击,以平息此次叛乱。
"此言一出,顿时引发一片附和之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迅速出兵迎击,瓦解联军,这种主张显然符合大多数朝臣的观点。
然而,在这数百官员之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另一人站出来发言:"依臣所见,周王此举不过是出于对秦之惧怕,意图虚张声势,以求自保。
不如暂时按兵不动,转而以丰厚的利益安抚周王,如此便可令其退兵,联盟自然瓦解。
" 吴巨闻言,不禁好奇是谁提出了如此见解。
看到说话者是奉常后,他略感释然。
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他始终维护周王室的地位。
尤其是在秦国,这位奉常更是位固守旧制的老学究,因此这样的言论倒也不足为奇。
不过,这样的意见显然难以服众。
话音未落,便有人轻蔑一笑,反驳道:"孙隐已经出山,从齐国赶到周地,亲自坐镇洛阳担任合纵盟主。
奉常竟还认为这是虚张声势,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 蒙骜也站出来支持反驳奉常:"孙隐年轻有为,精通兵法,才名甚至可媲美先祖孙子,如今被推为盟主,足以证明周王并非虚与委蛇。
而且,兵家多年来蛰伏不出,如今选择此时登场,更说明此事绝非儿戏。
" "攻打周王室终究是大逆之举,若仓促行动,恐怕会招致天下非议,进而引发更多麻烦。
其中利害关系,还请大王与诸位深思熟虑。
"奉常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