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方言的狂欢与抵抗》
关灯
小
中
大
《方言的狂欢与抵抗》
——论树科粤语诗《我嘅抒情》中的语言政治与主体建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处于一种边缘而倔强的位置。
树科的《我嘅抒情》以鲜活的粤语闯入诗歌场域,不仅是对标准汉语诗学规范的挑战,更是一场关于语言权利、文化记忆与主体建构的深刻诗学实践。
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狂欢化的抒情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方言诗歌现代性的绝佳样本。
一、粤语作为诗性抵抗的语言武器 《我嘅抒情》开篇即以鲜明的粤语口语打破沉默:"咪话你哋经已瞓晒,我仲鬼咁生猛"。
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即具有宣言性质——当标准汉语(普通话)在文学表达中占据霸权地位时,粤语的运用构成了一种诗性抵抗。
"鬼咁生猛"这样的粤语特有表达,不仅传递了字面意义上的精力充沛,更通过"鬼"这个在粤语中兼具夸张与亲昵意味的副词,构建了一种普通话无法复制的语言质感。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粤语在当代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政策,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强势入侵。
在这种语境中,树科选择用粤语写诗,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语言维权"。
诗中"冇得冬夜嘅纯白/嘟冇得个啲好似要凌迟人嘅/割肉?骨嘅,风刀雨剑"这样的句子,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如"嘅")和句法(如"嘟冇得"),创造了一种与标准汉语诗歌迥异的韵律和意象系统。
这种语言选择不是简单的怀旧或猎奇,而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扞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键声喺蹄响,鼠箭噈电闪……"这样的拟声词运用。
"噈"这个粤语拟声字,在描述鼠标快速移动时的声响效果上,比普通话中的任何拟声词都更为精准传神。
这种对方言拟声词的发掘和运用,实际上拓展了现代诗歌的声音表现力,也证明了方言在表达某些特定经验时的不可替代性。
二、时间政治与抒情主体的狂欢建构 《我嘅抒情》在时间表述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抗性特征。
"哈哈,喺咁嘅半夜三更/正系我日日狂欢嘅不夜天啊"——抒情主体刻意选择在"半夜三更"这一社会常规的休眠时间进行狂欢,实际上是对标准化、制度化的社会时间的拒绝和颠覆。
这种对非主流时间的选择,与方言的非主流语言地位形成了巧妙的同构关系。
诗中"世界,喺我嘅白日追梦……"一句尤为值得玩味。
"白日梦"在传统诗学中往往带有贬义,暗示不切实际的幻想,但粤语表达"白日追梦"通过动词"追"的运用,赋予了这一行为以主动性和积极性。
抒情主体不是被动地做白日梦,而是积极地追逐梦想,这种语义上的微妙差异,正是通过粤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实现的。
随着诗歌的推进,时间意象从个人化的"半夜三更"扩展到了集体性的节日时间:"哗!年三廿四啫,炮仗噼啪"。
粤语中"年三廿四"(农历腊月二十四)的表达,比普通话"小年"更具体、更具地方特色。
抒情主体通过对这一特定时间节点的强调,将自己的个人狂欢与民俗节庆的集体狂欢联系起来,构建了一种既私人又公共的节日诗学。
最富戏剧性的是结尾处"老虎乸醒咗起身嚟?/轮到我上去佢嘅床个度/捐佢瞓过嘅,被窦……"。
这里的"老虎乸"(母老虎)既可理解为实指,也可视为某种权威或压迫力量的象征。
抒情主体等待"老虎乸"起床后占据其床铺的行为,充满仪式感和颠覆性,通过这种带有民俗色彩的意象,完成了对权力结构的戏谑性反抗。
三、地方
树科的《我嘅抒情》以鲜活的粤语闯入诗歌场域,不仅是对标准汉语诗学规范的挑战,更是一场关于语言权利、文化记忆与主体建构的深刻诗学实践。
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狂欢化的抒情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方言诗歌现代性的绝佳样本。
一、粤语作为诗性抵抗的语言武器 《我嘅抒情》开篇即以鲜明的粤语口语打破沉默:"咪话你哋经已瞓晒,我仲鬼咁生猛"。
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即具有宣言性质——当标准汉语(普通话)在文学表达中占据霸权地位时,粤语的运用构成了一种诗性抵抗。
"鬼咁生猛"这样的粤语特有表达,不仅传递了字面意义上的精力充沛,更通过"鬼"这个在粤语中兼具夸张与亲昵意味的副词,构建了一种普通话无法复制的语言质感。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粤语在当代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政策,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强势入侵。
在这种语境中,树科选择用粤语写诗,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语言维权"。
诗中"冇得冬夜嘅纯白/嘟冇得个啲好似要凌迟人嘅/割肉?骨嘅,风刀雨剑"这样的句子,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如"嘅")和句法(如"嘟冇得"),创造了一种与标准汉语诗歌迥异的韵律和意象系统。
这种语言选择不是简单的怀旧或猎奇,而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扞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键声喺蹄响,鼠箭噈电闪……"这样的拟声词运用。
"噈"这个粤语拟声字,在描述鼠标快速移动时的声响效果上,比普通话中的任何拟声词都更为精准传神。
这种对方言拟声词的发掘和运用,实际上拓展了现代诗歌的声音表现力,也证明了方言在表达某些特定经验时的不可替代性。
二、时间政治与抒情主体的狂欢建构 《我嘅抒情》在时间表述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抗性特征。
"哈哈,喺咁嘅半夜三更/正系我日日狂欢嘅不夜天啊"——抒情主体刻意选择在"半夜三更"这一社会常规的休眠时间进行狂欢,实际上是对标准化、制度化的社会时间的拒绝和颠覆。
这种对非主流时间的选择,与方言的非主流语言地位形成了巧妙的同构关系。
诗中"世界,喺我嘅白日追梦……"一句尤为值得玩味。
"白日梦"在传统诗学中往往带有贬义,暗示不切实际的幻想,但粤语表达"白日追梦"通过动词"追"的运用,赋予了这一行为以主动性和积极性。
抒情主体不是被动地做白日梦,而是积极地追逐梦想,这种语义上的微妙差异,正是通过粤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实现的。
随着诗歌的推进,时间意象从个人化的"半夜三更"扩展到了集体性的节日时间:"哗!年三廿四啫,炮仗噼啪"。
粤语中"年三廿四"(农历腊月二十四)的表达,比普通话"小年"更具体、更具地方特色。
抒情主体通过对这一特定时间节点的强调,将自己的个人狂欢与民俗节庆的集体狂欢联系起来,构建了一种既私人又公共的节日诗学。
最富戏剧性的是结尾处"老虎乸醒咗起身嚟?/轮到我上去佢嘅床个度/捐佢瞓过嘅,被窦……"。
这里的"老虎乸"(母老虎)既可理解为实指,也可视为某种权威或压迫力量的象征。
抒情主体等待"老虎乸"起床后占据其床铺的行为,充满仪式感和颠覆性,通过这种带有民俗色彩的意象,完成了对权力结构的戏谑性反抗。
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