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海舟文库

关灯
    黎明前的泉州湾笼罩在咸腥的雾气中,潮水拍打福船龙骨的声音像是无数冤魂在叩门。

    陈砚秋蹲在"顺风号"的底舱,手指抚过浸透桐油的舱板——那些木纹的走向绝非天然形成,而是用《营造法式》记载的"水密隔舱"工艺刻意拼出的河图纹样。

     "起锚!" 甲板上传来蒲家水手带着异域腔调的呼喝。

    底舱突然倾斜,陈砚秋不得不抓住身旁的货架稳住身形。

    货架上整齐码放的胡椒袋簌簌晃动,露出底下藏着的樟木匣——那是南剑州陶窑老匠人交给他的《论语》活字,每枚字模都裹着混入硝石的蜡衣。

     薛冰蟾的璇玑匣突然发出蜂鸣。

    她单膝跪在舱底中央,银簪插入木板接缝轻轻一挑,竟揭起块三尺见方的暗板。

    暗板下的夹层里,密密麻麻排满带着水锈的青铜刀币——正是黄河文祭时沉入河底的那些。

     "看币文。

    " 她拈起一枚刀币凑近气死风灯。

    陈砚秋这才发现,那些看似锈蚀的币面,在特定角度的光照下竟浮现出极细的刻痕。

    连起来读,竟是《尚书·禹贡》中关于扬州贡道的记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舱外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

     陈砚秋刚把暗板扣回,舱门就被猛地推开。

    进来的是个蓄着波斯式卷须的蕃商,腰间别着把镶嵌象牙的短刀。

    他的汉话带着浓重的岭南口音:"郎君,大食海图换到了。

    " 羊皮海图在油灯下展开时,陈砚秋的瞳孔骤然收缩——图上标注的航线竟是用《千字文》编码,而各港口名称全以科举年份代替。

    更诡异的是,在标注"绍兴元年"的占城港旁,画着个微型砚台图案,与孟九皋临终前交给他的那方"墨池九窍砚"一模一样。

     "蕃商也懂科举?" 卷须蕃商闻言大笑,突然撕开衣襟。

    他的胸膛上刺着幅泛青的《山海经》异兽图,但细看就能发现,那些异兽的眼睛全是缩微的活字——有的是"仁"字,有的是"义"字,在跳动的灯火下如同眨动的眼睛。

     "家父是元佑三年的落第举子。

    "他用流利的汴梁官话说道,"流落占城后,靠默写经义换蕃商信任。

    " 底舱突然剧烈摇晃。

    薛冰蟾的璇玑匣自动弹开,露出内层的罗盘。

    指针疯狂旋转后,死死指向东南方——那里是船舷的位置。

    陈砚秋扑到舱壁前,耳朵贴上前年从暹罗进口的铁力木板。

     "金人的爪船。

    " 水下传来规律的叩击声,像是某种铁器在敲打船壳。

    卷须蕃商脸色骤变,从怀中掏出个象牙雕的八卦盘,盘面阴刻着二十八宿。

    他将八卦盘按在舱壁上,盘中的天池(指南针)竟自行转动,指向叩击声最密集的位置。

     "底舱第三隔。

    "蕃商的声音发紧,"他们在找水密舱的机关。

    " 薛冰蟾已经拆开璇玑匣。

    齿轮与铜片在她指间翻飞,转眼拼成副精巧的水听器(宋代海军用的声呐装置)。

    当她将铜管贴在舱壁时,管口传来清晰的锉刀声——金人细作正在试图磨穿船底的铁网(防贝类附着用)。

     "来不及转移活字了。

    "陈砚秋突然拔出短刀,刀尖抵住樟木匣的锁扣。

     卷须蕃商却按住他的手:"用这个。

    " 他从腰间解下个鲨鱼皮囊,倒出十二枚黑曜石雕的印章。

    这是南海岛民用来标记渔网的符印,每枚印章底部都刻着《易经》卦象。

    当蕃商将印章按在舱板上排列成阵时,黑石表面竟渗出细密的水珠,在木板上自动流淌成黄河故道的形状。

     "蕃商的'海祭'秘术。

    "他取来胡椒袋,将黑石印章裹入其中,"当年妈祖显灵救过的商船,都用此法避祸。

    " 底舱突然传来木头开裂的脆响。

     陈砚秋扑向声源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