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非岭祭英魂

关灯
    大非岭如一条苍龙盘踞在高原之上,嶙峋的山脊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肃杀。

     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堆积的枯叶,露出下面森森的白骨和锈蚀的刀枪。

    折断的箭矢半埋在土中,箭簇上的斑斑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惨烈。

     “呱——呱——” 几只秃鹫在尸骨间跳跃,尖喙不时啄击着早已风化枯朽的骸骨。

     它们猩红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突然到访的不速之客,翅膀拍打间扬起阵阵骨灰。

     突然,大地开始震颤。

     远处,一支铁骑如怒龙般奔腾而来。

     旌旗猎猎,甲胄生辉,正是哥舒翰率领的唐军精锐。

    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尽数随行。

     随着大非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将士们的脸色渐渐变得铁青。

     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仇恨的火焰,却又蒙上了一层悲戚的泪光。

    在距离山岭三里处,全军不约而同地勒住战马,默默地下马牵缰,缓步前行。

     他们的脚步沉重得仿佛拖着千斤重担,战靴踏在枯骨上发出令人心碎的脆响。

     终于来到岭前,将士们齐齐摘下头盔,单膝跪地。

    寒风吹动着他们的发丝,却吹不散那凝重的哀思。

     这里,是薛仁贵十万大军埋骨之地。

     这里,是大唐数十年来最深的伤痛。

     而今,后继者们终于带着胜利归来,祭奠那些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魂。

     大非岭上,朔风呜咽。

    数十年前那场惨败,至今仍是唐军心头最深的伤痛。

     当哥舒翰率军横扫大非川后,首要之事便是来此祭奠埋骨他乡的先烈。

     将士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这片伤心地,既为能收敛同袍遗骨而激动,又为当年的惨败而愤懑。

     铁甲铿锵声中,哥舒翰与李乾亲率大军肃立岭前。

     默哀毕,将士们含泪开始收敛尸骨。

    每一具白骨的出土,都引来阵阵痛骂: “吐蕃狗贼,竟敢如此屠戮我大唐儿郎!” “定要杀到逻些,用赞普的首级祭奠英灵!” 哥舒翰与李乾相视叹息。

    他们深知,当年之败非薛仁贵之过,实乃郭待封贻误战机所致。

     “登岭!” 一声令下,众将随哥舒翰登上大非岭。

     岭上湖水清澈见底,却掩不住湖底堆积如山的白骨。

    折断的兵刃密密麻麻插在湖畔,锈迹斑斑的箭簇在阳光下泛着凄冷的光。

     李乾极目远眺,但见此处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

     “好一处屯粮要地!”哥舒翰由衷赞叹,“薛将军不愧当世名将,选址用兵皆显大将之风!” “正是!”众将齐声应和,“薛将军一生征战,功勋彪炳,实乃我大唐将帅之楷模!” 湖面微波荡漾,倒映着将士们肃穆的身影。

     那些沉眠湖底的英魂,终于等来了后继者的祭奠。

    山风掠过,仿佛传来远古战场的厮杀声,又似阵亡将士的无声呜咽。

     众将默然,大非川之败的真相,在座诸将心知肚明,却都不忍说破。

     李乾却沉声道:“郭待封仗着是将门之后,目无军纪!若非他擅自移粮......” 原来当年薛仁贵虑及瘴气阻路,特意将粮草屯于易守难攻的大非岭,命郭待封留守。

    临行前千叮万嘱:“固守待援,切莫妄动!” 谁料郭待封阳奉阴违,更致命的是,他移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