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镜花水月潭

关灯
    闪得人眼晕。

    母亲的声音又响起来:"砚儿,快趁热吃鸡蛋。

    "他伸手去接,指尖穿过水面,只沾了一手凉意。

     "您老明日再来,保准还能见着这景象。

    "老农扛起锄头,往竹林外走,"我呢,明儿个还得去地里看水,别让夜里下的雨冲了田埂。

    " 书生望着老农的背影消失在竹影里,低头又看潭水。

    红袍还在,金殿还在,母亲的笑还在。

    他忽然想起,上个月有个云游的道士说过,这潭里的月是"心镜",照见的是各人的执念。

    可他才不管什么执念不执念——只要能天天看见这景象,哪怕一辈子不离开青牛岭,又有什么不好? 第二日,书生没回家。

    他在潭边搭了个草棚,白天躺在棚子里看潭水,夜里就着月光背书——反正金殿里的皇帝说过,他是进士,不用再考了。

    母亲托人捎信来,说家里米缸添了两升糙米,让他别着急;后来又说咳血更厉害了,请了郎中来看,药钱要五钱银子;最后捎信的人哭着说,老太太咽气前还攥着他的旧棉袄,说"砚儿中了就好,中了就好"。

     书生抱着旧棉袄坐在潭边,水面上的红袍突然淡了。

    他慌忙趴下去看,潭水还是那潭水,只映出几片竹叶打着旋儿往下落。

    他连喊了几声"娘",潭水里只有自己的回声。

     "你当那金榜是真的?" 又是那个沙哑的声音。

    书生抬头,见老农扛着锄头站在竹林边,裤脚又沾了新泥。

    老农蹲下来,用锄头柄敲了敲潭边的石头:"我年轻时也来过这儿。

    那年大旱,我家三亩薄田裂得能塞下拳头,我蹲在这潭边哭,潭水就映出我爹在坟前烧纸,说'娃啊,你爹没本事,让你跟着受饿'。

    我抹了把泪,扛起锄头就往山上走——我就不信,靠我这双手刨不出饭来。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指了指远处的田垄:"你看那稻子,叶子上有虫眼,秆子被风刮折过,可颗粒还是饱的。

    为啥?因为我每天天不亮就来除虫,下雨了就来培土,虫再厉害,能厉害过人勤?"老农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来是几粒金黄的稻种,"这是我今年留的好种,明儿个要去镇里换麦种。

    你要是肯跟我去,帮你挑粪桶,管你两顿饱饭。

    " 书生望着潭水,又望着老农手里的稻种。

    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带着稻花的甜香。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教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可他总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却忘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跟您去。

    "书生站起来,拍了拍裤腿的草屑。

     老农笑了,把锄头递给他:"先去把你娘的坟头草拔了。

    她临终前说,等你中了,要接她去县城住大瓦房。

    可她不知道,真正的金瓦红墙,得用汗水砌。

    " 后来青牛岭的人都说,周相公变了个人。

    从前他见着农夫就皱眉头,如今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田,手上磨出了茧子,脸上晒得黝黑,倒比从前读书时精神了许多。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没去京城做官,他蹲在田埂上啃红薯,笑着说:"我娘在天上看着呢,她要是知道儿子靠双手挣来了饭吃,比看我穿红袍戴乌纱还高兴。

    " 至于那镜花水月潭,依旧月圆时起雾。

    只是再没人见过红袍金殿,倒是常有人说,看见个穿青衫的后生,扛着锄头和老农一起下田,背影被月光拉得老长,像两株扎根在泥土里的树。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