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蜡版遗诏
关灯
小
中
大
钱塘江的晨雾还未散尽,陈砚秋已在临安城外的官道旁发现第一块蜡版。
那半融的蜂蜡裹着张桑皮纸,纸上"熙宁"二字的印痕犹新,却被人用指甲硬生生刮出了"崇宁"的年号。
"是诏书的底版。
"孟九皋的竹杖挑起蜡片,对着朝阳显出内层夹着的马尾——那是用来伪造仁宗笔意的工具,"有人要重演'熙宁遗诏'的旧事。
" 薛冰蟾的璇玑匣第三层弹出一枚铜针,针尖刺入蜡版边缘,带出几丝靛蓝——这是枢密院专用的密写染料。
许慎柔蒙着药布的独眼转向道旁水沟,茶枝从布缝钻出,卷起一团泡发的纸浆,展开后竟是《王安石变法条例》的残页,纸背却印着韩似道的私记。
官道石板上传来马蹄铁的特殊节奏。
十二名皇城司逻卒押送着辆密封的马车,车辙印里渗着蜡油。
当车队经过时,第三辆车的厢板突然裂开道缝,飘出几片带字的蜡花——那字形竟是神宗皇帝的御笔。
"伪造御诏的车。
"陈砚秋的残印碎片突然发烫,将落在手背的蜡花烙出"同文"二字,"韩似道要借先帝之名废科举。
" 众人尾随至葛岭下的废窑,只见三百六十方蜡版正在窑内融化,腾起的烟气在空中组成《熙宁新法》的条文。
窑工们赤着上身,胸前刺着"同文匠籍"四字,正将融化的蜡液倒入青石模具——那模具内刻着完整的《废科举诏》。
"看蜡层。
" 孟九皋的竹杖插入蜡液,挑起一层半凝固的膜。
对着光可见七层不同色泽的蜡——最外层是崇宁年间的公文字体,中间夹着元佑党人的奏议,最内层竟是仁宗朝《开科举诏》的倒刻版。
"他们在翻刻历史。
"许慎柔的银簪刺破蜡膜,簪尖带出几根白发——那是混入蜡中模仿老年帝王笔迹的,"每层蜡都是不同年代的公文。
" 薛冰蟾的冰刃突然刺向窑顶。
瓦片碎裂处掉下个铜管,管内蜷缩着条碧绿的蜥蜴——它背上的金线组成"绍圣"二字。
当蜥蜴吐信时,信子上粘着的竟是半张未销毁的元佑奏章。
"活蜡版。
"孟九皋的竹杖在地上画出《梦溪笔谈》记载的密写术,"用蜥蜴体温保持蜡液不凝固。
" 窑工首领突然敲响铜锣。
十二名匠人同时撕开胸前皮肤——他们的皮下不是血肉,而是层层叠叠的蜡纸,纸上印着历代科举改革的诏书。
首领从腹腔中掏出一卷黄绫,抖开后赫然是《废科举诏》的草稿,落款处盖着韩琦的私印。
"韩氏三代人的谋划。
"首领的声音像是从蜡里挤出来的,"庆历年间种因,熙宁年间育苗,到崇宁才结果。
" 陈砚秋的残印碎片飞向黄绫。
血光照射下,绫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针孔——那是用"千眼针"临摹先帝笔迹的痕迹。
更骇人的是,锦缎的织纹里藏着三百六十个"同文"暗记,每个都对应本届进士的籍贯。
窑内突然响起"咔咔"声。
青石模具裂开,露出内层铅板——板上阴刻的废科举诏被蜡液填满,正在冷却成凸版。
薛冰蟾的璇玑匣射向模具,铜针在铅板上拼出《活字禁约》全文,却立刻被新浇的蜡覆
那半融的蜂蜡裹着张桑皮纸,纸上"熙宁"二字的印痕犹新,却被人用指甲硬生生刮出了"崇宁"的年号。
"是诏书的底版。
"孟九皋的竹杖挑起蜡片,对着朝阳显出内层夹着的马尾——那是用来伪造仁宗笔意的工具,"有人要重演'熙宁遗诏'的旧事。
" 薛冰蟾的璇玑匣第三层弹出一枚铜针,针尖刺入蜡版边缘,带出几丝靛蓝——这是枢密院专用的密写染料。
许慎柔蒙着药布的独眼转向道旁水沟,茶枝从布缝钻出,卷起一团泡发的纸浆,展开后竟是《王安石变法条例》的残页,纸背却印着韩似道的私记。
官道石板上传来马蹄铁的特殊节奏。
十二名皇城司逻卒押送着辆密封的马车,车辙印里渗着蜡油。
当车队经过时,第三辆车的厢板突然裂开道缝,飘出几片带字的蜡花——那字形竟是神宗皇帝的御笔。
"伪造御诏的车。
"陈砚秋的残印碎片突然发烫,将落在手背的蜡花烙出"同文"二字,"韩似道要借先帝之名废科举。
" 众人尾随至葛岭下的废窑,只见三百六十方蜡版正在窑内融化,腾起的烟气在空中组成《熙宁新法》的条文。
窑工们赤着上身,胸前刺着"同文匠籍"四字,正将融化的蜡液倒入青石模具——那模具内刻着完整的《废科举诏》。
"看蜡层。
" 孟九皋的竹杖插入蜡液,挑起一层半凝固的膜。
对着光可见七层不同色泽的蜡——最外层是崇宁年间的公文字体,中间夹着元佑党人的奏议,最内层竟是仁宗朝《开科举诏》的倒刻版。
"他们在翻刻历史。
"许慎柔的银簪刺破蜡膜,簪尖带出几根白发——那是混入蜡中模仿老年帝王笔迹的,"每层蜡都是不同年代的公文。
" 薛冰蟾的冰刃突然刺向窑顶。
瓦片碎裂处掉下个铜管,管内蜷缩着条碧绿的蜥蜴——它背上的金线组成"绍圣"二字。
当蜥蜴吐信时,信子上粘着的竟是半张未销毁的元佑奏章。
"活蜡版。
"孟九皋的竹杖在地上画出《梦溪笔谈》记载的密写术,"用蜥蜴体温保持蜡液不凝固。
" 窑工首领突然敲响铜锣。
十二名匠人同时撕开胸前皮肤——他们的皮下不是血肉,而是层层叠叠的蜡纸,纸上印着历代科举改革的诏书。
首领从腹腔中掏出一卷黄绫,抖开后赫然是《废科举诏》的草稿,落款处盖着韩琦的私印。
"韩氏三代人的谋划。
"首领的声音像是从蜡里挤出来的,"庆历年间种因,熙宁年间育苗,到崇宁才结果。
" 陈砚秋的残印碎片飞向黄绫。
血光照射下,绫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针孔——那是用"千眼针"临摹先帝笔迹的痕迹。
更骇人的是,锦缎的织纹里藏着三百六十个"同文"暗记,每个都对应本届进士的籍贯。
窑内突然响起"咔咔"声。
青石模具裂开,露出内层铅板——板上阴刻的废科举诏被蜡液填满,正在冷却成凸版。
薛冰蟾的璇玑匣射向模具,铜针在铅板上拼出《活字禁约》全文,却立刻被新浇的蜡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