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盛世长安

关灯
    此刻,李乾方知何谓“锦章佐酒”的绝妙滋味。

     那诗韵入喉,竟比琼浆更醉人,令他恨不能痛饮三百杯,心中不由感慨:“难怪太白斗酒诗百篇,这般滋味,当真令人沉醉!” 李白与李乾同时亮出杯底,动作竟出奇一致。

    二人一怔,相视片刻,忽而放声大笑。

    这一笑之间,竟生出几分知音之感。

     酒,确是最妙的媒人。

    多少陌路因它结为知己,至死无悔。

     李白本是李乾心中高不可攀的星辰,往日唯有仰望。

    谁曾想,一盏浊酒,竟让天地之隔化作咫尺之近。

    李乾心中欢喜难抑,连眼角都染上了醉意。

     酒意渐浓,心境亦变。

    李乾不自觉地朝李白挪近几分,笑问道:“李翰林云游四海,此番重返长安,可是有何要事?” “某平生最爱纵情山水。

    自赐金放还后,便离京东游,在洛阳得遇杜子美......”李白略作沉吟,眼中泛起追忆之色:“子美西入长安久矣,不知近况如何?某此番归来,正是为寻故人。

    ” “杜甫?!” 李乾闻言,惊得险些咬到舌头,诗仙与诗圣的莫逆之交,可是华夏文坛千古第一佳话! “阁下也识得子美?”李白略显诧异,目光在李乾面上细细打量。

     李乾心中暗笑:我要是不知道诗圣,还配做华夏人吗? 然而世间偏有不知杜甫之人。

    只见高乐瑶眨了眨杏眼,好奇道:“这位杜甫先生是何方高人?” 李乾闻言险些被酒呛住。

     “能得李翰林如此推崇,想必是位了不得的人物。

    ”高乐瑶眼波流转间,更添几分娇憨之态。

     “唉!” 李白轻叹一声,摇头道:“子美虽才高八斗,却如明珠蒙尘。

    除我与高适外,世间知他者寥寥。

    ” “啪!” 李乾猛然拍额,这才惊觉自己犯了时空错位的谬误。

    此时的杜甫尚未扬名,其绝世才华犹如埋在尘埃中的美玉,纵有万丈光芒也无人得见。

     “一别经年,虽无子美音讯,但以他的才情,此番入长安必能声名鹊起。

    ”李白言语间充满笃定。

    在他眼中,杜甫的诗才当世无双。

     纵观华夏千年文坛,能与他这位诗仙比肩者,唯杜甫一人而已。

    如此大才,岂会久居人下? 李乾却知实情,此时的杜甫虽寓居长安,实则困顿潦倒,为生计奔波。

    纵有惊世之才,却无人赏识,徒令后世扼腕。

     “李翰林,我们正要进京。

    若不嫌弃,不妨同行?”李乾心中暗忖:若能促成诗仙与诗圣的重逢,不仅是千古佳话,自己或许也能在这盛事中留下印记。

     李乾心中忐忑,双目圆睁,紧盯着李白,生怕他出言推拒。

    不料李白闻言竟抚掌大笑:“能与李校尉同行,实乃人生快事!此乃太白之幸也!” 那笑声爽朗清越,显是发自肺腑。

     李乾闻言大喜过望,能伴诗仙左右,朝夕论道,这是何等难得的机缘! 自此,李白便入了李乾一行。

     裴厚等人见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竟要同行,又惊又喜。

     李白诗名冠绝当世,谁人不晓?更何况对来自安西都护府的将士而言,李白更是他们的骄傲,相传诗仙生于碎叶城,正是安西四镇之一。

     碎叶城能出这般惊才绝艳的人物,作为安西戍卒,怎能不引以为豪? 离了灞桥,一行人向长安进发。

    途中李乾与李白谈古论今,每每为其渊博学识所震撼。

    李白遍览群书,其学问之精深,纵观古今也罕有匹敌。

     加之他平生好游历,足迹遍及四海,见闻之广博,只需略述一二,便令人叹服。

     正说话间,忽见前方一座雄城拔地而起,虎踞龙盘之势,吞吐天地之气,帝都长安,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