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罐头里的“哮喘”与档案上的红印 上

关灯
    省科委的“阳光”散去,青河县的日子似乎恢复了平静。

    但对陈默而言,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科技小组活动室里,他身边开始出现一些“不寻常”的材料。

     张振华带来的元件包悄然升级了:更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小桶桶”升级成“小水缸”),触点更厚实的继电器,甚至还有一小段漆包线径明显加粗的线圈骨架。

    张振华的解释轻描淡写:“少年宫淘汰的旧元件,放着也是浪费,给你们练练手。

    ” 陈默心知肚明。

    这绝非“淘汰品”,而是精准匹配了他对电磁驱动性能的渴求。

    **有人在观察,在评估,并开始定向投喂“饲料”。

    **他不动声色地收下,心底那点被“圈养”的不适感,很快被对技术的狂热淹没。

    管它来路如何,能让他把想法变成现实,就是好东西! 他不再满足于让继电器“咔哒”响一声。

    他开始搭建更复杂的电路:光敏电阻作为“眼睛”,探测光线变化(模拟目标出现);晶体管放大信号;电容储能;最后驱动继电器吸合,去拨动一个小小的杠杆。

    他想模拟一个最简单的“发现-动作”闭环。

     “默哥,你这整的啥?跟打仗似的?”张铁蛋看着面包板上密密麻麻的导线和元件,一头雾水。

     “这叫…自动机关!”陈默头也不抬,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电阻的位置。

    当他把手在光敏电阻前一晃,继电器“咔哒”吸合,杠杆“啪”地一下把一块小橡皮推落桌下时,他嘴角勾起一丝前世工程师调试成功的熟悉弧度。

     **这粗糙的闭环,在他眼中,就是未来激光灭蚊系统中“光电识别-快速遮光板启动”的原始胚胎!** 然而,电磁驱动的“力”和“快”,始终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构想。

    电容放电的瞬间电流确实够猛,但持续时间太短,驱动沉重的激光头快速转动瞄准?驱动精密的机械结构?杯水车薪。

    他需要更强大、更持续的动力源! 就在这时,张振华带来了一个“新玩具”——一台破旧不堪、只有巴掌大的废弃航模发动机(二行程热火式)。

    “隔壁少年宫航模组报废的,活塞都卡死了,修不好了。

    我看里面结构挺精巧,拿来给你们拆解着玩,看看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

    ” 其他孩子围着这铁疙瘩,好奇地戳戳活塞,拉拉连杆。

    陈默的眼睛却像探照灯一样亮了起来!**发动机!燃烧!动力!**前世关于流体力学、燃烧效率、能量转化的知识瞬间在脑中奔腾!那个被林卫国收走的“喷火罐头”(马赫环装置)的记忆也清晰浮现。

     他几乎是抢着把这台“废铁”抱到了自己工作台前。

    拆解的过程,如同朝圣。

    他用从厂里顺来的小扳手、螺丝刀,一点点卸下气缸头,取出卡死的活塞,观察曲轴连杆机构,研究那简陋的化油器(其实只是个混合室)和热火塞。

     “太粗糙了…效率低下…噪音巨大…污染严重…”陈默一边拆,一边在心里刻薄地评价着这古董级的微型动力。

    **但它的核心原理——燃料在密闭空间燃烧爆炸,推动活塞做功——却点燃了他心中更狂野的火焰!**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迷雾:**脉冲爆震发动机(PDE)!** 在前世,这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前沿动力概念!利用爆震波(比普通燃烧快N倍的超音速燃烧)产生间歇性但峰值极高的推力!虽然眼前这台老古董发动机离PDE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它那“砰-砰-砰”的间歇工作模式,不正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