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朱砂蚀骨照寒窗(上)

关灯
    朔风渐紧,卷着清源县衙后宅庭院里最后几片枯叶,打着旋儿砸在糊着高丽纸的窗棂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休沐日,这座白日里喧嚣与重压交织的官邸,难得地陷入一种近乎凝滞的沉寂。

    前衙方向不再有击鼓升堂的动静,也没有书办们翻动卷牍的沙沙声,只有风过竹林的呜咽,单调而悠长,如同岁月深沉的叹息。

     李承宗难得地褪下了那身带着同色补丁、浆洗得发硬的青色官袍,换上一身半旧的靛蓝细棉布直裰。

    然而,卸下了官袍,眉宇间那深锁的“川”字纹和眼底沉淀的疲惫却并未随之消散,反而在难得的闲暇里愈发清晰。

    他端坐在书房那张宽大却斑驳的硬木书案后,并未休憩,面前摊开的也不是闲情逸致的诗文,而是一摞半尺高的、纸张泛黄卷曲的陈旧卷宗——那是他历年断案留下的牍尾副本,上面朱笔批注密布,如同干涸的血迹。

     李明被唤到书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

    父亲的身影在冬日稀薄的晨光中显得异常沉凝,如同一尊饱经风霜的石像。

    书案上廉价的青石砚里,半池浓稠的朱砂墨汁散发着刺鼻的矿物气息,混合着陈年纸张的霉味和墨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权力与案牍的沉重味道。

    那柄平日悬于松鹤斋讲案、令人生畏的暗红戒尺,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父亲手边,在清冷的晨光里反射着幽微的光泽。

     “明儿,过来。

    ”李承宗并未抬头,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目光依旧胶着在卷宗上一条关于田界纠纷的模糊记录上。

     李明依言上前,垂手肃立。

    目光扫过父亲案头,那堆积如山的卷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底层县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负。

    他注意到父亲握笔的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关节处,因常年书写批阅,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颜色深黄,与周围皮肤泾渭分明。

     “松鹤斋中,《千字文》习字几何?”李承宗终于放下朱笔,抬起头,目光如炬,落在李明身上。

     “回父亲,已习得大半。

    ”李明恭敬回答。

    孙夫子对习字要求极严,他不敢懈怠。

     “取纸笔来。

    ”李承宗指了指书案另一端空置的位置。

    那里已备好一刀略显粗糙的毛边纸,一支半新的兼毫笔(比李明平常用的羊毫硬些),一方普通的青石砚。

     李明依言坐下,铺纸、研墨。

    墨锭在冰凉的砚池中打着圈,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他提起笔,蘸饱浓墨,悬腕于纸上,准备书写熟悉的“天地玄黄”。

     “馆阁体。

    ”李承宗的声音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指令,“自‘天地玄黄’始,写满一页。

    ” 馆阁体!李明心头一凛。

    这是朝廷科举、官府行文的官方标准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如同用尺子量出,讲究“乌、方、光”三字诀。

    孙夫子虽也要求工整,但对蒙童并未强求此体。

    父亲这是要…亲自锤炼他的基本功! 他屏息凝神,努力回忆着在父亲公文和县衙告示上见过的馆阁体风骨。

    笔尖落下,力求横平竖直,转折方正。

    然而,甫一落笔,便知艰难!那兼毫笔比羊毫硬挺,不易掌控;馆阁体要求笔笔如刀刻,毫无个人性情流露。

    他写的“天”字,起笔尚可,收笔却因腕力不足而略显虚浮;“地”字的“土”旁,竖笔本该如铁柱,在他笔下却微微倾斜。

    字迹虽比平日工整许多,却依旧带着一丝难以抹去的稚嫩和生涩,如同初学步的孩童,努力模仿着大人的沉稳。

     “停。

    ”李承宗的声音不高,却如同惊雷。

    他不知何时已踱至李明身后。

     李明心头一紧,笔尖悬在半空,一滴浓墨坠下,在粗糙的纸面上洇开一小团刺目的黑斑。

     李承宗俯身,枯瘦但有力的手指并未直接纠正李明的笔,而是点在了他握笔的右手腕上。

    那指尖带着薄茧,触感微凉而粗糙。

    “腕悬空,需稳如磐石。

    指实掌虚,力贯笔尖,如锥画沙,非以蛮力,乃以意导。

    ”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伴随着指尖微微的加力,引导着李明调整那细微到毫厘的握姿和发力角度,“馆阁之要,在‘法度’二字。

    起落藏锋,转折顿挫,皆有定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非炫技,乃立身之基,入仕之阶。

    朝廷取士,公文往来,皆以此为准绳,容不得半分花巧与懈怠!” 父亲的手指如同最精准的模具,冰冷而强硬地矫正着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