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追虹人
关灯
小
中
大
闽地多山,山多雾,雾里藏着许多故事。
其中最缠人的一桩,是关于一个叫阿陶的老陶工,和他毕生追逐的七彩虹釉。
阿陶本是泉州府同安县一个寻常陶匠,十五岁跟着师父学拉坯,二十岁能单独烧窑,三十岁上已能烧出“雨过天青”的青瓷,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那时他娶了邻村的绣娘阿秀,生了对双生儿女,日子虽清苦,倒也像窑里烧出的粗陶碗,踏实温暖。
变故起在他三十五岁那年。
清明上祖坟时,他见山脚下老樟树下躺着块碎陶片,釉色斑斓如彩虹浸了水,闪着珍珠般的光泽。
守墓的老丈说,这是前朝万历年间的残片,传说是位云游道士所制,釉料需得在彩虹垂落时取了山雾,混着七种特定的矿石,用晨露调和,再入窑经七七四十九日煅烧,方得此色。
老丈还说,那道士最后是追着彩虹进了深山,再没出来。
阿陶听得心跳如鼓。
他本就痴迷釉色,见这碎片的虹光比世间任何瓷器都惊艳,当下便把祖坟前的三柱香插得东倒西歪——他要去寻这七彩虹釉。
阿秀得知时,他正蹲在院角磨石杵,要把祖传的制陶秘籍上的字迹磨下来,好腾地方写新的釉方。
“你要抛家舍业去寻什么彩虹?”她攥着刚给小女儿缝好的虎头鞋,指节发白,“两个娃才会喊阿爹,你倒好,要去追虚无缥缈的东西。
” 阿陶把碎陶片往桌上一放:“你瞧这颜色,比咱窑里烧的青瓷强上百倍。
若能烧成,咱们的娃就能穿绸衣,吃白米,不用再跟着我啃红薯干。
”他说的时候眼睛发亮,像窑火烧到了最旺处。
阿秀望着他发灰的眼窝——这半年他为了找矿石,已经在深山里睡了三个月草棚——到底没再拦,只把个布包塞给他:“里头是晒干的梅干菜,路上煮面吃。
” 这一去,便是八年。
头三年,阿陶沿着闽浙交界的山脉转,见山就爬,见溪就淘。
他学了苗疆的“望气术”,在雨后守着山尖等彩虹;跟畲族的药农学认矿石,在悬崖边凿下带虹纹的石头;甚至跟着马帮去过苗寨,用半车粗瓷换了本残缺的《洞玄子·外丹篇》,里头记着“虹光入釉,可通天地”的说法。
可他烧了百窑,不是釉色浑浊如浆,就是烧裂成碎片,最好的也不过是普通的青釉。
第五年,阿秀带着娃来寻他。
小女儿如今能跑能跳,扑进他怀里时,脖颈还挂着当年他走时系的红绳。
“阿爹,娘说你不要我们了?”小儿子攥着块泥巴,是他蹲在窑边捏的歪脖子罐子,“我用泥巴给你做了个娃娃,跟娘说的一样,红鼻子红眼睛。
” 阿陶摸着孩子的头,喉咙发紧。
夜里,阿秀坐在窑前的草堆上,看他用竹片拨弄窑灰。
“你看这灰,”她轻声说,“当年你烧青瓷时,我总说这灰太脏,可现在倒觉得,它比那些亮得扎眼的釉色实在。
”阿陶没说话,只盯着跳动的火苗。
火光照着他眼角的皱纹,像道道裂开的冰纹。
第七年,阿陶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他卖了祖屋,典了田产,连阿秀最后托人送来的银镯子都熔了做釉料。
这年冬天,他在武夷山脉深处的一个破庙里落脚,庙里的老和尚见他形容枯槁,每日蹲在灶前研究草木灰,便叹口气:“施主,你这是在追虹,还是在追自己的执念?” 阿陶没听懂。
他只记得老丈说的,彩虹最盛时在夏末雷雨后。
这年八月,他听说浙南的雁荡山刚下过暴雨,便裹了件破棉袄出发。
山路滑得像涂了油,他摔了十七跤,膝盖上的伤结了痂又裂开,血混着雨水渗进泥里,像朵开败的红梅。
那是个午后,乌云突然裂开道缝,阳光劈头盖脸砸下来。
阿陶抬头,只见半空中架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从对面山尖一直垂到脚下的深谷,像谁把天上的染缸打翻了。
他疯了似的往前跑,鞋跑丢了一只,裤脚被荆棘划得破破烂烂,嘴里喊着:“找到了!找到了!” 彩虹却像活物似的,他跑近时,它便往后退。
阿陶追过最后一道山梁,眼前是道百丈悬崖。
彩虹的尽头就悬在崖边,像根缀满宝石的绳子。
他扑过去,脚下一滑—— 再睁眼时,阿陶躺在一张竹床上。
竹床边坐着个戴斗笠的老汉,正往火塘里添柴。
“醒了?”老汉掀开斗笠,露出张古铜色的脸,“我在崖下采药,见你摔下来时怀里还抱着个泥罐子,倒比命还金贵。
” 阿陶这才发现自己怀里真揣着个东西——是他摔下前最后一刻,从泥里抓起来的陶片。
那碎片沾了泥,倒像块普通的山石。
他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追了八年的彩虹,原来在这儿。
” 山民们把他救回了村子。
这是浙南的一个小村寨,名叫“云栖”,因常年被云雾笼罩得名。
村里的房子都是用山石垒的,屋顶盖着茅草,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和玉米。
阿陶住进了村头王阿婆家,阿婆是个聋了耳朵
其中最缠人的一桩,是关于一个叫阿陶的老陶工,和他毕生追逐的七彩虹釉。
阿陶本是泉州府同安县一个寻常陶匠,十五岁跟着师父学拉坯,二十岁能单独烧窑,三十岁上已能烧出“雨过天青”的青瓷,在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那时他娶了邻村的绣娘阿秀,生了对双生儿女,日子虽清苦,倒也像窑里烧出的粗陶碗,踏实温暖。
变故起在他三十五岁那年。
清明上祖坟时,他见山脚下老樟树下躺着块碎陶片,釉色斑斓如彩虹浸了水,闪着珍珠般的光泽。
守墓的老丈说,这是前朝万历年间的残片,传说是位云游道士所制,釉料需得在彩虹垂落时取了山雾,混着七种特定的矿石,用晨露调和,再入窑经七七四十九日煅烧,方得此色。
老丈还说,那道士最后是追着彩虹进了深山,再没出来。
阿陶听得心跳如鼓。
他本就痴迷釉色,见这碎片的虹光比世间任何瓷器都惊艳,当下便把祖坟前的三柱香插得东倒西歪——他要去寻这七彩虹釉。
阿秀得知时,他正蹲在院角磨石杵,要把祖传的制陶秘籍上的字迹磨下来,好腾地方写新的釉方。
“你要抛家舍业去寻什么彩虹?”她攥着刚给小女儿缝好的虎头鞋,指节发白,“两个娃才会喊阿爹,你倒好,要去追虚无缥缈的东西。
” 阿陶把碎陶片往桌上一放:“你瞧这颜色,比咱窑里烧的青瓷强上百倍。
若能烧成,咱们的娃就能穿绸衣,吃白米,不用再跟着我啃红薯干。
”他说的时候眼睛发亮,像窑火烧到了最旺处。
阿秀望着他发灰的眼窝——这半年他为了找矿石,已经在深山里睡了三个月草棚——到底没再拦,只把个布包塞给他:“里头是晒干的梅干菜,路上煮面吃。
” 这一去,便是八年。
头三年,阿陶沿着闽浙交界的山脉转,见山就爬,见溪就淘。
他学了苗疆的“望气术”,在雨后守着山尖等彩虹;跟畲族的药农学认矿石,在悬崖边凿下带虹纹的石头;甚至跟着马帮去过苗寨,用半车粗瓷换了本残缺的《洞玄子·外丹篇》,里头记着“虹光入釉,可通天地”的说法。
可他烧了百窑,不是釉色浑浊如浆,就是烧裂成碎片,最好的也不过是普通的青釉。
第五年,阿秀带着娃来寻他。
小女儿如今能跑能跳,扑进他怀里时,脖颈还挂着当年他走时系的红绳。
“阿爹,娘说你不要我们了?”小儿子攥着块泥巴,是他蹲在窑边捏的歪脖子罐子,“我用泥巴给你做了个娃娃,跟娘说的一样,红鼻子红眼睛。
” 阿陶摸着孩子的头,喉咙发紧。
夜里,阿秀坐在窑前的草堆上,看他用竹片拨弄窑灰。
“你看这灰,”她轻声说,“当年你烧青瓷时,我总说这灰太脏,可现在倒觉得,它比那些亮得扎眼的釉色实在。
”阿陶没说话,只盯着跳动的火苗。
火光照着他眼角的皱纹,像道道裂开的冰纹。
第七年,阿陶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他卖了祖屋,典了田产,连阿秀最后托人送来的银镯子都熔了做釉料。
这年冬天,他在武夷山脉深处的一个破庙里落脚,庙里的老和尚见他形容枯槁,每日蹲在灶前研究草木灰,便叹口气:“施主,你这是在追虹,还是在追自己的执念?” 阿陶没听懂。
他只记得老丈说的,彩虹最盛时在夏末雷雨后。
这年八月,他听说浙南的雁荡山刚下过暴雨,便裹了件破棉袄出发。
山路滑得像涂了油,他摔了十七跤,膝盖上的伤结了痂又裂开,血混着雨水渗进泥里,像朵开败的红梅。
那是个午后,乌云突然裂开道缝,阳光劈头盖脸砸下来。
阿陶抬头,只见半空中架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从对面山尖一直垂到脚下的深谷,像谁把天上的染缸打翻了。
他疯了似的往前跑,鞋跑丢了一只,裤脚被荆棘划得破破烂烂,嘴里喊着:“找到了!找到了!” 彩虹却像活物似的,他跑近时,它便往后退。
阿陶追过最后一道山梁,眼前是道百丈悬崖。
彩虹的尽头就悬在崖边,像根缀满宝石的绳子。
他扑过去,脚下一滑—— 再睁眼时,阿陶躺在一张竹床上。
竹床边坐着个戴斗笠的老汉,正往火塘里添柴。
“醒了?”老汉掀开斗笠,露出张古铜色的脸,“我在崖下采药,见你摔下来时怀里还抱着个泥罐子,倒比命还金贵。
” 阿陶这才发现自己怀里真揣着个东西——是他摔下前最后一刻,从泥里抓起来的陶片。
那碎片沾了泥,倒像块普通的山石。
他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追了八年的彩虹,原来在这儿。
” 山民们把他救回了村子。
这是浙南的一个小村寨,名叫“云栖”,因常年被云雾笼罩得名。
村里的房子都是用山石垒的,屋顶盖着茅草,檐下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和玉米。
阿陶住进了村头王阿婆家,阿婆是个聋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