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甜州的刀与蜜

关灯
    摔下马来,干脆卸了甲跪在地上;有骑兵砍翻了长官,举着刀喊:"降!我们降!" 赫连雄的脸白了。

    他掉转马头想跑,却被王铁柱截住。

    铁柱的刀挑飞了他的面甲,露出张满是粉刺的脸:"狗东西!你爹害了多少人?" "饶命!饶命!"赫连雄哭着求饶,"我有乙浑的藏宝图!在平城郊外的枯井里,全是他私吞的军粮!" 陈五的刀架在他脖子上:"带我们去。

    " 平城的枯井里,陈五掀开最后一块青石板。

    下面码着整整齐齐的粮袋,米香混着霉味涌出来。

    老周头摸了把米,手直发抖:"这够甜州人吃三年!乙浑这狼心狗肺的,咱们去年春旱,他却把军粮藏在这儿!" "押去见陛下!"王铁柱吼道。

     文成帝躺在龙床上,听见乙浑被擒的消息,眼里有了光。

    他指着赫连雄:"朕要亲审!" 审案那天,午门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陈五捧着乙浑的密信、毒虫样本、藏宝图,一件一件摆在案前。

    赫连雄跪在地上,把乙浑毒杀百姓、暗害皇帝、私养死士的事全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乙浑该千刀万剐!"人群里有人喊。

     "甜州人要剥了他的皮!"老周头举着枣馍,"这馍是用乙浑藏的米蒸的,咱们吃着都恶心!" 文成帝咳着血拍了御案:"判乙浑凌迟,抄家灭族!所有赃银充公,粮米发往甜州!" 陈五望着台下的百姓,突然想起沙州城门口的红漆大字:"镇沙使归,沙州不荒"。

    现在那字该改成"甜州人立,甜意不熄"了。

     回甜州的路上,阿月靠在陈五怀里,望着车窗外的绿。

    往年这个时候,沙州该刮沙尘暴了,可现在路边全是骆驼刺和新栽的小杨树,连风里都飘着枣花香。

     "张郎,"她摸出银镯子,"你看。

    " 镯子上的血渍早被磨得发亮,却多了道新刻的纹路——是朵小枣花。

    陈五笑了:"前儿在雁门关,我让银匠刻的,想着等回甜州,咱们在枣林里再拜次天地。

    " 阿月的脸红了:"慧明大师说,枣林里的老槐树最灵,等枣子熟了,在树底下拜,能保一辈子甜。

    " 甜州城门口,百姓们举着红绸迎出来。

    老周头蒸了五十笼枣馍,康队长的唢呐吹得跑调,豆豆举着小铁锹喊:"张叔叔!阿月阿姨!"招娣把红布腰带系在陈五的马脖子上,说这是"得胜红"。

     陈五下了马,抱起豆豆转圈圈。

    豆豆把半块枣馍塞给他:"甜!" "是甜。

    "陈五望着城墙上的新字——"甜州",是用金漆写的,在阳光下闪着光。

    他想起文成帝说的话:"甜州的甜,是人心的甜,是压不垮的甜。

    " 夜里,陈五和阿月坐在月牙泉边。

    泉水清得能照见星星,泉边的柳树抽了新芽,在风里摇晃。

    鱼符和银镯子碰出轻响,像在说:这甜,才刚刚开始。

     "张郎,"阿月轻声说,"往后咱们要种更多枣树,让甜州的甜飘到漠北,飘到西域,让所有受穷受欺负的人都知道,只要人心齐,沙能变绿,苦能变甜。

    " 陈五握紧她的手:"等明年,咱们在枣林里盖所学堂,让豆豆、招娣还有所有娃娃都读书,教他们写'甜'字,教他们记住,甜不是天上掉的,是咱们自己种的。

    " 风卷着枣香掠过泉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远处传来驼铃的轻响,是商队进了甜州,驮着茶叶和丝绸,驮着对好日子的盼头。

     陈五突然明白,镇北将军的铠甲再重,也重不过甜州百姓的笑脸;地脉令的红光再亮,也亮不过阿月眼里的星光。

    所谓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扛着刀硬撑,是和在乎的人手拉手,是把甜的种子,种进每一寸土地,每一颗心里。

     喜欢胡沙录请大家收藏:()胡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