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烛烬千章血未凉(下)

关灯
    却如同隔靴搔痒,不解其意。

    也曾急火攻心,夜不能寐。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了一下儿子柔软的额发,“后来,一位恩师教我:读书如交友。

    强记其名号、相貌,不过皮相。

    欲知其人,知其心,知其过往,知其处境,知其为何言此语…方为至交。

    ” 他收回目光,重新落在李明脸上,眼神变得异常郑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此句在你眼中,或许只是七个冰冷的字。

    可在为父眼中,它是无数先贤于礼崩乐坏之世,为求人心归正、天下太平而发出的呐喊!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天命之谓性’…此非玄虚,乃先民仰观浩瀚星空,俯察人世沧桑,对生命本源最朴素的叩问与敬畏!‘不以其道得富贵’…此乃夫子于浊世之中,为士人立下的一道不可逾越的脊梁!关乎生死,关乎名节!” 李承宗的声音带着一种久居官场、洞察世事后的沉郁力量,将那些冰冷的字句,瞬间拉入了滚烫的历史洪流和鲜活的人间烟火之中!字字句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有了呼吸,有了温度,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明儿,”李承宗俯身,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炭火,直视儿子眼中那逐渐亮起的微光,“汝之能,乃天赐捷径,可渡书山之表。

    然,欲穷千里目,窥堂奥之妙,非沉心静气、设身处地、以己之心体察圣贤之心不可得!此乃水磨功夫,无捷径可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八字,当刻入汝骨血之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李明喃喃地重复着,失神的眼眸中,那点微光如同风中的烛火,顽强地摇曳着,驱散着一丝深沉的黑暗。

    父亲的话语,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第一次为他照亮了那条名为“理解”的、布满荆棘却并非绝境的道路。

    那道路的尽头,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壁垒,而是…先贤那颗颗在历史长河中跳动不息的、滚烫的心! 夜深如墨。

    县衙后宅万籁俱寂,唯余虫鸣唧唧。

    李明掌心的伤口依旧隐隐作痛,却不再是绝望的烙印,而成了某种沉潜的警醒。

    他蜷在暖榻上,失血的疲惫和精神的巨大消耗让他昏昏沉沉。

    半梦半醒间,他仿佛又回到了松鹤斋那冰冷的书案前,面对着那三片染血的无字竹简和那柄沉重的刻刀。

    恐惧依旧如影随形,但父亲那双沉稳的手和那番沉甸甸的话语,如同磐石般压在心底,带来一丝奇异的安定。

     恍惚中,门扉被极其轻柔地推开,发出一声微不可闻的“吱呀”。

    一道纤细的身影,如同暗夜中无声流淌的溪水,悄然来到暖榻边。

    是母亲王氏。

    她手中端着一个粗陶小碗,碗中盛着大半碗温热的粟米粥,米粒熬得稀烂,散发着谷物最朴实的清香。

    粥面上,还卧着一枚剥了壳、煮得晶莹剔透的水煮蛋。

     她将碗轻轻放在榻边的小杌子上,没有点灯,借着窗外透入的朦胧月光,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查看儿子被布帕包裹的手掌。

    指尖隔着布帕,极其轻柔地碰触了一下,确认无碍,才稍稍松了口气。

    随即,她的目光落在儿子苍白而紧锁眉头的睡颜上,眼中瞬间溢满了浓得化不开的心疼和忧虑。

    她伸出手,用指腹极其轻柔地、一遍又一遍地拂过李明汗湿的鬓角,仿佛要将那梦魇中的惊悸和痛苦都拂去。

    动作温柔得如同羽毛拂过初绽的花瓣,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虔诚。

     她没有唤醒儿子,只是静静地坐在榻边的矮凳上,守着那碗渐渐散失热气的粥,守着儿子不安的睡颜,如同一尊沉默的守护神像。

    月光透过窗棂,在她疲惫而温柔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轮廓。

    不知过了多久,她似乎怕儿子饿着,又怕惊醒他,最终只是端起碗,用勺子舀起一点点温热的米汤,极其小心地、如同哺育幼鸟般,凑近李明干裂的唇边,让他能无意识地啜吸一点润泽。

     就在此时,书房那扇紧闭的门扉也悄然开启了一道缝隙。

    李朗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显然也未曾安睡,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手中却拿着一卷书册和几张写满批注的纸张。

    他无声地走到暖榻边,借着月光,看到母亲正小心翼翼地给弟弟喂米汤,看到弟弟那紧锁的眉头似乎因这点温润而稍稍舒展了一丝。

    李朗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心疼,有担忧,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沉默地将那卷书册和纸张轻轻放在李明枕边。

    那是他当年初学《大学》《中庸》时,恩师批注的笔记和他自己的一些粗浅心得,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字迹端正而略显稚嫩。

    纸张边缘已经磨损卷曲,显然被反复翻阅过无数次。

    他将东西放好,对着母亲无声地行了一礼,便悄然退回了书房。

    门扉合拢,书房内那点如豆的灯火依旧亮着,如同黑夜中不肯熄灭的星火。

     夜色更深。

    前衙书房方向,那扇一直紧闭的门终于打开。

    李承宗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脸上是卸下公务后的浓重疲惫,官袍下摆沾着些许尘土。

    他并未回房休息,而是径直走向正屋。

    走到门口,他停住了脚步。

    门扉虚掩着,透出屋内昏黄温暖的灯火。

     透过门缝,他看到了暖榻上昏睡的儿子,看到了妻子王氏依旧守在小杌子旁,头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手中却还紧紧攥着那只喂米汤的勺子。

    看到了枕边那卷李朗放下的、带着岁月痕迹的书册和笔记。

     李承宗没有进去。

    他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门外沉沉的夜色里,高大的身影如同庭院中沉默的磐石。

    昏黄的灯火将他半边身子染上一层暖意,半边则依旧浸在浓重的黑暗之中。

    他望着屋内那幅无声的、带着伤痕却无比坚韧的守护画卷,望着妻子鬓角在灯火下愈发显眼的几丝霜白,望着儿子枕边那卷象征着传承与期冀的书册… 许久,许久。

    一声极其轻微、却饱含着千钧重量的叹息,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悄然消散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

    他紧锁的眉头,在阴影中,似乎极其缓慢地、极其艰难地…舒展了一丝。

     夜风呜咽,穿庭过户。

     烛烬灯枯,曙光未至。

     然,千章虽烬,那掌心渗入竹纹、刻入骨血的热意,那无声守护的暖粥,那枕畔泛黄的墨迹,那门外沉重的叹息…皆化作暗夜中无声奔涌的暖流,固执地滋养着那株被霜雪摧折、却深埋根脉、不肯屈服的幼苗。

     沉潜非沉沦,磨砺方成器。

     这烛烬千章的长夜,血犹未凉。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