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入东宫议事

关灯
    信交付给董翳后,吴巨回到郭府。

     从邯郸到咸阳需绕道魏国大梁,至少一周才能到达,因此吴巨只能等待郭开的消息。

     此时,东宫内。

     郭开首次踏入这里,作为中大夫,他仅在大朝会上有资格进入信宫,东宫通常是太子批阅奏章和接见大臣之地,他既无资格,又无功绩,怎能进来? 但今天不同以往! 郭开心情愉悦,虽对东宫好奇,仍保持镇定,用小眼睛悄然观察四周。

     很快,郭开与太子一同入座东宫大殿。

     平阳君、春平君、赵禹等重臣均已就位。

     平原君因身体原因未到,但特地派人前往其府邸,告知“互市”计划,平原君对此表示支持。

     “儿臣拜见父王!”“臣拜见大王!” 太子偃与郭开行礼。

     **丹点头:“坐下吧。

    ” 二人落座后,**丹开口:“听说今日朝堂上的计谋,出自郭卿之手?” “臣愚钝,胡言乱语,让大王见笑了。

    ”郭开急忙回应。

     **丹摆手:“郭卿之策,满朝称道,岂是随意之言?寡人自认对赵国公卿有所了解,却没想到漏掉了一位人才。

    ” 他转向郭开说道:“今日召你前来,正是为了商议‘互市’之计,不知郭卿认为此计的关键何在?” 郭开听后立刻皱眉思索,仿佛一个出色的演员般演绎着沉思的模样。

    他还特意模仿了吴巨那种运筹帷幄的神态,配上那身白衣玉冠,本就有的些许奉承气质竟被掩盖了不少,倒真有了几分翩翩君子的风采。

     早知道该借诸葛先生的羽扇来的……他心中暗自埋怨。

     按照吴巨给出的策略,他说道:“此计的关键,自然在于雁门关之战。

    ” 郭开接着说道:“互市之计是与外族进行贸易,推行互惠互利的原则。

    但外族粗犷顽固,必须先予以震慑,即恩威并施的道理。

    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施以强硬手段,再给予适当恩惠,这样他们才会顺从。

    但如果战争失败,整个计划就会如空中楼阁般脆弱不堪。

    ” 丹点头称是:“不过我对李牧充满信心。

    ” 他又继续问道:“关外外族众多,依你看,我们应该与哪几族建立贸易关系?” 郭开沉稳地回答:“关外的外族包括月氏、林胡、东胡、襜褴和匈奴等。

    ” “其中最嚣张的是匈奴,经常侵扰秦、赵、燕三国边境,也是我们此次作战的主要目标。

    如果不击败匈奴,我们出雁门关就会面临他们的袭击,根本无法与外族开展贸易。

    ” “但我并不主张与匈奴交易,他们野蛮狡猾,与他们交易费力却难以获益,只需将其驱逐即可。

    ” “月氏靠近秦国,近年来与我国关系融洽,不是我们的目标。

    ” “襜褴擅长畜牧,精于骑射,但在几大外族中实力较弱。

    若条件允许,可以直接让李牧将军消灭他们。

    ”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夺取襜褴的马匹和牛羊,还能对外族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向世人表明我们并非示弱求和,而是恩威并施,此举可谓一举三得。

    ” “在我制定的计划中,最适合开展互市的是林胡和东胡。

    ” “当然,我从未去过关外,不了解具体情况,具体如何实施,还请大王明察!”郭开恭敬地说。

     “嗯!”丹十分满意,“郭卿的计划详尽周密,果然有真才实学!” 郭开谦逊地说道:"大王过奖了,我常听闻愚者虽思虑浅薄却可能有所收获,臣便是这样的人。

    " 丹闻言放声大笑:"郭卿太过谦虚了!" 此刻他的心情格外愉悦。

     他何尝不是一举三得?不仅找到了对抗秦国的策略,也让不成器的儿子走上正轨,更得到了郭开这样的人才。

     真是天助我也! 丹随即提及互市之计的执行人选:"寡人有意找人来实施此计,郭卿有信心胜任吗?" 郭开喜形于色:"启禀大王,臣愿为大王分忧!" 回到府中,郭开心潮澎湃,第一时间便向吴巨分享喜讯:"诸葛先生,我已被大王任命为上大夫!" 他拿出崭新的官服和官印,甚至提到丹还赐予了一些金子。

     吴巨轻摇羽扇,微笑道:"这只是开头,若你能做好此事,官职自然更上一层楼,跻身核心也不无可能。

    " 郭开激动地点头:"不错!" 数十年来在赵国艰难求生,如今总算站稳脚跟。

     郭开眼含热泪,感慨万分。

    短短半月间,先获太子青睐,后被大王召见并大力褒奖,官职随之晋升。

     他明白这一切源自谁的帮助,立刻跪拜:"诸葛先生的大恩大德,郭某铭记于心,日后定当报答!" 吴巨惊讶于郭开竟也有感恩之心,扶起他:"郭公言重了,你我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郭开郑重点头,深信不疑。

     "快摆宴,今日我要与诸葛先生共饮三百杯!" 酒至中途,郭开猛然想起尚未安排具体事务,忙问吴巨:"先生,既然职位已定,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巨摇头:"别急,等李牧打完与匈奴的仗再说。

    " 一天半后,雁门关。

     黄沙漫天,李牧收到密令。

     李牧沉思着“互市之策……” 老实说,他征战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抵御胡人,对胡人颇为厌恶。

    突然要和外族进行贸易,他内心有些抵触。

     然而李牧并非愚钝之人,理智告诉他此计对赵国有利无弊,既能打击外族,又能增强对抗秦国的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更何况这是**的旨意,他自然不敢违抗。

     此时,李牧早已着手准备反击之战,关内的将士磨刀霍霍,养精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