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李斯的佩服,元首真是天生的上位者!

关灯
    “两位总理,请你们注意一下形象!” 看着李斯跟冯去疾捧着纸张,脸上所露出的痴汉相,提醒道。

     “是老夫失态了!” 李斯、冯去疾的老脸皆是一红。

     这也不怪他们这么激动。

     他们深知纸张的出现,对于他们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将有更多的人能够有书念! 当然了,这只是利好读书人,跟他们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

     对于李斯这种身价好几十个亿,甚至是上百亿的大人物来说,钱财,包括权力,已经没有多大的追求了。

     他追求的是自己的学说能够推广给更多的人,能够传世。

     再多的钱,再大的权力,人一死,那就是一抔黄土。

     可学说却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让后人都可以看到。

     比如,孔子在物理上死了两千多年了,但在精神跟影响力上,他不但没死,还在全球扩大影响力。

     他在精神上实现了永生! 李斯也在追求这种永生的境界。

     纸的出现,将推动纸质书的出现,那他就能更好,更便捷地向天下推行自己的学说。

     周朝以礼治国,就是所有的诸侯国都听周天子的话。

     周天子跟诸侯国保持和睦共处的一种状态。

     大家节日里,聚在一块,奏乐跳舞,其乐融融。

     礼坏乐崩的开始,源于郑庄公射周天子的那一箭。

     周天子的实力已经无法再压制日渐强大的诸侯国。

     强大的诸侯国欺负弱小的诸侯国。

     天下大乱,陷入到了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之中,强者为尊,人间的价值观瓦解。

     人应该做什么,已经没有了标准。

     人们无法判断谁是善,谁是恶,善恶混淆。

     即便判断了善恶也没用,因为善不一定会有善报。

     恶也不一定会有恶报。

     这两点混淆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瓦解。

     人们无法分辨善恶,善恶也无报应。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一个危机,没有人再行善避恶了! 大家都心存侥幸,认为杀人放火是无所谓的事情。

     先秦儒家思想就是在价值观瓦解的情况下,重新提出的善恶标准。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它强调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话语体现出了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倡导人们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孔子思想之中的“礼”主要指社会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

     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周礼,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强调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做到克己复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儒家强调的是仁政。

     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用仁政,就可以感化世人,建立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人性是靠不住的,不符合现实。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最后的代表人物。

     他发现人性之中恶劣的一面,是人与生俱来的。

     于是,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否认了人生来就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