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李父:官首重清廉自守
关灯
小
中
大
李明握着温热的瓷碗,指尖能感受到粗粝的质感。
他低着头,看着碗里清汤寡水般的银耳羹——几片薄薄的银耳,两三颗干瘪的红枣,清澈得几乎能见碗底。
这就是县令家的“滋补羹汤”? “是,爹。
”李朗立刻恭敬应道,声音里带着被鞭策的郑重。
李明也只得小声应道:“…知道了,爹。
” 李承宗这才微微颔首,拿起调羹,小口啜饮着碗里的羹汤。
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带着一种刻板的优雅。
房间里一时只剩下细微的啜饮声。
“老爷,”王氏在一旁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今日…城南张员外家又派人送来了帖子,说是老夫人过寿,请您务必赏光…” 李承宗手中的调羹顿了顿,眉头不易察觉地又蹙了起来。
他沉默片刻,才淡淡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回了。
就说本官案牍劳形,县务繁忙,无暇赴宴。
备一份…嗯,寻常的贺仪送去便是。
” “是。
”王氏应着,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还有…上月府衙催缴的秋粮损耗钱,库上…实在有些吃紧。
您看…” 李承宗的脸色更沉了些。
他放下调羹,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了两下,发出沉闷的轻响。
半晌,才沉沉地叹了口气:“…知道了。
容我再想想办法。
实在不行,我那几套压箱底的旧衣袍,你看着…寻个妥帖的当铺,先应应急。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李明捧着碗,将父亲与母亲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听在耳中。
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地投入他刚刚因家庭温暖而泛起微澜的心湖。
张员外的宴请——这显然是地方豪绅的刻意结交,父亲却以“案牍劳形”推拒了,甚至只送“寻常贺仪”。
府衙催缴的“损耗钱”——一个让堂堂县令都愁眉不展,甚至需要靠典当衣物才能应付的开支!清贫…原来所谓的“清贫县令”,竟是如此真切的窘迫!这官袍上的补丁,碗中寡淡的银耳羹,母亲眼中那丝忧虑,父亲眉间那抹沉重……所有细微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无比清晰的画卷:一个清廉、方正、却也因此而步履维艰、家计窘迫的底层官僚形象。
“景律森严,为官首重清廉自守。
”李承宗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仿佛是在对家人说,又像是在告诫自己,“些许艰难,熬一熬便过去了。
京察大计在即,更当谨言慎行,不可授人以柄。
这些应酬,能推则推。
”他的目光扫过李朗和李明,语气带着告诫,“你们也当谨记,持身以正,守心以廉。
莫要被外物迷了眼。
” “是,父亲(爹)。
”李朗和李明同时应道。
李朗的声音充满理解和坚定,李明的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波澜。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摸到了这个家庭光鲜门楣之下,那沉重而真实的根基——清贫、压力、以及父亲那近乎固执的坚持。
晚餐比午食更显简单。
一张不大的方桌,围坐着李家五口。
主食是黄白相间的糙米饭,颗粒分明,带着谷壳的粗粝感。
菜只有三样:一大碗熬得稀烂、点缀着几片菜叶的杂豆粥,一碟切得粗粗的、用盐腌渍过的芥菜疙瘩,还有一小盘蒸得软烂的、上面淋了少许酱汁的鸡蛋羹——这显然是王氏特意为李明准备的“病号饭”。
油灯的光芒在灯盏中跳跃,将每个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随着动作微微晃动,显得异常高大,又带着一种被放大的清寂。
灯油燃烧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混合着碗筷偶尔碰撞的轻响。
李承宗坐在主位,腰背挺得笔直,默默地吃着碗里的糙米饭和杂豆粥,偶尔夹一筷子咸菜。
他吃得很快,但动作依旧带着刻板的规范,咀嚼时下颌的线条绷得有些紧,仿佛吃下的不是饭食,而是某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王氏坐在他旁边,不时地给李朗和李明碗里添一点豆粥或咸菜。
她吃得很少,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照顾家人上,尤其是李明。
她将那一小盘鸡蛋羹大部分都拨到了李明碗里,自己只象征性地留了一小勺。
“娘,您也吃。
”李明看着碗里明显多出来的蛋羹,轻声说。
王氏笑了,眼角漾起温柔的纹路:“娘不爱吃这个,太腻。
明儿快吃,多吃点长身体。
” 李朗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快速地扒着饭,目光却时不时地飘向放在墙角矮几上的那几本厚厚书册的方向,眉头微锁,显然还在思考着某个课业上的难
他低着头,看着碗里清汤寡水般的银耳羹——几片薄薄的银耳,两三颗干瘪的红枣,清澈得几乎能见碗底。
这就是县令家的“滋补羹汤”? “是,爹。
”李朗立刻恭敬应道,声音里带着被鞭策的郑重。
李明也只得小声应道:“…知道了,爹。
” 李承宗这才微微颔首,拿起调羹,小口啜饮着碗里的羹汤。
他的动作一丝不苟,带着一种刻板的优雅。
房间里一时只剩下细微的啜饮声。
“老爷,”王氏在一旁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今日…城南张员外家又派人送来了帖子,说是老夫人过寿,请您务必赏光…” 李承宗手中的调羹顿了顿,眉头不易察觉地又蹙了起来。
他沉默片刻,才淡淡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回了。
就说本官案牍劳形,县务繁忙,无暇赴宴。
备一份…嗯,寻常的贺仪送去便是。
” “是。
”王氏应着,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只是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还有…上月府衙催缴的秋粮损耗钱,库上…实在有些吃紧。
您看…” 李承宗的脸色更沉了些。
他放下调羹,手指在粗糙的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了两下,发出沉闷的轻响。
半晌,才沉沉地叹了口气:“…知道了。
容我再想想办法。
实在不行,我那几套压箱底的旧衣袍,你看着…寻个妥帖的当铺,先应应急。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李明捧着碗,将父亲与母亲的对话一字不漏地听在耳中。
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地投入他刚刚因家庭温暖而泛起微澜的心湖。
张员外的宴请——这显然是地方豪绅的刻意结交,父亲却以“案牍劳形”推拒了,甚至只送“寻常贺仪”。
府衙催缴的“损耗钱”——一个让堂堂县令都愁眉不展,甚至需要靠典当衣物才能应付的开支!清贫…原来所谓的“清贫县令”,竟是如此真切的窘迫!这官袍上的补丁,碗中寡淡的银耳羹,母亲眼中那丝忧虑,父亲眉间那抹沉重……所有细微的线索瞬间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无比清晰的画卷:一个清廉、方正、却也因此而步履维艰、家计窘迫的底层官僚形象。
“景律森严,为官首重清廉自守。
”李承宗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仿佛是在对家人说,又像是在告诫自己,“些许艰难,熬一熬便过去了。
京察大计在即,更当谨言慎行,不可授人以柄。
这些应酬,能推则推。
”他的目光扫过李朗和李明,语气带着告诫,“你们也当谨记,持身以正,守心以廉。
莫要被外物迷了眼。
” “是,父亲(爹)。
”李朗和李明同时应道。
李朗的声音充满理解和坚定,李明的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波澜。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摸到了这个家庭光鲜门楣之下,那沉重而真实的根基——清贫、压力、以及父亲那近乎固执的坚持。
晚餐比午食更显简单。
一张不大的方桌,围坐着李家五口。
主食是黄白相间的糙米饭,颗粒分明,带着谷壳的粗粝感。
菜只有三样:一大碗熬得稀烂、点缀着几片菜叶的杂豆粥,一碟切得粗粗的、用盐腌渍过的芥菜疙瘩,还有一小盘蒸得软烂的、上面淋了少许酱汁的鸡蛋羹——这显然是王氏特意为李明准备的“病号饭”。
油灯的光芒在灯盏中跳跃,将每个人的影子投在墙壁上,随着动作微微晃动,显得异常高大,又带着一种被放大的清寂。
灯油燃烧发出细微的噼啪声,混合着碗筷偶尔碰撞的轻响。
李承宗坐在主位,腰背挺得笔直,默默地吃着碗里的糙米饭和杂豆粥,偶尔夹一筷子咸菜。
他吃得很快,但动作依旧带着刻板的规范,咀嚼时下颌的线条绷得有些紧,仿佛吃下的不是饭食,而是某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王氏坐在他旁边,不时地给李朗和李明碗里添一点豆粥或咸菜。
她吃得很少,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照顾家人上,尤其是李明。
她将那一小盘鸡蛋羹大部分都拨到了李明碗里,自己只象征性地留了一小勺。
“娘,您也吃。
”李明看着碗里明显多出来的蛋羹,轻声说。
王氏笑了,眼角漾起温柔的纹路:“娘不爱吃这个,太腻。
明儿快吃,多吃点长身体。
” 李朗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快速地扒着饭,目光却时不时地飘向放在墙角矮几上的那几本厚厚书册的方向,眉头微锁,显然还在思考着某个课业上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