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诗碑成谶
关灯
小
中
大
批却还泛着尸蜡的惨白。
当一阵穿堂风掠过时,某个蜡丸突然坠落,在石台上摔得粉碎——里面滚出颗干瘪的眼球,瞳孔处插着半截银针,针尾系着写有日期的红绳。
"景佑四年三月初七。
"周砚奴拾起红绳,喉头滚动,"锁院第三日......" 陈砚秋的指尖突然触到锡盒夹层。
掀开衬布后,十二枚青铜号牌叮当散落——正是当年科场案中,被锁院饿死的举子们随身佩戴的凭证。
每枚号牌背面都刻着血槽,槽中填着黑红色的垢物。
最骇人的是最新放入的那枚。
牌面"庆历四年"的"四"字尚带着新鲜的刻痕,背面血槽里糊着团黄白相间的粘稠物——分明是刚从活人身上刮下的骨髓。
"温如珏没死。
"周砚奴突然攥住陈砚秋的手腕,"他在等......" 地窖另一侧突然传来重物倒地的轰响。
两人冲过去时,发现是杜荀鹤的诗碑倒塌了。
碑体裂成两半,露出腹腔部位塞满的桑皮纸卷。
陈砚秋刚抽出最上面那卷,纸面就因接触空气迅速发黑——是经过白矾水处理的密写纸,遇热显形。
火把烘烤下,纸上渐渐浮现出皇城司的密报格式。
开篇"庆历四年二月二十"的日期下方,详细记载着欧阳修前夜在礼部值宿时,与崔尚功密谈的内容。
最触目惊心的是末尾朱批:"今科黜落名额已定三百六十,循旧例制成诗碑,着温如珏监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砚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她弯腰时,后颈衣领滑落,露出个陈砚秋从未见过的烙印——不是常见的太学印,而是个残缺的"冤"字,与温如珏麻衣上所画一模一样。
"第七排第十九座基座......"她咳出的血沫溅在密报上,"是给我们留的......" 暴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
地窖顶部的裂缝开始渗水,混着泥浆的水流冲刷着基座阵列。
当积水漫过杜荀鹤诗碑的残骸时,松脂突然开始融化,露出尸体脊背上原先被遮蔽的部分——那里用金粉画着幅微缩的科场图,明远楼的位置标着个"北"字。
陈砚秋肋骨间的旧伤毫无征兆地剧痛起来。
他扯开衣襟,发现当年被温如珏刻下的《春秋》题正在皮肤下扭曲变形,最终重组成杜荀鹤入京状上那句"可作《秋赋》碑"。
每个字的笔画都像活物般蠕动,仿佛要破体而出。
"真题引活了......"周砚奴的独臂突然指向地窖深处。
在三百六十座基座的正中央,积水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漩涡。
漩涡中心浮着块巴掌大的骨片,上面密密麻麻刻着本届十二房考官的姓氏。
当陈砚秋涉水去捞时,骨片突然翻了个面——背面竟是用新鲜血液写成的"不第录"三字,墨迹未干般在雨水中晕染开来。
远处传来皇城司缇骑的呼喝声。
周砚奴猛地将陈砚秋推向地窖暗门:"北斋......去北斋......" 最后一眼回望时,陈砚秋看见杜荀鹤的尸体已经完全融化在雨水中。
松脂溶解形成的琥珀色液体里,无数桑皮纸碎片正自动拼合成一篇文章——正是本届科考被黜落的三百六十份试卷里,都曾被朱笔圈出的相同破题句式。
暴雨冲刷着温府倒塌的院墙。
陈砚秋攥着那枚沾血的锡盒冲出地窖时,怀中的铜号牌突然变得滚烫。
牌面"景佑三年冤"的字迹正在融化,重新凝结成杜荀鹤临终前嘶吼的那个字—— "题"。
喜欢不第河山请大家收藏:()不第河山
当一阵穿堂风掠过时,某个蜡丸突然坠落,在石台上摔得粉碎——里面滚出颗干瘪的眼球,瞳孔处插着半截银针,针尾系着写有日期的红绳。
"景佑四年三月初七。
"周砚奴拾起红绳,喉头滚动,"锁院第三日......" 陈砚秋的指尖突然触到锡盒夹层。
掀开衬布后,十二枚青铜号牌叮当散落——正是当年科场案中,被锁院饿死的举子们随身佩戴的凭证。
每枚号牌背面都刻着血槽,槽中填着黑红色的垢物。
最骇人的是最新放入的那枚。
牌面"庆历四年"的"四"字尚带着新鲜的刻痕,背面血槽里糊着团黄白相间的粘稠物——分明是刚从活人身上刮下的骨髓。
"温如珏没死。
"周砚奴突然攥住陈砚秋的手腕,"他在等......" 地窖另一侧突然传来重物倒地的轰响。
两人冲过去时,发现是杜荀鹤的诗碑倒塌了。
碑体裂成两半,露出腹腔部位塞满的桑皮纸卷。
陈砚秋刚抽出最上面那卷,纸面就因接触空气迅速发黑——是经过白矾水处理的密写纸,遇热显形。
火把烘烤下,纸上渐渐浮现出皇城司的密报格式。
开篇"庆历四年二月二十"的日期下方,详细记载着欧阳修前夜在礼部值宿时,与崔尚功密谈的内容。
最触目惊心的是末尾朱批:"今科黜落名额已定三百六十,循旧例制成诗碑,着温如珏监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砚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她弯腰时,后颈衣领滑落,露出个陈砚秋从未见过的烙印——不是常见的太学印,而是个残缺的"冤"字,与温如珏麻衣上所画一模一样。
"第七排第十九座基座......"她咳出的血沫溅在密报上,"是给我们留的......" 暴雨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
地窖顶部的裂缝开始渗水,混着泥浆的水流冲刷着基座阵列。
当积水漫过杜荀鹤诗碑的残骸时,松脂突然开始融化,露出尸体脊背上原先被遮蔽的部分——那里用金粉画着幅微缩的科场图,明远楼的位置标着个"北"字。
陈砚秋肋骨间的旧伤毫无征兆地剧痛起来。
他扯开衣襟,发现当年被温如珏刻下的《春秋》题正在皮肤下扭曲变形,最终重组成杜荀鹤入京状上那句"可作《秋赋》碑"。
每个字的笔画都像活物般蠕动,仿佛要破体而出。
"真题引活了......"周砚奴的独臂突然指向地窖深处。
在三百六十座基座的正中央,积水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漩涡。
漩涡中心浮着块巴掌大的骨片,上面密密麻麻刻着本届十二房考官的姓氏。
当陈砚秋涉水去捞时,骨片突然翻了个面——背面竟是用新鲜血液写成的"不第录"三字,墨迹未干般在雨水中晕染开来。
远处传来皇城司缇骑的呼喝声。
周砚奴猛地将陈砚秋推向地窖暗门:"北斋......去北斋......" 最后一眼回望时,陈砚秋看见杜荀鹤的尸体已经完全融化在雨水中。
松脂溶解形成的琥珀色液体里,无数桑皮纸碎片正自动拼合成一篇文章——正是本届科考被黜落的三百六十份试卷里,都曾被朱笔圈出的相同破题句式。
暴雨冲刷着温府倒塌的院墙。
陈砚秋攥着那枚沾血的锡盒冲出地窖时,怀中的铜号牌突然变得滚烫。
牌面"景佑三年冤"的字迹正在融化,重新凝结成杜荀鹤临终前嘶吼的那个字—— "题"。
喜欢不第河山请大家收藏:()不第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