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发生了什么事?
关灯
小
中
大
过去还跟我们一起训练?”章邯满腹疑问。
吴巨一愣,随即神情凝重地说:“这是你理解错了。
再强大也不能懈怠,停滞就意味着退步。
” “对对对,我确实有偏见。
”章邯顿时惭愧起来。
吴巨稍作放松,接着用事先想好的借口解释:“我只是力气天生比别人大些,具体招式并不精通,所以有时得向你讨教。
” “原来是这样,这叫天赋异禀吧,我师傅说过类似的事。
”章邯顿时领悟。
还没等吴巨开口,章邯已经在脑海中填补了所有细节。
这时,远处传来喧哗声。
“让开!要塌了!” 巨木摇摇欲坠,悬于半空,下方劳作的兵士毫无察觉。
提醒声传来,他们下意识抬头,只见木柱急速坠落,迅速放大在视野中。
众人本能地闭眼护头,有人想逃却被恐惧定住了双腿。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飞身而起。
撞击声响起,却没有预想中的惨状。
一名白衣男子以单薄身躯撑住了巨木,那姿态仿佛顶天立地。
众人凝视着他的背影,连章邯都惊讶得合不拢嘴。
吴巨松了一口气,庆幸自身的力量与体魄因特殊能力而大幅提升。
他外表看似清瘦,实则肌肉紧实,充满爆发力。
“这般反应都不合格,如何上战场?”他对身旁仍护头的士兵说道。
将巨木掷开后,他拂袖离去,留下一片惊叹。
“那木头至少三百斤,下落时更重。
” “不对,怕是有更多!” “不知他是谁?从未见过如此人物。
”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吴巨出手相助只是片刻间的事,没几个人注意到他的样貌,但军中一位力能撼动百斤巨木的强者的传闻迅速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夸张。
第131章合纵与抵御的新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吴巨而言,顺手救下几人不过是小事一桩。
作为医者,救治他人是他职责所在。
接下来的几天里,吕不韦坐镇函谷关,与诸将多次发起进攻,却毫无收获。
这是秦国早有准备的结果。
能够担任纵约长的都是顶尖人物,孙隐自然也在其中。
合纵并非易事,否则纵横家也不会声名显赫。
…… “韩国与我国本为姻亲,韩王曾朝见昭襄王,如今却参与合纵,与孙隐**抗秦,难道韩国人都背信弃义吗?”蒙武领军至城下,大声质问。
“秦国明知与韩国是姻亲,为何当初还让蒙骜攻韩?况且主事的是周王,我们拥立周王室有何不可?反而是秦国不够忠诚。
”城头上的韩将高声回应。
蒙武略过此话,接着说:“若韩国愿意退出合纵,秦国愿与韩王订立盟约,不再侵犯韩国,也对合纵之事既往不咎。
” “妄想!”韩将断然拒绝。
韩国绝不会退出合纵。
年初蒙骜攻秦时,韩国就深受其害,这次合纵的成功离不开韩国的推动。
既然有了反击的机会,韩国怎会轻易放弃? 吴巨站在战场后方,由近卫保护着。
听着蒙武与韩将争论,他感到十分无奈。
七国之间的纠葛本就复杂,各种背叛、忠诚的戏码层出不穷。
吴巨到达函谷关的次日,蒙武率三万秦军攻打三川郡的一座城池。
敌方将领吴巨身份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孙隐并未亲征。
几天前,孙隐自三川郡撤军时亲自截击蒙武,自此便未曾领军,只下令坚守,意图拖延时间。
此次合纵行动相当仓促,阻力重重。
当前孙隐能调动的仅有韩魏联军,燕赵楚三**队尚在路上,具体是否真的行进中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韩国与魏国在七国之中战力较弱,韩国实力本就不强,而魏国虽有昔日天下闻名的魏武卒,但在吴起离开后,这支军队已风光不再。
此外,韩桓惠王和魏安厘王也非雄才大略之辈,无法让孙隐完全信赖。
因此,孙隐成为纵约长后,便决心拖延至燕赵楚三国援军到达。
仅凭韩魏两国,离真正的合纵还很遥远,通常意义上的合纵至少需要五国或三国联合。
并非孙隐对合纵抱有执念,只是韩魏确实难以依赖。
相较之下,赵国和楚国的战斗力更为可靠,它们在七国中排名仅次于秦国。
燕国稍逊,但也绝非弱国。
待援军到达,便可正面迎敌。
在此之前,他们需确保函谷关外所有城池的安全,特别是三川郡。
最终,蒙武的进攻以平局收场,双方损失不大,各自返回。
吴巨原本想体验战争,如今也算实现了部分心愿。
洛阳。
周王端坐于大殿之上,孙隐位于殿下。
这段时间,孙隐并未亲临前线,他虽坐镇后方统筹全局,但面临的挑战更为棘手。
这时,殿前的官员正在禀报:“截至今日,三川、颍川、上党乃至洛阳,均遭瘟疫侵袭,局势十分危急,且仍在蔓延。
这是各城初步统计的病患数量,请大王与约长过目。
”官员神色凝重地呈上奏折。
周王与孙隐匆匆看过奏折,脸色阴沉如墨。
果然,官员提及的地方——韩魏两国不同程度爆发了瘟疫,尤其军中感染严重,患者多达十万,堪称数十年罕见的大灾。
瘟疫的起因或许与军队集结或战乱引发的流民有关。
“开战之际暴发瘟疫,极大削弱了联军的实力和士气。
”孙隐语气低沉地说道。
周王未作声,只是轻轻点头。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
”官员谨慎地补充,“瘟疫的消息传出后,燕赵楚三国的军队突然停止了行动。
据传,燕王和楚王都在犹豫是否继续参与合纵。
” 此话一出,孙隐眉头紧锁,脸色更加难看。
他最期待的就是燕赵楚三国的加入,若他们不出兵,此次合纵便毫无意义,仅靠韩魏根本无法对抗秦国。
今年赵国廉颇率军攻打燕国都城蓟,燕王正希望赵国能参与合纵,这样可免除燕国的战事之忧。
合纵之事,燕国是除韩魏外最坚定的支持者,然而如今连燕王也犹豫不决,足见瘟疫的严重性。
对于孙隐而言,任何一方的退出都是他不愿见到的。
不仅是孙隐,周王同样如此,一旦合纵失败,他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周赧王和西周文君的遭遇仍历历在目。
“召集所有医者,尽快找出应对之策,五日内我需看到成果。
”周王对官员说道,语气严肃。
“是。
”官员额头冒汗。
五日的时间确实紧迫。
而且对付瘟疫首先要疏散人口,但在合纵前夕,让军队撤离显然不可能,这无疑给医者救治和控制疫情增加了难度。
“此外,派使者告知燕、赵、楚三国,此次瘟疫并不严重,催促他们迅速出兵。
”孙隐补充道。
“是。
”官员点头离去。
平时周王或许会不满孙隐越权,直接指挥他的臣子,但此刻二人神色凝重。
第132章孙隐到访瘟疫之危 周王眉头紧锁,心中烦闷不已。
难道这是天意?周王室真的到了穷途末路,连上天都不肯给予一丝转机? 这种事为何偏偏在此时发生? 周王并非愚钝之人,他摒弃杂念,紧握双拳。
他绝不能允许合纵失败,否则便是**之祸。
…… “告退。
” 孙隐起身,向周王行礼后转身离殿,走出王宫,登上了马车。
因瘟疫蔓延,往昔繁华的洛阳街头行人稀少,气氛紧张而冷清。
“少主,去何处?”车夫问道。
孙隐抿唇沉思片刻,说了两个字:“军营。
” “是。
” 马鞭挥动,马车疾驰而去。
奏章内容详尽,让孙隐心绪起伏,但他仍渴望亲临现场,毕竟作为统领全局之人,必须对部下有全面的认知。
他隐隐觉得,现实情况或许更为严峻。
…… 距离洛阳最近的一处军营外,巡逻的士兵虽略显慌乱,但尚算镇定,营地表面并未显出疫病迹象,然而孙隐从奏章中得知此地疫情不容乐观。
马车停下,他下车径直走向营地。
“少主,且慢。
”驾车人唤住孙隐。
他驻足回望,对方递过一块手帕:“疫病当前,还是戴上以防万一。
” 点头接过,他加快脚步前行。
喜欢大秦:我的技能有点离谱请大家收藏:()大秦:我的技能有点离谱
吴巨一愣,随即神情凝重地说:“这是你理解错了。
再强大也不能懈怠,停滞就意味着退步。
” “对对对,我确实有偏见。
”章邯顿时惭愧起来。
吴巨稍作放松,接着用事先想好的借口解释:“我只是力气天生比别人大些,具体招式并不精通,所以有时得向你讨教。
” “原来是这样,这叫天赋异禀吧,我师傅说过类似的事。
”章邯顿时领悟。
还没等吴巨开口,章邯已经在脑海中填补了所有细节。
这时,远处传来喧哗声。
“让开!要塌了!” 巨木摇摇欲坠,悬于半空,下方劳作的兵士毫无察觉。
提醒声传来,他们下意识抬头,只见木柱急速坠落,迅速放大在视野中。
众人本能地闭眼护头,有人想逃却被恐惧定住了双腿。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飞身而起。
撞击声响起,却没有预想中的惨状。
一名白衣男子以单薄身躯撑住了巨木,那姿态仿佛顶天立地。
众人凝视着他的背影,连章邯都惊讶得合不拢嘴。
吴巨松了一口气,庆幸自身的力量与体魄因特殊能力而大幅提升。
他外表看似清瘦,实则肌肉紧实,充满爆发力。
“这般反应都不合格,如何上战场?”他对身旁仍护头的士兵说道。
将巨木掷开后,他拂袖离去,留下一片惊叹。
“那木头至少三百斤,下落时更重。
” “不对,怕是有更多!” “不知他是谁?从未见过如此人物。
”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吴巨出手相助只是片刻间的事,没几个人注意到他的样貌,但军中一位力能撼动百斤巨木的强者的传闻迅速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夸张。
第131章合纵与抵御的新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吴巨而言,顺手救下几人不过是小事一桩。
作为医者,救治他人是他职责所在。
接下来的几天里,吕不韦坐镇函谷关,与诸将多次发起进攻,却毫无收获。
这是秦国早有准备的结果。
能够担任纵约长的都是顶尖人物,孙隐自然也在其中。
合纵并非易事,否则纵横家也不会声名显赫。
…… “韩国与我国本为姻亲,韩王曾朝见昭襄王,如今却参与合纵,与孙隐**抗秦,难道韩国人都背信弃义吗?”蒙武领军至城下,大声质问。
“秦国明知与韩国是姻亲,为何当初还让蒙骜攻韩?况且主事的是周王,我们拥立周王室有何不可?反而是秦国不够忠诚。
”城头上的韩将高声回应。
蒙武略过此话,接着说:“若韩国愿意退出合纵,秦国愿与韩王订立盟约,不再侵犯韩国,也对合纵之事既往不咎。
” “妄想!”韩将断然拒绝。
韩国绝不会退出合纵。
年初蒙骜攻秦时,韩国就深受其害,这次合纵的成功离不开韩国的推动。
既然有了反击的机会,韩国怎会轻易放弃? 吴巨站在战场后方,由近卫保护着。
听着蒙武与韩将争论,他感到十分无奈。
七国之间的纠葛本就复杂,各种背叛、忠诚的戏码层出不穷。
吴巨到达函谷关的次日,蒙武率三万秦军攻打三川郡的一座城池。
敌方将领吴巨身份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孙隐并未亲征。
几天前,孙隐自三川郡撤军时亲自截击蒙武,自此便未曾领军,只下令坚守,意图拖延时间。
此次合纵行动相当仓促,阻力重重。
当前孙隐能调动的仅有韩魏联军,燕赵楚三**队尚在路上,具体是否真的行进中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韩国与魏国在七国之中战力较弱,韩国实力本就不强,而魏国虽有昔日天下闻名的魏武卒,但在吴起离开后,这支军队已风光不再。
此外,韩桓惠王和魏安厘王也非雄才大略之辈,无法让孙隐完全信赖。
因此,孙隐成为纵约长后,便决心拖延至燕赵楚三国援军到达。
仅凭韩魏两国,离真正的合纵还很遥远,通常意义上的合纵至少需要五国或三国联合。
并非孙隐对合纵抱有执念,只是韩魏确实难以依赖。
相较之下,赵国和楚国的战斗力更为可靠,它们在七国中排名仅次于秦国。
燕国稍逊,但也绝非弱国。
待援军到达,便可正面迎敌。
在此之前,他们需确保函谷关外所有城池的安全,特别是三川郡。
最终,蒙武的进攻以平局收场,双方损失不大,各自返回。
吴巨原本想体验战争,如今也算实现了部分心愿。
洛阳。
周王端坐于大殿之上,孙隐位于殿下。
这段时间,孙隐并未亲临前线,他虽坐镇后方统筹全局,但面临的挑战更为棘手。
这时,殿前的官员正在禀报:“截至今日,三川、颍川、上党乃至洛阳,均遭瘟疫侵袭,局势十分危急,且仍在蔓延。
这是各城初步统计的病患数量,请大王与约长过目。
”官员神色凝重地呈上奏折。
周王与孙隐匆匆看过奏折,脸色阴沉如墨。
果然,官员提及的地方——韩魏两国不同程度爆发了瘟疫,尤其军中感染严重,患者多达十万,堪称数十年罕见的大灾。
瘟疫的起因或许与军队集结或战乱引发的流民有关。
“开战之际暴发瘟疫,极大削弱了联军的实力和士气。
”孙隐语气低沉地说道。
周王未作声,只是轻轻点头。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
”官员谨慎地补充,“瘟疫的消息传出后,燕赵楚三国的军队突然停止了行动。
据传,燕王和楚王都在犹豫是否继续参与合纵。
” 此话一出,孙隐眉头紧锁,脸色更加难看。
他最期待的就是燕赵楚三国的加入,若他们不出兵,此次合纵便毫无意义,仅靠韩魏根本无法对抗秦国。
今年赵国廉颇率军攻打燕国都城蓟,燕王正希望赵国能参与合纵,这样可免除燕国的战事之忧。
合纵之事,燕国是除韩魏外最坚定的支持者,然而如今连燕王也犹豫不决,足见瘟疫的严重性。
对于孙隐而言,任何一方的退出都是他不愿见到的。
不仅是孙隐,周王同样如此,一旦合纵失败,他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周赧王和西周文君的遭遇仍历历在目。
“召集所有医者,尽快找出应对之策,五日内我需看到成果。
”周王对官员说道,语气严肃。
“是。
”官员额头冒汗。
五日的时间确实紧迫。
而且对付瘟疫首先要疏散人口,但在合纵前夕,让军队撤离显然不可能,这无疑给医者救治和控制疫情增加了难度。
“此外,派使者告知燕、赵、楚三国,此次瘟疫并不严重,催促他们迅速出兵。
”孙隐补充道。
“是。
”官员点头离去。
平时周王或许会不满孙隐越权,直接指挥他的臣子,但此刻二人神色凝重。
第132章孙隐到访瘟疫之危 周王眉头紧锁,心中烦闷不已。
难道这是天意?周王室真的到了穷途末路,连上天都不肯给予一丝转机? 这种事为何偏偏在此时发生? 周王并非愚钝之人,他摒弃杂念,紧握双拳。
他绝不能允许合纵失败,否则便是**之祸。
…… “告退。
” 孙隐起身,向周王行礼后转身离殿,走出王宫,登上了马车。
因瘟疫蔓延,往昔繁华的洛阳街头行人稀少,气氛紧张而冷清。
“少主,去何处?”车夫问道。
孙隐抿唇沉思片刻,说了两个字:“军营。
” “是。
” 马鞭挥动,马车疾驰而去。
奏章内容详尽,让孙隐心绪起伏,但他仍渴望亲临现场,毕竟作为统领全局之人,必须对部下有全面的认知。
他隐隐觉得,现实情况或许更为严峻。
…… 距离洛阳最近的一处军营外,巡逻的士兵虽略显慌乱,但尚算镇定,营地表面并未显出疫病迹象,然而孙隐从奏章中得知此地疫情不容乐观。
马车停下,他下车径直走向营地。
“少主,且慢。
”驾车人唤住孙隐。
他驻足回望,对方递过一块手帕:“疫病当前,还是戴上以防万一。
” 点头接过,他加快脚步前行。
喜欢大秦:我的技能有点离谱请大家收藏:()大秦:我的技能有点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