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太子之争
关灯
小
中
大
“确实如此。
” 韩姬确认后微微一笑,“蛟儿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而吴巨是这一领域的翘楚,创立了前所未有的词道。
因此,大王决定让蛟儿拜师于他,学习诗词。
如今两人师徒关系密切,经常保持联络。
” 虽然成蛟近期去吴府的频率降低了,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师父的感情变淡,而是他已经专注于学习诗词,而吴巨也已将自己的知识尽数传授。
成蛟每周仍会抽空拜访师父,这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愿。
“太好了!”韩国使者听闻韩姬的话后十分高兴,“吴巨深受朝廷重用,是秦王眼前的宠臣,甚至因他吕不韦都可能给予支持。
若能得到他的助力,我们争夺太子之位将事半功倍。
” 利用吴巨的力量帮助成蛟登上太子之位是一方面考量,但韩国使者并未提及的是,韩国也希望借此机会拉拢吴巨为己方服务。
这是韩相张平在使者出发前特别叮嘱的。
“嗯……只是不知吴巨是否会帮助蛟儿。
”提到这里,韩姬皱眉沉思,显得有些忧虑。
这些日子以来,吴巨从未明确表示支持赵政或成蛟任何一方。
韩国的外戚曾试图间接引导吴巨表态,但均未成功。
“真是荒谬!” 韩国使者嗤笑一声:"他不支持成蛟,难道会支持公子政?放弃与自己感情深厚的**,转而支持一个滞留赵国、连本国都回不去的质子?" "吴巨可不是什么毫无私心的善人。
成蛟若成为太子,对他这个师父来说好处数不胜数。
若成蛟日后登基,这便是巨大的功劳!我不信他会甘愿放弃这样的机会,更不会拱手让给别人!" "你说得有道理。
"韩姬点头表示赞同,或许吴巨保持沉默是因为他对韩国及外戚的现状不满,或者是还没做出决定。
两人并不知晓,这对师徒早已背着他们策划了其他事情。
早前,吴巨与成蛟已公开商讨过此事。
还记得那天…… "你真的确定要放弃太子之位?"吴巨再次确认。
"确定!"成蛟稚嫩的脸庞透着坚定。
以往成蛟虽多次表露过反叛之意,却从未像这次这般坚决。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韩国的外戚们再次联手上谏,目标仍是劝说子楚立成蛟为太子。
自三川之战结束以来,韩国的外戚愈发活跃,行动一次比一次激烈。
坦白说,他们的频繁上谏对子楚而言无异于逼迫。
听说子楚今日退朝后大怒,在章台宫砸毁了几件他十分喜爱的砚台和笔洗。
"目前的形势对你非常有利,至少比公子政更有优势。
" "我知道!"成蛟点头回应:"**从未觊觎过王位,我对它毫无兴趣。
" 吴巨忽然想起那位杰克马。
成蛟见状以为吴巨不信,便认真说道:"如果**真想争夺王位,此刻应去求母后,而非找您。
若是配合他们,局势只会对我更有利,不是吗?" "……" 吴巨点头承认。
"作为公子,即便放弃王位也不能就此沉沦。
你有没有考虑过今后的生活?" "我吗?" 成蛟轻轻抚着下巴沉思片刻:"**眼下只想专注于诗词创作,游历山水,远离朝堂纷争,做个自在洒脱的闲人。
" 他微微耸肩:"或许**确实没什么大志向,未来也许会有新想法,但目前仅限于此。
" 吴巨点头未作评价。
在他看来,成蛟并非愚钝之人。
其在诗词上的天赋颇高,随他学词以来所作数篇新词皆堪称佳作,于咸阳文人圈中亦属佼佼者。
即便他不继承王位、不入仕途,也能有所成就。
这也挺好。
他内心更倾向那位公子政! 赵政,秦国公子,亦称公子政,后世多唤其嬴政。
然而此时他还身处赵国。
这些日子以来,吴巨始终密切关注公子政的动态。
对于成蛟,他虽喜爱却并不支持他争夺太子之位,同时也常感矛盾纠结,顾虑此举是否对成蛟有失公允。
但若成蛟主动放弃角逐太子之位,则再理想不过。
"今日前来并非叙旧,而是想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吴巨直入主题。
"很简单,恳请先生切勿卷入这场太子之争,最好明确反对。
"成蛟直言。
"就这事?"吴巨挑眉。
"仅此而已。
" "好。
"吴巨颔首:"我会保持沉默,不过不会公开表态,以免你日后反悔。
" "这样就够了,多谢先生!"成蛟感激。
日后是否会后悔,他心中并无把握,但此刻他对太子之位毫无留恋。
韩氏外戚对子楚步步紧逼,对成蛟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只顾自身利益,全然不顾成蛟意愿。
"师徒之间不必言谢。
"吴巨说道。
成蛟点头,端起茶盏敬茶。
二人饮毕。
回想初见之时,成蛟不过是表露些许叛逆之意,似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不到一年光景,他的心智已成熟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巨经过长时间观察,多次试探成蛟的政治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他远远不及格。
若非顾虑评价过于极端,他甚至会直接给出零分的判断。
成蛟虽继承了父亲子楚的部分才干,显得机敏,但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军队方面却表现**,尤其军事才能更是逊色于政务。
在乱世中,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文武能力,而在这方面,成蛟几近空白。
吴巨偶尔怀疑,成蛟是否将治国治军的潜力都倾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尽管成蛟有专门的老师教授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等科目,但那些教育者对此也只能摇头苦笑,显然认可这一观点。
成蛟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短板,这也是他对太子之位毫无兴趣的重要原因。
然而,他对继承权逐渐淡漠的态度,与他的师父也有莫大关联。
历史上的长安君成蛟已彻底转变,不再对权力抱有执念。
“我听说那位兄长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即便身处异乡仍无法掩盖光芒。
或许他才是更适合继承太子之位的人选。
”成蛟坦然承认。
“嗯。
”吴巨点头回应,目光却转向了赵国的方向。
三川之战后,子楚通过朝臣与各国使者展开交流,明确彼此立场,这对未来七国局势至关重要。
使者们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为此铺路。
燕国因刚结束与赵国的鄗代之战,暂时无力对外扩张,新任相国将渠借此机会向秦国示好,并再次向赵国表明和平意愿。
韩国和魏国在三川之战后已无力也无意继续参与争霸。
齐国的齐王建缺乏雄心,不思进取,沉迷享乐,实际掌权的君王后也极少对外用兵,仅专注于维系与各国,特别是秦国的关系。
此次合纵行动,齐国始终保持沉默,绝不会轻易介入战争。
楚国若不行动则罢,一旦出手,目标必然是秦国。
然而当前秦楚关系尚可,楚国主动出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这种和平局面只是暂时的。
楚国深知秦国统一六国的野心,因此一方面与秦国保持友好,另一方面与其他五国互通有无。
卫国
” 韩姬确认后微微一笑,“蛟儿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而吴巨是这一领域的翘楚,创立了前所未有的词道。
因此,大王决定让蛟儿拜师于他,学习诗词。
如今两人师徒关系密切,经常保持联络。
” 虽然成蛟近期去吴府的频率降低了,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师父的感情变淡,而是他已经专注于学习诗词,而吴巨也已将自己的知识尽数传授。
成蛟每周仍会抽空拜访师父,这完全是他自己的意愿。
“太好了!”韩国使者听闻韩姬的话后十分高兴,“吴巨深受朝廷重用,是秦王眼前的宠臣,甚至因他吕不韦都可能给予支持。
若能得到他的助力,我们争夺太子之位将事半功倍。
” 利用吴巨的力量帮助成蛟登上太子之位是一方面考量,但韩国使者并未提及的是,韩国也希望借此机会拉拢吴巨为己方服务。
这是韩相张平在使者出发前特别叮嘱的。
“嗯……只是不知吴巨是否会帮助蛟儿。
”提到这里,韩姬皱眉沉思,显得有些忧虑。
这些日子以来,吴巨从未明确表示支持赵政或成蛟任何一方。
韩国的外戚曾试图间接引导吴巨表态,但均未成功。
“真是荒谬!” 韩国使者嗤笑一声:"他不支持成蛟,难道会支持公子政?放弃与自己感情深厚的**,转而支持一个滞留赵国、连本国都回不去的质子?" "吴巨可不是什么毫无私心的善人。
成蛟若成为太子,对他这个师父来说好处数不胜数。
若成蛟日后登基,这便是巨大的功劳!我不信他会甘愿放弃这样的机会,更不会拱手让给别人!" "你说得有道理。
"韩姬点头表示赞同,或许吴巨保持沉默是因为他对韩国及外戚的现状不满,或者是还没做出决定。
两人并不知晓,这对师徒早已背着他们策划了其他事情。
早前,吴巨与成蛟已公开商讨过此事。
还记得那天…… "你真的确定要放弃太子之位?"吴巨再次确认。
"确定!"成蛟稚嫩的脸庞透着坚定。
以往成蛟虽多次表露过反叛之意,却从未像这次这般坚决。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韩国的外戚们再次联手上谏,目标仍是劝说子楚立成蛟为太子。
自三川之战结束以来,韩国的外戚愈发活跃,行动一次比一次激烈。
坦白说,他们的频繁上谏对子楚而言无异于逼迫。
听说子楚今日退朝后大怒,在章台宫砸毁了几件他十分喜爱的砚台和笔洗。
"目前的形势对你非常有利,至少比公子政更有优势。
" "我知道!"成蛟点头回应:"**从未觊觎过王位,我对它毫无兴趣。
" 吴巨忽然想起那位杰克马。
成蛟见状以为吴巨不信,便认真说道:"如果**真想争夺王位,此刻应去求母后,而非找您。
若是配合他们,局势只会对我更有利,不是吗?" "……" 吴巨点头承认。
"作为公子,即便放弃王位也不能就此沉沦。
你有没有考虑过今后的生活?" "我吗?" 成蛟轻轻抚着下巴沉思片刻:"**眼下只想专注于诗词创作,游历山水,远离朝堂纷争,做个自在洒脱的闲人。
" 他微微耸肩:"或许**确实没什么大志向,未来也许会有新想法,但目前仅限于此。
" 吴巨点头未作评价。
在他看来,成蛟并非愚钝之人。
其在诗词上的天赋颇高,随他学词以来所作数篇新词皆堪称佳作,于咸阳文人圈中亦属佼佼者。
即便他不继承王位、不入仕途,也能有所成就。
这也挺好。
他内心更倾向那位公子政! 赵政,秦国公子,亦称公子政,后世多唤其嬴政。
然而此时他还身处赵国。
这些日子以来,吴巨始终密切关注公子政的动态。
对于成蛟,他虽喜爱却并不支持他争夺太子之位,同时也常感矛盾纠结,顾虑此举是否对成蛟有失公允。
但若成蛟主动放弃角逐太子之位,则再理想不过。
"今日前来并非叙旧,而是想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吴巨直入主题。
"很简单,恳请先生切勿卷入这场太子之争,最好明确反对。
"成蛟直言。
"就这事?"吴巨挑眉。
"仅此而已。
" "好。
"吴巨颔首:"我会保持沉默,不过不会公开表态,以免你日后反悔。
" "这样就够了,多谢先生!"成蛟感激。
日后是否会后悔,他心中并无把握,但此刻他对太子之位毫无留恋。
韩氏外戚对子楚步步紧逼,对成蛟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只顾自身利益,全然不顾成蛟意愿。
"师徒之间不必言谢。
"吴巨说道。
成蛟点头,端起茶盏敬茶。
二人饮毕。
回想初见之时,成蛟不过是表露些许叛逆之意,似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不到一年光景,他的心智已成熟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巨经过长时间观察,多次试探成蛟的政治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他远远不及格。
若非顾虑评价过于极端,他甚至会直接给出零分的判断。
成蛟虽继承了父亲子楚的部分才干,显得机敏,但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军队方面却表现**,尤其军事才能更是逊色于政务。
在乱世中,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强大的文武能力,而在这方面,成蛟几近空白。
吴巨偶尔怀疑,成蛟是否将治国治军的潜力都倾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尽管成蛟有专门的老师教授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等科目,但那些教育者对此也只能摇头苦笑,显然认可这一观点。
成蛟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短板,这也是他对太子之位毫无兴趣的重要原因。
然而,他对继承权逐渐淡漠的态度,与他的师父也有莫大关联。
历史上的长安君成蛟已彻底转变,不再对权力抱有执念。
“我听说那位兄长年纪轻轻便才华横溢,即便身处异乡仍无法掩盖光芒。
或许他才是更适合继承太子之位的人选。
”成蛟坦然承认。
“嗯。
”吴巨点头回应,目光却转向了赵国的方向。
三川之战后,子楚通过朝臣与各国使者展开交流,明确彼此立场,这对未来七国局势至关重要。
使者们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为此铺路。
燕国因刚结束与赵国的鄗代之战,暂时无力对外扩张,新任相国将渠借此机会向秦国示好,并再次向赵国表明和平意愿。
韩国和魏国在三川之战后已无力也无意继续参与争霸。
齐国的齐王建缺乏雄心,不思进取,沉迷享乐,实际掌权的君王后也极少对外用兵,仅专注于维系与各国,特别是秦国的关系。
此次合纵行动,齐国始终保持沉默,绝不会轻易介入战争。
楚国若不行动则罢,一旦出手,目标必然是秦国。
然而当前秦楚关系尚可,楚国主动出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这种和平局面只是暂时的。
楚国深知秦国统一六国的野心,因此一方面与秦国保持友好,另一方面与其他五国互通有无。
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