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垂帘刀影

关灯
    窦太后捏着茶盏的手微微发颤,青瓷盏底在檀木案上压出道浅痕。

    窗外,小黄门正捧着新换的《女诫》抄本往偏殿送——那是她昨夜亲手圈点的,墨迹未干,却被皇帝派来的内官当众撕了个粉碎。

     “娘娘,”掌事女官阿鸾捧着鎏金手炉凑过来,“陈五的羽林卫又往显德殿加了二十人,连御花园的梅树都被他们查了三遍。

    窦将军说,卫尉寺的巡防图,被羽林卫的人抢了去。

    ” 窦太后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望着妆镜里的自己,鬓角的银丝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太武帝驾崩才半年,那个在她膝头背《孝经》的小皇帝,如今见了她竟要陈五陪在身侧。

    她摸出袖中的密信,信上窦昭的字迹歪歪扭扭:“太后若再不动,陈五的玄甲军就要接管平城十二门。

    ” “摆驾显德殿。

    ”她突然起身,凤冠上的东珠撞得叮当响,“哀家倒要问问,这宫里的规矩,是姓窦还是姓陈!” 显德殿的丹陛上,陈五正替拓跋弘整理朝服。

    孩子的玄冠有些松,他便解下自己的玉带扣,替皇帝系在冠缨上。

    殿外传来鸾驾的铜铃声,陈五的甜灯在袖底发烫——金砂聚成“刃”字,和三年前崔峻夜闯御书房时一模一样。

     “陛下,”他蹲下来,平视拓跋弘的眼睛,“太后若提卫尉寺换防的事,您只说‘祖宗家法,卫尉与羽林互相制衡’。

    ” 拓跋弘攥着太武帝的玉扳指,指节发白:“陈卿,阿母...阿母她昨日让人送了蜜饯到紫宸殿,说要教我念《关雎》。

    ” 陈五的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上个月在含章殿,窦太后握着皇帝的手掉眼泪,说“哀家就剩你这根独苗”,可转身就把窦昭的儿子塞进了宗正寺。

    甜灯在掌心炸开,他替皇帝理了理绶带:“陛下记着,太武帝临终前说,‘大魏的规矩,是保着皇帝坐得稳’。

    ” 殿门被推开时,窦太后的凤袍扫过满地的杨絮。

    她望着陈五,嘴角扯出个笑:“陈卿倒是尽职,连皇帝的冠缨都要亲自动手。

    ”她转向拓跋弘,声音软下来,“弘儿,跟阿母去含章殿用午膳?哀家让尚食局做了你爱吃的樱桃鲊。

    ” 拓跋弘的手指在陈五手背轻轻一按——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

    陈五后退半步,垂首道:“陛下今早说要批完《均田疏》,臣已让人备了胡饼。

    ” 窦太后的笑容僵在脸上。

    她扫过龙案上的奏疏,最上面是陈五刚呈的《卫尉寺巡防条例》,墨迹未干:“陈卿对卫尉寺倒是上心。

    哀家听说,窦昭将军想替羽林卫分担些差事?” “太后明鉴,”陈五抬起头,目光如刀,“卫尉掌宫禁,羽林护御驾,太武帝定的规矩,互相监察才是稳妥。

    窦将军若真想分忧,不如把漠南送来的军粮数目对清楚——臣昨日查了太仓,少了三千石。

    ” 窦太后的指尖在凤袍上绞出个褶子。

    她想起窦昭昨夜的密报:“军粮换了钱,半数送进了含章殿的地窖。

    ”殿外的杨絮飘进来,落在她鬓角,像团未化的雪。

     “哀家累了。

    ”她转身要走,又停住,“弘儿,今夜来含章殿听阿母弹箜篌?哀家新谱了《关雎》的曲子。

    ” 拓跋弘望着陈五,见他微微点头,才小声道:“儿臣下了朝就来。

    ” 窦太后走后,陈五的后背浸出冷汗。

    他摸出甜灯,金砂聚成“夜”字。

    他知道,今夜的含章殿,怕是比三年前的崔府密室还危险。

     戌时三刻,紫宸殿的更鼓敲过。

    陈五带着王福和十个羽林卫,扮作送炭的内官,跟着皇帝的车驾进了含章殿。

    殿内飘着沉水香,窦太后坐在箜篌前,指尖拨着琴弦,声音像根细针:“弘儿,来坐阿母身边。

    ” 拓跋弘刚要迈步,陈五的手在他后腰轻轻一托。

    孩子会意,退到陈五身侧:“阿母,陈卿说,听琴时有人护着才安心。

    ” 窦太后的指甲划过琴弦,发出刺耳的颤音。

    她望着陈五腰间的星枢刀,突然笑了:“陈卿倒是像块膏药,贴在皇帝身上撕不下来。

    ”她拍了拍手,阿鸾捧着个檀木匣进来,“哀家给弘儿备了份礼——当年太武帝亲征柔然时用的玄鸟箭,现在该传给皇帝了。

    ” 匣盖打开,玄鸟箭的青铜箭头泛着冷光。

    陈五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