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力所能及

关灯
    "魁首果然是仁心仁术。

    "三人闻言更加惭愧,被吴巨的胸怀深深折服。

     细细思量,虽然吴巨间接导致了函谷关一战的失败,但他所做的不过是医者本分,治病救人而已。

     吴巨忧国忧民,总是把百姓放在首位,反而他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只顾及自己的立场,从国家利益出发看待问题,因此一直心存芥蒂。

     韩商陆听闻定价,虽感惊讶却未言语,仅起身拱手致谢。

     魏焕亦觉此价令人意外,愈发钦佩吴巨,随后问:"接下来有何打算?" "还未想好。

    "吴巨坦言道,"我对韩魏两国及周国的情况了解有限,抗击大疫需因地制宜。

    " 他现在初步的想法是召集两国医者,在洛阳为中心展开行动,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

     "言之有理!那我们即刻为吴卿解说详情。

    " 吴巨与魏焕、韩商陆、张平三人商讨两小时后,大致掌握了韩国、魏国、周国疫情情况。

     形势十分严峻! 已有十几万患者,逼近二十万,比函谷关时更为棘手。

     伤寒并非难题,历史上屡见不鲜,经验丰富的大夫都能应对。

    难处在于患者数量巨大,调配医生和药材不易。

     真正的挑战是类伤寒,这种新型疫病虽传染性低于伤寒,但死亡率远高于后者,且目前唯一能救治类伤寒的药物只有吴巨手中的青霉素。

     此外,随着对疫病的深入研究,医者们发现伤寒与类伤寒症状相似并非偶然,二者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关联或共生关系,这使防控和治疗工作愈发复杂。

     当前情况是,在十几万患者中,伤寒患者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类伤寒患者的比例稳步上升,整体数量看似保持稳定。

    尽管基层医者全力以赴,但成效依然有限,陷入了瓶颈。

     吴巨此次前来正是为了突破这一困境! …… 设宴欢迎吴巨后,他决定亲自前往前线了解情况。

     一行人驱车来到洛阳附近一处大型患者安置点。

    荒野间北风呼啸,白色帐篷搭建而成,众多韩魏医者戴着口罩穿梭其中,一刻也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早一秒可能挽救生命,晚一秒则可能导致死亡,每个人都争分夺秒。

     魏焕拿来几只口罩递给众人。

     “说到这个口罩,先生是否还有库存?能否出售给我国?”张平询问道。

     如今在韩魏流通的口罩大多为吴巨早年以魁首之名赠送,据说能预防疫病,对减缓疫情传播功不可没,如此宝物怎能不让人动心? “出发前我已经安排最新生产的口罩优先运往韩魏,相信很快就能到达。

    ”吴巨答道。

     “多谢,韩国愿按市价购买!”张平郑重说道。

     “不必,只需成本价即可。

    ”吴巨挥了挥手,毫不在意。

     他原本就没想过借此牟利。

     还未等张平开口,吴巨已迈步走进患者集中区。

     张平张了张嘴,即便身为两国**、城府深厚之人,也不禁对吴巨心生敬意。

     戴好口罩,众人跟随其后。

     进入集中区后,吴巨放慢脚步。

     从医者进出帐篷的间隙,他看见那些病人虚弱地蜷缩着,寒冷与病痛让他们备受煎熬。

     恍惚间,吴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行走在函谷关隔离区的日子。

     事情有些奇怪,秦国和韩魏同时暴发疫病,但如今秦国安然无恙,韩魏却越来越严重。

     这源于两国不同的决策。

     子楚立刻调动秦国全力应对疫情,即使冒着可能战败的风险,仍亲自筛查全军二十万将士,并建立隔离区,调集全国药材与医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

    连吴巨都不知情的是,在咸阳因疫情导致兵力锐减,朝臣主张增兵函谷关,子楚却信任吴巨,为避免前线疫情加重,坚持不增兵。

     韩魏则选择优先作战,不断增派边防兵力,加紧训练。

    他们并非完全忽视疫情,但措施远远不足,使疫情愈发失控,间接削弱了韩魏联军士气,最终一战损失十五万大军。

     若非孙隐当时的防御策略几无可挑剔,死亡人数还会更多,甚至可能重蹈长平之战覆辙,令赵国全军覆没。

     一念之间,决定成败。

     吴巨回过神来,看到一名医者抬着担架走来,上面躺着一具冰冷的**。

     那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未能等到明年的春天。

     这些**将被送往北方集中掩埋,山坡上已可见大小不一的坑洞。

     “今日死了多少人?”吴巨问医者。

     他戴着口罩,抬担架的医者未认出他,只答道:“上百。

    ”说完便低头继续前行。

     众人沉默压抑。

     在魏焕带领下,众人进入帐篷,忙碌的医者认出魏焕和韩商陆后停下工作,打招呼道:“魏长老,韩长老。

    ” 魏焕和韩商陆点头回应。

     吴巨快速查看病人状况,虽然神情凝重但也稍感宽慰。

     目前看来尚在掌控之中,希望能及时遏制。

     年轻医者带着几分疑惑走进帐篷,“师父,新来的病人情况特殊,分不清是伤寒还是类似伤寒,麻烦您帮忙看看。

    ”说完,他注意到旁边的魏焕等人,愣了一下:“魏长老,韩长老。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焕点头示意:“带路吧。

    ” 年轻医者忙应声:“好。

    ” 很快,担架被送至帐篷前,吴巨上前检查后肯定地说:“这是类伤寒。

    ” 年轻医者不解:“仅凭观察就能判断?未免太过草率。

    ” 魏焕抬眸轻描淡写地道:“他说是就是。

    ” 韩商陆补充道:“论类伤寒诊治经验,当今世上,能胜过他的寥寥无几。

    ” 年轻医者瞪大眼:“阁下是……魁首?”他立刻拱手致歉。

     吴巨摆摆手:“无妨,让我来问问病人状况如何。

    ” 病人虚弱地躺着,脸色苍白,身形消瘦得厉害,双腿几乎暴露在外,明显许久未曾好好休息或进食,精神状态极差。

     “我会死吗?”他声音发抖地问。

     “不会。

    ”吴巨坚定回应。

     病人眼神闪烁:“真的?” “千真万确。

    ”吴巨微笑着确认,“不会有事的。

    ” 虽看不清笑容,但他的语气令人安心。

     处理完病人,吴巨摘下口罩感慨:“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

    ” 张平三人沉默片刻后问:“能治好吗?” 若连吴巨都无法解决这场疫病,他们将不得不采取最坏的办法。

     坑杀所有染病者被视为古老的做法,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一旦遭遇难以控制的疫情,便会采取这种极端手段,试图从源头上消除传染风险。

     然而,对于当前的韩魏两国而言,这无疑是下下策。

    两国在函谷关已损失十五万大军,此时应着重恢复国力,促进生产和人口增长。

    而大规模**病患不仅与这一策略相悖,实际操作也极难实现。

    染病人数众多,许多病例可能尚未被发现,若贸然行动,只会让疫情更加难以控制。

     三人屏息凝视着吴巨,他却毫不犹豫地承诺:“此事定能解决。

    ”他对自身医术及青霉素抱有信心。

     “太好了!”张平精神振奋,随即恭敬行礼,“一切拜托魁首!”周国大夫与魏国大臣亦齐齐鞠躬致谢。

     “无需多礼,此乃医者本分。

    ”吴巨伸手扶起众人。

     张平注视着吴巨年轻的脸庞,感慨良多。

    此刻韩魏两国同样面临困境,虽较周国稍好,但形势依旧严峻。

    联军损失惨重,加之疫病蔓延,民心浮动,生产停滞,国家几近瘫痪。

    眼下唯有期待吴巨能终结这场灾难,因为他至今仍是唯一掌握治疗伤寒方法的人。

     “我们这些外行就不多插手了,接下来全交给你。

    如有需求,尽管吩咐,只要我们能做到,魏国绝不推辞。

    ”魏国大臣说道。

     吴巨微微一笑,点头回应:“请安心。

    ” 正当他准备离去时,忽然停住脚步,转身对张平说道:“张大人,有一事需提醒您。

    ” “请讲。

    ”张平客气地邀请。

     “依您现状,还是尽量减少劳累,静养更为稳妥。

    ”吴巨直言。

     张平略作沉思,拱手致谢:“多谢提醒。

    ” 吴巨点点头,他对张平的印象尚可,因此出言提醒。

     随后,吴巨登上了马车,与魏焕、韩商陆的马车一起离开,五百名魁首近卫护卫两侧,马蹄声密集,扬起阵阵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