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佛经弩机

关灯
    在地面的不是佛经影子,而是完整的《汴京守御图》,连水门下的暗桩位置都标注得一丝不差。

     "不是简单的军事机密。

    "孟九皋的断杖插入投影中的"宣德门"位置,杖底带起一缕青烟——这是经卷用墨混入了硝石粉,"辽人在重演庆历年间的禁中兵变。

    " 耶律德崇突然割破手指。

     血珠滴在"般若波罗蜜"的"蜜"字上,整段经文立刻褪色,露出底层真正的《军器监物料账》。

    最令陈砚秋心惊的是账目上的朱批——那些记录弓弩损耗的数字旁,赫然写着本届科举落第举子的籍贯与特长。

    在"神臂弓弦月损三副"的条目下,对应着三位擅长制弦的岭南举子姓名。

     "他们要的不是图纸。

    "薛冰蟾的冰刃截住一片飘落的血渍,在刃身上凝成"同文馆匠籍"四字,"是能复制大宋军器的落第人才。

    " 未时的钟声震落檐角积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砚秋看着那些尘埃在经幡前组成《武经总要》的"器械篇"目录,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危机——耶律德崇展示的并非辽国偷去的技术,而是大宋军器监正在研发的新弩。

    当一粒尘落在"合蝉弩"词条上时,对应的经卷部位突然自燃,火焰组成河北路最新的戍防调整令。

     "经卷是火浣布。

    "许慎柔的茶枝搅动火焰,带起缕缕石棉纤维,"辽人用《墨子》记载的'火传术'送情报。

    " 孟九皋的竹杖突然劈向经卷。

     杖风扫过之处,燃烧的经文突然分离成三层:表层是佛经,中层是军械图,底层则是用矾水写的《同文馆取士标准》。

    最骇人的是这份标准末尾的朱批,笔迹竟与韩相爷批复科举试卷的"不通"二字一模一样。

     "看轴头!" 薛冰蟾的璇玑匣突然射出三枚铜针,钉住即将卷曲的经轴末端。

    放大镜下可见紫檀木上布满细孔——这是用"蚁鼻钱"的浇铸法制作的微型模具,每个孔洞都对应弩机零件的误差范围。

    当铜针震动时,孔中渗出黑色的黏液,在空中凝成国子监藏书楼的梁架结构图。

     陈砚秋的残印蜡块彻底融化。

     蜡液流入经轴孔洞,榷场地底突然传来机括咬合的巨响。

    七架完整的床子弩从砖缝间升起,每架弩机的望山上都刻着本届进士的姓名。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弩弓的弦竟是用落第考卷的桑皮纸捻成,纸上被朱笔勾销的策论在阳光下清晰可辨。

     "这才是真正的佛经弩机。

    " 孟九皋的断杖砸向主弩的"牙发"装置。

    精钢构件碎裂的瞬间,三百六十枚带字的铜钱从机匣中迸射而出——每枚钱文都对应《论语》一句,但穿孔位置暗示着河北路某个关隘的防守弱点。

    当"克己复礼"钱钉入雄州城墙时,砖缝里渗出暗红色的液体,散发着太医局"金疮药"特有的血腥气。

     耶律德崇突然扯断经卷。

     撕裂的贝叶经在空中自燃,灰烬组成契丹小字的调兵符。

    但更可怕的是那些飘向宋境的纸灰——每片灰烬背面都用矾水写着本届落第举子的姓名,遇风即显出"同文馆特赐出身"的字样。

     "韩相爷黜落的..."许慎柔的茶枝截住一片灰烬,上面的名字正是因批评新法被革除功名的太学生,"都成了辽国的座上宾。

    " 申时的暴雨突然降临。

     陈砚秋看着雨水冲刷经卷灰烬,那些"特赐出身"的字样在青石板上晕染开来,竟与国子监墨池的水纹一模一样。

    他后背的刺青突然剧痛——墨池九窍的图案正在皮肤下扭曲变形,显露出汉代太学镇压儒生时用的"禁思印"轮廓。

     暴雨中,耶律德崇的经幡轰然倒塌。

     那面绣着"佛光普照"的旗帜覆盖住床子弩残骸,经文字迹遇水重组,最终凝成《同文馆新建记》的碑文。

    当最后一道闪电照亮碑文时,陈砚秋看清了落款处的日期——正是大宋科举放榜的次日。

     喜欢不第河山请大家收藏:()不第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