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墨刑档案
关灯
小
中
大
陈砚秋站在刑部案牍库的阴影里,指尖的残纸已被汗水浸透。
赵明烛给的钥匙在锁孔里转动时发出艰涩的摩擦声,像是多年未启的机关终于被撬动。
铜锁"咔哒"弹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霉味与墨臭的浊气扑面而来,熏得周砚奴后退半步,独臂下意识掩住口鼻。
"老崔判官若还活着,该有七十岁了。
"她低声道,声音在空荡的库房里激起轻微的回响。
陈砚秋没有答话。
他的目光落在库内纵横排列的乌木架上——每一层都堆叠着泛黄的卷宗,有些已经虫蛀得不成样子,纸页边缘卷曲如枯叶。
库房深处隐约传来滴水声,像是某处漏雨,又像是某种液体正缓慢地渗入砖缝。
他借着烛光翻看最近的一摞文书,发现是景佑四年后的犯官名录。
每一页都详细记载了官员的罪名、家产抄没情况,以及女眷发配的去处。
在"没入教坊司"的条目旁,往往还附有朱笔小注,写着"某年某月转赠某府"之类的字迹。
"找这个。
"周砚奴从袖中抖出一张纸条,上面是柳七娘临死前提到的线索——"天圣五年潭州陈氏案"。
陈砚秋的指节微微发白。
他沿着年份索引一路摸到天圣年间的架子,却在最底层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匣。
匣子表面布满划痕,锁孔里塞着一团干涸的蜡,像是被人刻意封死过。
周砚奴的独臂突然按住他的手腕。
"等等。
"她从腰间摸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铜针,在锁孔里轻轻拨弄,"这种蜡封是刑部密档的手法,强开会触发机关。
" 铜针在锁芯里转了半圈,蜡块"啪"地碎裂。
匣盖弹开的瞬间,陈砚秋看清了里面的东西——不是预想中的案卷,而是一叠被刀刮过的桑皮纸,每张的边缘都残留着焦痕,像是从火场抢出来的残页。
最上面那张的抬头赫然写着:"潭州司户参军陈禹锡案"。
陈砚秋的呼吸凝滞了一瞬。
他小心地展开残页,纸面已经脆得几乎一碰就碎,但墨迹仍清晰可辨:"……天圣五年坐赃流岭南,家产尽没,妻周氏投井,女陈沅年十四没入教坊司……" 纸页末尾的朱批被刮得几乎看不出原貌,但陈砚秋的指甲在纸面上轻轻刮擦,仍能摸到凹凸的痕迹——那是"贱籍"二字的烙印。
而在被刮去的部分下方,隐约透出另一行字的影子:"景佑元年为礼部郎中温如珏私纳,有孕"。
"醋。
"陈砚秋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需要醋。
" 周砚奴愣了一下,随即从腰间解下皮囊——里面装着的不是水,而是烈酒。
她摇摇头:"库房后头有值夜吏的灶间,或许能找到。
" 两人摸黑穿过库房后门,果然在灶台上发现半坛发馊的米醋。
陈砚秋将残纸平铺在案上,用指尖蘸了醋,轻轻涂抹在被刮改的部分。
纸面渐渐洇湿,原先被刀刮去的字迹竟如鬼魂般浮现—— "景佑元年十二月,礼部郎中温如珏私赎陈沅出教坊,匿于甜水巷别院。
次年诞一子,取名砚秋,伪托船工之子养于汴河码头。
" 陈砚秋的胸口像是被铁锤重重砸了一下。
纸页从他指间滑落,飘到地上,醋液在砖面上晕开一片暗色的水渍。
周砚奴的独臂猛地攥住他的肩膀。
"不止这一处。
"她指向铁匣底层的另一叠纸,"看这个。
" 那是景佑四年的档案残页,记载着科场案后被处决的誊录官名单。
其中一个名字被朱笔圈出:"崔琮,景佑四年三月腰斩,妻柳氏没入教坊司"。
而在页脚处,有人用极小的字补了一行:"柳氏后为芸香阁主,售《阴私录》"。
"柳七娘……"陈砚秋低声道。
赵明烛给的钥匙在锁孔里转动时发出艰涩的摩擦声,像是多年未启的机关终于被撬动。
铜锁"咔哒"弹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霉味与墨臭的浊气扑面而来,熏得周砚奴后退半步,独臂下意识掩住口鼻。
"老崔判官若还活着,该有七十岁了。
"她低声道,声音在空荡的库房里激起轻微的回响。
陈砚秋没有答话。
他的目光落在库内纵横排列的乌木架上——每一层都堆叠着泛黄的卷宗,有些已经虫蛀得不成样子,纸页边缘卷曲如枯叶。
库房深处隐约传来滴水声,像是某处漏雨,又像是某种液体正缓慢地渗入砖缝。
他借着烛光翻看最近的一摞文书,发现是景佑四年后的犯官名录。
每一页都详细记载了官员的罪名、家产抄没情况,以及女眷发配的去处。
在"没入教坊司"的条目旁,往往还附有朱笔小注,写着"某年某月转赠某府"之类的字迹。
"找这个。
"周砚奴从袖中抖出一张纸条,上面是柳七娘临死前提到的线索——"天圣五年潭州陈氏案"。
陈砚秋的指节微微发白。
他沿着年份索引一路摸到天圣年间的架子,却在最底层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匣。
匣子表面布满划痕,锁孔里塞着一团干涸的蜡,像是被人刻意封死过。
周砚奴的独臂突然按住他的手腕。
"等等。
"她从腰间摸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铜针,在锁孔里轻轻拨弄,"这种蜡封是刑部密档的手法,强开会触发机关。
" 铜针在锁芯里转了半圈,蜡块"啪"地碎裂。
匣盖弹开的瞬间,陈砚秋看清了里面的东西——不是预想中的案卷,而是一叠被刀刮过的桑皮纸,每张的边缘都残留着焦痕,像是从火场抢出来的残页。
最上面那张的抬头赫然写着:"潭州司户参军陈禹锡案"。
陈砚秋的呼吸凝滞了一瞬。
他小心地展开残页,纸面已经脆得几乎一碰就碎,但墨迹仍清晰可辨:"……天圣五年坐赃流岭南,家产尽没,妻周氏投井,女陈沅年十四没入教坊司……" 纸页末尾的朱批被刮得几乎看不出原貌,但陈砚秋的指甲在纸面上轻轻刮擦,仍能摸到凹凸的痕迹——那是"贱籍"二字的烙印。
而在被刮去的部分下方,隐约透出另一行字的影子:"景佑元年为礼部郎中温如珏私纳,有孕"。
"醋。
"陈砚秋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需要醋。
" 周砚奴愣了一下,随即从腰间解下皮囊——里面装着的不是水,而是烈酒。
她摇摇头:"库房后头有值夜吏的灶间,或许能找到。
" 两人摸黑穿过库房后门,果然在灶台上发现半坛发馊的米醋。
陈砚秋将残纸平铺在案上,用指尖蘸了醋,轻轻涂抹在被刮改的部分。
纸面渐渐洇湿,原先被刀刮去的字迹竟如鬼魂般浮现—— "景佑元年十二月,礼部郎中温如珏私赎陈沅出教坊,匿于甜水巷别院。
次年诞一子,取名砚秋,伪托船工之子养于汴河码头。
" 陈砚秋的胸口像是被铁锤重重砸了一下。
纸页从他指间滑落,飘到地上,醋液在砖面上晕开一片暗色的水渍。
周砚奴的独臂猛地攥住他的肩膀。
"不止这一处。
"她指向铁匣底层的另一叠纸,"看这个。
" 那是景佑四年的档案残页,记载着科场案后被处决的誊录官名单。
其中一个名字被朱笔圈出:"崔琮,景佑四年三月腰斩,妻柳氏没入教坊司"。
而在页脚处,有人用极小的字补了一行:"柳氏后为芸香阁主,售《阴私录》"。
"柳七娘……"陈砚秋低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