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龙庭霜刃
关灯
小
中
大
显德殿的檀香混着松烟墨的苦,在梁下凝成灰蒙蒙的雾。
陈五跪在玄色帷幔前,膝盖压着冰凉的金砖,指节抠进龙纹地毯的金线里,指腹被硌得生疼。
太武帝的龙榻空着,锦被还留着他最后一口呼吸的温度——三日前寅时,皇帝攥着陈五的手腕断气,指甲几乎掐进他骨头里,最后一句话是“守好”,尾音散在龙涎香里,像片被风吹碎的雪。
“陈大人。
” 尖细的嗓音刺破殿内的死寂。
陈五抬头,见大长秋王福举着金漆托盘站在阶下,托盘里铺着明黄缎子,缎子上压着太武帝的遗诏。
王福的眼尾还红着,可喉结动了动,又恢复了惯常的恭谨:“新帝在偏殿用早膳,崔侍中说,该议顾命大臣的事了。
” 陈五站起身,右肩旧伤抽了抽——那是去年淮南抗敌时中了流矢,太武帝亲自给他敷的金创药。
他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刀柄上的“守”字被体温焐得温热,这是太武帝登基十周年时赐的,刀鞘裹着甜市老皮匠鞣的牛皮,边角磨得发亮。
偏殿里飘着羊肉汤的香气。
陈五掀帘进去时,见八岁的新帝拓跋弘正捧着青瓷碗,勺柄上沾着羊油,正往嘴里送。
他对面坐着崔峻,崔家现任家主,宽袖博带,腰间玉牌叮咚作响,眼角的泪痣衬得人斯文,可陈五记得三年前查寺田案时,崔府密室里堆着的南朝绢帛——每匹都绣着刘宋的双鹤纹。
“陈大人来了。
”崔峻放下茶盏,笑得像春月:“陛下用膳呢,咱们且等片刻。
”他指节敲了敲案上的《贞观政要》,“前日在中书省,老臣翻到太宗皇帝说‘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倒想起陈大人当年在甜市,带着胡汉百姓打麦饼的事。
” 陈五没接话。
他盯着拓跋弘碗里的汤——汤面浮着层羊油,油花里映着新帝的脸,像极了太武帝十二岁时的模样。
那年陈五在漠北救了被狼围的小皇子,他抱着浑身是血的孩子跑了二十里,孩子在他怀里说:“陈五,等我当皇帝,让甜市的麦饼香飘到洛阳。
” “陈卿。
”拓跋弘突然开口,汤勺“当啷”掉进碗里,“阿翁走的时候,抓着你的手说什么?” 崔峻的手指在案上蜷了蜷。
陈五弯腰替小皇帝擦去嘴角的汤渍,触到他冰凉的下巴:“陛下,先帝说‘守好’。
守好大魏的山河,守好胡汉的百姓。
” 崔峻笑了:“说得好。
老臣这把年纪,别的不敢说,守成二字还是懂的。
前日与太常寺议尊号,拟了‘太武’二字,先帝泉下有知,该欣慰了。
”他从袖中抽出一卷黄绢,“这是老臣与六部尚书联名的折子,说新帝年幼,需得德高望重之臣辅政。
老臣不才,愿与陈大人同领顾命。
” 陈五的目光扫过黄绢上的签名——六部尚书里,吏部、礼部、工部都是崔家门生,连左卫将军的印都盖着。
他摸出怀里的甜灯,金砂在掌心慢慢聚成“危”字。
这灯是甜市老匠人造的,金砂随心意显字,太武帝活着时总说:“陈五的甜灯,比朕的千里眼还灵。
” “崔大人。
”陈五把甜灯收进袖中,“前日先帝咽气前,单独留了遗诏给臣。
”他从内衫取出个檀木匣,匣上的锁是太武帝亲手刻的玄鸟纹,“臣本想等陛下及笄再呈,但如今事急——先帝说,顾命大臣只留一人。
” 崔峻的脸白了。
偏殿外的鹦鹉突然扑棱翅膀,撞得鸟笼哐当响。
拓跋弘扒着案几探身:“是什么?是什么?” 陈五打开檀木匣,取出一卷明黄纸。
纸页边缘泛着旧,是太武帝的字迹,笔锋如刀:“朕崩后,命陈五为顾命大臣,总领朝纲,节制六军,直至新帝加元服。
崔氏、卢氏等世族不得干政,违者以谋逆论。
” 崔峻“啪”地打翻茶盏,青瓷碎片溅在拓跋弘脚边。
他猛地站起来,广袖扫落了《贞观政要》:“陈五!你敢伪造遗诏?先帝与崔家共打天下,当年漠北之战,我祖父送了三千匹战马!” “崔大人。
”陈五弯腰拾起《贞观政要》,书页间掉出张纸条,他扫了眼——“八月十五,京口有船”,字迹是崔峻的,“先帝遗诏有玉玺为凭。
”他指了指匣底的螭虎印,“陛下,您看这印。
” 拓跋弘爬下椅子,踮脚摸了摸玉玺,突然笑了:“是阿翁的印!上次他抱我玩,说这印能盖出大魏的江山。
” 崔峻踉跄着后退,撞翻了食案。
羊肉汤泼在他锦袍上,膻味混着他身上的沉水香,说不出的浑浊。
他盯着陈五腰间的短刀,突然笑了:“好,好得很。
陈大人掌了权,怕不是要学当年的霍光?可大魏的刀,不是你一人能握的。
”他转身往外走,玄色靴底碾过青瓷碎片,“老臣告退。
”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甜灯在袖中发烫。
金砂刚才聚的“危”字还没散,他知道,崔峻不会罢休——毕竟三年前寺田案,陈五烧了崔家藏在普济寺的三万石粮,崔家大公子被发往敦煌戍边,至今没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卿。
”拓跋弘扯他的衣角,“阿翁说要带我去甜市看麦饼坊,你带我去好不好?” 陈五蹲下来,替他系好被汤渍弄脏的围兜:“等开春雪化了,臣带陛下骑沙云去。
沙云现在在御马监,见了陛下准要打响鼻。
” “那拉钩!”拓跋弘伸出小拇指,指甲盖还沾着羊油,“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 陈五的小拇指勾住他的,突然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王福掀帘进来,手里攥着个染血的信筒:“大人,云中急报!” 信筒是玄甲军专用的,封泥上盖着李昭的虎纹印。
陈五拆信的手稳得反常——李昭是他在甜市带出来的兵,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当年在漠南救过他三次。
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李昭的亲兵代写的:“柔然余部联合山胡,昨日夜袭云中郡,烧了三座烽燧,劫走八百石军粮。
末将正率三千玄甲军追击,恳请大人调雁门守军增援。
” 陈五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密报,说漠北的柔然残部在收山胡的马,当时他还派周铁去查——周铁是他从淮南战场上捡的孤儿,现在是雁门守将,最会使连弩。
“王福。
”陈五把信筒递给大长秋,“传旨:雁门守将周铁率五千步军星夜驰援云中,左卫将军张达带两千羽林卫守平城,右卫将军赵烈领三千骑兵随朕亲征。
” 拓跋弘的眼睛亮了:“亲征?我也要去!” 陈五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顶:“陛下留在平城,臣替您看沙场上的雪。
等臣回来,带您去看玄甲军的战旗。
” “那你要早点回来。
”拓跋弘扁了扁嘴,“阿翁走了,你要是也走了,我...我就把御膳房的糖饼全吃光!” 陈五笑了,从怀里摸出块麦饼——是甜市王二婶托人捎的,还带着灶火的余温。
他掰了半块塞进小皇帝手里:“陛下留着垫肚子,臣去去就回。
” 出显德殿时,北风卷着碎雪灌进领口。
陈五裹紧玄色大氅,看见崔峻的马车停在丹凤门外,车帘掀开条缝,露出半张涂了螺子黛的脸——是崔家的女眷,陈五认得,那是崔峻的侄女,去年刚嫁给刘宋的江州刺史。
“大人。
”周铁的亲卫牵着乌骓等在阶下,马背上捆着个青布包袱,“您的甲胄和星枢刀,都收在里面了。
” 陈五翻身上马,乌骓打了个响鼻,前蹄刨得雪地直冒白气。
他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守”字贴着大腿,像太武帝当年拍他肩膀的温度。
星枢刀在包袱里嗡鸣,这刀是太武帝用漠北玄铁铸的,刃上的血槽里还凝着柔然左贤王的血。
出平城时,城门楼的更鼓正敲过五更。
陈五回头望了眼,城墙上的玄鸟旗在风雪里猎猎作响,像只振翅的黑鸟。
他想起太武帝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陈五,大魏的路,还长。
” 三日后,陈五到了云中郡。
李昭的玄甲军扎在狼头山下,营火连成串,像条蜿蜒的火龙。
陈五刚下马,就见李昭裹着染血的皮裘跑过来,刀疤在月光下泛着青:“大人!山胡的骑兵在西边三十里的红柳沟,柔然的老营在沟后五里的桦树林!末将前日追过去,中了他们的伏,折了三百弟兄!” 陈五拍了拍他的肩:“伤着没?” “皮外伤。
”李昭扯开皮裘,露出左肩的箭伤,血已经凝了,“山胡用的是三棱箭,淬了毒,末将让军医刮了腐肉。
” 陈五蹲下来,借着营火看地图。
狼头山是云中的门户,红柳沟夹在两山之间,宽不过两丈,是骑兵的死地。
他摸出甜灯,金砂聚成“火”字——和三年前平城太仓失火时一样的字,当时他识破了内奸的声东击西。
“周铁的雁门军还有多久到?” “明日午时。
”李昭指了指东边,“他们走的是青石峡,比咱们绕了二十里。
” 陈五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红柳沟:“山胡和柔然要的是粮,可他们劫了粮不跑,反而在红柳沟扎营,说明后面有人接应。
”他想起崔峻侄女的马车,想起信纸上的“京口有船”,“南朝的船,该到了。
” 李昭的瞳孔缩了缩:“大人是说...刘宋?” “刘宋想借柔然的手搅乱北边,好让咱们没法南顾。
”陈五抽出星枢刀,刀身映着营火,“咱们要赶在周铁到之前,把红柳沟的火点起来。
” 子时三刻,陈五带两千玄甲军摸进红柳沟。
雪已经停了,月光像层霜,铺在枯柳上。
陈五能听见前面的马蹄声——山胡的哨兵在巡营,他们的马镫是铜铸的,碰在石头上叮当作响。
“大人,前面有鹿砦。
”李昭压低声音,“末将带二十人去拆。
” 陈五按住他的胳膊:“用火箭。
”他指了指沟顶的悬崖,“你带五百人上崖,把松油浇在枯枝上。
等我信号,点火。
” 李昭点头,猫着腰往崖上爬。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想起二十年前在甜市,李昭还是个偷麦饼的小乞儿,被他抓住时,刀疤还只是道血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人,山胡的帐篷!” 亲卫的声音刚落,陈五就看见前面的空地上支着上百顶皮帐,马厩里拴着三百多匹马,草料堆得像小山——那是劫走的军粮,混着粟米和豆饼。
帐篷外有哨兵抱着酒坛打盹,身上的羊皮袄沾着血,是玄甲军的血。
陈五摸出短刀,“守”字贴着手心。
他打了个手势,玄甲军们抽出环首刀,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们像影子似的靠近帐篷,直到离哨兵三步远时,陈五猛地挥刀—— 刀光闪过,哨兵的喉咙开了道口子,血溅在雪地上,像朵红梅。
玄甲军们跟着扑上去,刀砍进皮帐的声音、战马的嘶鸣声、山胡的惨叫声混在一起,像锅煮沸的汤。
“火!火!” 有人喊。
陈五抬头,见悬崖上腾起橘红色的火舌,松油顺着枯枝往下淌,烧着了山胡的马厩。
草料堆“轰”地炸开,火星子溅到帐篷上,皮帐瞬间成了火把。
山胡的骑兵们光着脚往外跑,头发和胡子着了火,像一个个移动的火球。
“杀!”李昭的声音从崖上传来,他举着环首刀,刀疤被火映得通红,“一个不留!” 陈五冲进马厩,星枢刀劈断拴马的麻绳。
战马受了惊,踢翻了酒坛,酒液浇在火上,火势更猛了。
他看见个山胡首领骑在马上,手里举着弯刀,刀面上刻着刘宋的云纹——和崔峻书房里的镇纸一样的纹路。
“南朝的狗!”陈五吼了声,挥刀砍过去。
山胡首领举刀格挡,两刀相击,火星子溅在陈五脸上。
他顺势压下刀身,踢中对方的马腹,山胡首领摔在雪地上,后脑勺撞在石头上,当场没了气。
火越烧越旺,把半边天都染成了红色。
陈五望着火场里的山胡尸体,突然听见西边传来马蹄声——是柔然的援军到了,他们的战旗上绣着金色的狼头,和二十年前漠南之战时一样。
“大人!”李昭从崖上跳下来,身上沾着草屑,“周铁的雁门军到了!” 陈五转头,见东边的雪地上扬起大片尘土,周铁的步军举着连弩冲过来,弩箭像雨一样射向柔然骑兵。
他笑了,摸出怀里的麦饼——已经凉了,可甜香还在。
“李昭!”他喊,“带玄甲军抄柔然的后路!周铁,用连弩压他们的左翼!” 杀声震天。
陈五提刀冲进柔然骑兵阵,星枢刀划开铠
陈五跪在玄色帷幔前,膝盖压着冰凉的金砖,指节抠进龙纹地毯的金线里,指腹被硌得生疼。
太武帝的龙榻空着,锦被还留着他最后一口呼吸的温度——三日前寅时,皇帝攥着陈五的手腕断气,指甲几乎掐进他骨头里,最后一句话是“守好”,尾音散在龙涎香里,像片被风吹碎的雪。
“陈大人。
” 尖细的嗓音刺破殿内的死寂。
陈五抬头,见大长秋王福举着金漆托盘站在阶下,托盘里铺着明黄缎子,缎子上压着太武帝的遗诏。
王福的眼尾还红着,可喉结动了动,又恢复了惯常的恭谨:“新帝在偏殿用早膳,崔侍中说,该议顾命大臣的事了。
” 陈五站起身,右肩旧伤抽了抽——那是去年淮南抗敌时中了流矢,太武帝亲自给他敷的金创药。
他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刀柄上的“守”字被体温焐得温热,这是太武帝登基十周年时赐的,刀鞘裹着甜市老皮匠鞣的牛皮,边角磨得发亮。
偏殿里飘着羊肉汤的香气。
陈五掀帘进去时,见八岁的新帝拓跋弘正捧着青瓷碗,勺柄上沾着羊油,正往嘴里送。
他对面坐着崔峻,崔家现任家主,宽袖博带,腰间玉牌叮咚作响,眼角的泪痣衬得人斯文,可陈五记得三年前查寺田案时,崔府密室里堆着的南朝绢帛——每匹都绣着刘宋的双鹤纹。
“陈大人来了。
”崔峻放下茶盏,笑得像春月:“陛下用膳呢,咱们且等片刻。
”他指节敲了敲案上的《贞观政要》,“前日在中书省,老臣翻到太宗皇帝说‘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倒想起陈大人当年在甜市,带着胡汉百姓打麦饼的事。
” 陈五没接话。
他盯着拓跋弘碗里的汤——汤面浮着层羊油,油花里映着新帝的脸,像极了太武帝十二岁时的模样。
那年陈五在漠北救了被狼围的小皇子,他抱着浑身是血的孩子跑了二十里,孩子在他怀里说:“陈五,等我当皇帝,让甜市的麦饼香飘到洛阳。
” “陈卿。
”拓跋弘突然开口,汤勺“当啷”掉进碗里,“阿翁走的时候,抓着你的手说什么?” 崔峻的手指在案上蜷了蜷。
陈五弯腰替小皇帝擦去嘴角的汤渍,触到他冰凉的下巴:“陛下,先帝说‘守好’。
守好大魏的山河,守好胡汉的百姓。
” 崔峻笑了:“说得好。
老臣这把年纪,别的不敢说,守成二字还是懂的。
前日与太常寺议尊号,拟了‘太武’二字,先帝泉下有知,该欣慰了。
”他从袖中抽出一卷黄绢,“这是老臣与六部尚书联名的折子,说新帝年幼,需得德高望重之臣辅政。
老臣不才,愿与陈大人同领顾命。
” 陈五的目光扫过黄绢上的签名——六部尚书里,吏部、礼部、工部都是崔家门生,连左卫将军的印都盖着。
他摸出怀里的甜灯,金砂在掌心慢慢聚成“危”字。
这灯是甜市老匠人造的,金砂随心意显字,太武帝活着时总说:“陈五的甜灯,比朕的千里眼还灵。
” “崔大人。
”陈五把甜灯收进袖中,“前日先帝咽气前,单独留了遗诏给臣。
”他从内衫取出个檀木匣,匣上的锁是太武帝亲手刻的玄鸟纹,“臣本想等陛下及笄再呈,但如今事急——先帝说,顾命大臣只留一人。
” 崔峻的脸白了。
偏殿外的鹦鹉突然扑棱翅膀,撞得鸟笼哐当响。
拓跋弘扒着案几探身:“是什么?是什么?” 陈五打开檀木匣,取出一卷明黄纸。
纸页边缘泛着旧,是太武帝的字迹,笔锋如刀:“朕崩后,命陈五为顾命大臣,总领朝纲,节制六军,直至新帝加元服。
崔氏、卢氏等世族不得干政,违者以谋逆论。
” 崔峻“啪”地打翻茶盏,青瓷碎片溅在拓跋弘脚边。
他猛地站起来,广袖扫落了《贞观政要》:“陈五!你敢伪造遗诏?先帝与崔家共打天下,当年漠北之战,我祖父送了三千匹战马!” “崔大人。
”陈五弯腰拾起《贞观政要》,书页间掉出张纸条,他扫了眼——“八月十五,京口有船”,字迹是崔峻的,“先帝遗诏有玉玺为凭。
”他指了指匣底的螭虎印,“陛下,您看这印。
” 拓跋弘爬下椅子,踮脚摸了摸玉玺,突然笑了:“是阿翁的印!上次他抱我玩,说这印能盖出大魏的江山。
” 崔峻踉跄着后退,撞翻了食案。
羊肉汤泼在他锦袍上,膻味混着他身上的沉水香,说不出的浑浊。
他盯着陈五腰间的短刀,突然笑了:“好,好得很。
陈大人掌了权,怕不是要学当年的霍光?可大魏的刀,不是你一人能握的。
”他转身往外走,玄色靴底碾过青瓷碎片,“老臣告退。
”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甜灯在袖中发烫。
金砂刚才聚的“危”字还没散,他知道,崔峻不会罢休——毕竟三年前寺田案,陈五烧了崔家藏在普济寺的三万石粮,崔家大公子被发往敦煌戍边,至今没回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卿。
”拓跋弘扯他的衣角,“阿翁说要带我去甜市看麦饼坊,你带我去好不好?” 陈五蹲下来,替他系好被汤渍弄脏的围兜:“等开春雪化了,臣带陛下骑沙云去。
沙云现在在御马监,见了陛下准要打响鼻。
” “那拉钩!”拓跋弘伸出小拇指,指甲盖还沾着羊油,“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 陈五的小拇指勾住他的,突然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王福掀帘进来,手里攥着个染血的信筒:“大人,云中急报!” 信筒是玄甲军专用的,封泥上盖着李昭的虎纹印。
陈五拆信的手稳得反常——李昭是他在甜市带出来的兵,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当年在漠南救过他三次。
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李昭的亲兵代写的:“柔然余部联合山胡,昨日夜袭云中郡,烧了三座烽燧,劫走八百石军粮。
末将正率三千玄甲军追击,恳请大人调雁门守军增援。
” 陈五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密报,说漠北的柔然残部在收山胡的马,当时他还派周铁去查——周铁是他从淮南战场上捡的孤儿,现在是雁门守将,最会使连弩。
“王福。
”陈五把信筒递给大长秋,“传旨:雁门守将周铁率五千步军星夜驰援云中,左卫将军张达带两千羽林卫守平城,右卫将军赵烈领三千骑兵随朕亲征。
” 拓跋弘的眼睛亮了:“亲征?我也要去!” 陈五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顶:“陛下留在平城,臣替您看沙场上的雪。
等臣回来,带您去看玄甲军的战旗。
” “那你要早点回来。
”拓跋弘扁了扁嘴,“阿翁走了,你要是也走了,我...我就把御膳房的糖饼全吃光!” 陈五笑了,从怀里摸出块麦饼——是甜市王二婶托人捎的,还带着灶火的余温。
他掰了半块塞进小皇帝手里:“陛下留着垫肚子,臣去去就回。
” 出显德殿时,北风卷着碎雪灌进领口。
陈五裹紧玄色大氅,看见崔峻的马车停在丹凤门外,车帘掀开条缝,露出半张涂了螺子黛的脸——是崔家的女眷,陈五认得,那是崔峻的侄女,去年刚嫁给刘宋的江州刺史。
“大人。
”周铁的亲卫牵着乌骓等在阶下,马背上捆着个青布包袱,“您的甲胄和星枢刀,都收在里面了。
” 陈五翻身上马,乌骓打了个响鼻,前蹄刨得雪地直冒白气。
他摸了摸腰间的短刀,“守”字贴着大腿,像太武帝当年拍他肩膀的温度。
星枢刀在包袱里嗡鸣,这刀是太武帝用漠北玄铁铸的,刃上的血槽里还凝着柔然左贤王的血。
出平城时,城门楼的更鼓正敲过五更。
陈五回头望了眼,城墙上的玄鸟旗在风雪里猎猎作响,像只振翅的黑鸟。
他想起太武帝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陈五,大魏的路,还长。
” 三日后,陈五到了云中郡。
李昭的玄甲军扎在狼头山下,营火连成串,像条蜿蜒的火龙。
陈五刚下马,就见李昭裹着染血的皮裘跑过来,刀疤在月光下泛着青:“大人!山胡的骑兵在西边三十里的红柳沟,柔然的老营在沟后五里的桦树林!末将前日追过去,中了他们的伏,折了三百弟兄!” 陈五拍了拍他的肩:“伤着没?” “皮外伤。
”李昭扯开皮裘,露出左肩的箭伤,血已经凝了,“山胡用的是三棱箭,淬了毒,末将让军医刮了腐肉。
” 陈五蹲下来,借着营火看地图。
狼头山是云中的门户,红柳沟夹在两山之间,宽不过两丈,是骑兵的死地。
他摸出甜灯,金砂聚成“火”字——和三年前平城太仓失火时一样的字,当时他识破了内奸的声东击西。
“周铁的雁门军还有多久到?” “明日午时。
”李昭指了指东边,“他们走的是青石峡,比咱们绕了二十里。
” 陈五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红柳沟:“山胡和柔然要的是粮,可他们劫了粮不跑,反而在红柳沟扎营,说明后面有人接应。
”他想起崔峻侄女的马车,想起信纸上的“京口有船”,“南朝的船,该到了。
” 李昭的瞳孔缩了缩:“大人是说...刘宋?” “刘宋想借柔然的手搅乱北边,好让咱们没法南顾。
”陈五抽出星枢刀,刀身映着营火,“咱们要赶在周铁到之前,把红柳沟的火点起来。
” 子时三刻,陈五带两千玄甲军摸进红柳沟。
雪已经停了,月光像层霜,铺在枯柳上。
陈五能听见前面的马蹄声——山胡的哨兵在巡营,他们的马镫是铜铸的,碰在石头上叮当作响。
“大人,前面有鹿砦。
”李昭压低声音,“末将带二十人去拆。
” 陈五按住他的胳膊:“用火箭。
”他指了指沟顶的悬崖,“你带五百人上崖,把松油浇在枯枝上。
等我信号,点火。
” 李昭点头,猫着腰往崖上爬。
陈五望着他的背影,想起二十年前在甜市,李昭还是个偷麦饼的小乞儿,被他抓住时,刀疤还只是道血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人,山胡的帐篷!” 亲卫的声音刚落,陈五就看见前面的空地上支着上百顶皮帐,马厩里拴着三百多匹马,草料堆得像小山——那是劫走的军粮,混着粟米和豆饼。
帐篷外有哨兵抱着酒坛打盹,身上的羊皮袄沾着血,是玄甲军的血。
陈五摸出短刀,“守”字贴着手心。
他打了个手势,玄甲军们抽出环首刀,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们像影子似的靠近帐篷,直到离哨兵三步远时,陈五猛地挥刀—— 刀光闪过,哨兵的喉咙开了道口子,血溅在雪地上,像朵红梅。
玄甲军们跟着扑上去,刀砍进皮帐的声音、战马的嘶鸣声、山胡的惨叫声混在一起,像锅煮沸的汤。
“火!火!” 有人喊。
陈五抬头,见悬崖上腾起橘红色的火舌,松油顺着枯枝往下淌,烧着了山胡的马厩。
草料堆“轰”地炸开,火星子溅到帐篷上,皮帐瞬间成了火把。
山胡的骑兵们光着脚往外跑,头发和胡子着了火,像一个个移动的火球。
“杀!”李昭的声音从崖上传来,他举着环首刀,刀疤被火映得通红,“一个不留!” 陈五冲进马厩,星枢刀劈断拴马的麻绳。
战马受了惊,踢翻了酒坛,酒液浇在火上,火势更猛了。
他看见个山胡首领骑在马上,手里举着弯刀,刀面上刻着刘宋的云纹——和崔峻书房里的镇纸一样的纹路。
“南朝的狗!”陈五吼了声,挥刀砍过去。
山胡首领举刀格挡,两刀相击,火星子溅在陈五脸上。
他顺势压下刀身,踢中对方的马腹,山胡首领摔在雪地上,后脑勺撞在石头上,当场没了气。
火越烧越旺,把半边天都染成了红色。
陈五望着火场里的山胡尸体,突然听见西边传来马蹄声——是柔然的援军到了,他们的战旗上绣着金色的狼头,和二十年前漠南之战时一样。
“大人!”李昭从崖上跳下来,身上沾着草屑,“周铁的雁门军到了!” 陈五转头,见东边的雪地上扬起大片尘土,周铁的步军举着连弩冲过来,弩箭像雨一样射向柔然骑兵。
他笑了,摸出怀里的麦饼——已经凉了,可甜香还在。
“李昭!”他喊,“带玄甲军抄柔然的后路!周铁,用连弩压他们的左翼!” 杀声震天。
陈五提刀冲进柔然骑兵阵,星枢刀划开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