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杂学旁收

关灯
    “明儿,夜深了,仔细熬坏了眼睛。

    ”王氏将汤碗放在书案一角,目光扫过李明面前摊开的书——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一本画满了各种桥梁、水闸、堤坝结构的《江南水利工法图谱》。

    她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随即被更深的怜爱取代。

    她拿起一件外衫,轻轻披在李明略显单薄的肩头。

     “娘…”李明从繁复的河工图样中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孩儿不困,再看一会儿就歇息。

    ” 王氏没有多问,只是用温热的掌心抚了抚他的额头,柔声道:“娘知道你用功。

    但身子骨是根本,比什么都要紧。

    你爹书房里这些‘杂书’,也不是一日能看完的。

    慢慢来,不急。

    ”她看着儿子清澈却难掩疲惫的眼睛,心中轻叹。

    这孩子,心太重了。

    那日田界案老农的眼泪,显然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她既欣慰于儿子的仁厚心肠和那份超越年龄的责任感,又心疼他过早地将这些重担压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

     “嗯,谢谢娘,孩儿知道了。

    ”李明心中一暖,顺从地点点头,捧起温热的鸡汤小口喝着。

    暖流下肚,驱散了些许疲惫和寒意。

     二姐李芸成了李明庞大“杂学”库的第一个分享者和“试验场”。

    这日午后,李明在书房翻阅一本《江南草木状》,看到其中描绘的几种可用于染色的植物,忽然想起姐姐近来正为一方丝帕配色发愁。

    他合上书,兴冲冲地跑到李芸的绣房。

     “二姐!你看这个!”李明指着书中一幅描绘“茜草”的工笔彩绘图,“书上说,此物之根可染赤色,色泽饱满且不易褪!还有这‘蓝靛’,叶可沤制染青,是‘青出于蓝’的‘蓝’呢!比你现在用的那些市售的颜料,或许更天然好看?” 李芸正对着一方素白丝帕和几碟颜色不甚满意的颜料蹙眉,闻言好奇地凑过来看。

    待看清书上描绘的茜草根和蓝靛草的模样,她眼睛一亮:“咦?这‘茜草’…瞧着后园篱笆边上那几丛开小红花的野草很像!那‘蓝靛’…倒像是西边河滩湿地里成片长的、叶子有些臭的那种草?” “对!就是它们!”李明兴奋地点头,脑海中迅速调出后园和河滩的相关画面,与书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绘细节精准比对,“书上说茜草采根,秋季为佳;蓝靛采叶,盛夏汁浓!二姐,等时节到了,我帮你采来试试?” 李芸看着弟弟笃定的眼神和书中详实的记载,心中的烦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的欣喜:“好呀!若真能染出书上这般好看的颜色,二姐给你做一身新衣裳!”她随即又有些疑惑,“明哥儿,你怎么连这些花草染色的偏门学问都知道了?还认得这么清楚?” 李明挠挠头,嘿嘿一笑:“在爹书房里乱翻书看到的,觉得有趣,就记下了。

    ” 李芸看着弟弟那副“不值一提”的样子,又想起他近来常常熬到深夜,心中了然,疼爱地戳了戳他的额头:“你呀,小小年纪,脑袋瓜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都快成个‘小书虫’、‘小杂家’了!” 日子就在这近乎贪婪的阅读与记忆中悄然流逝。

    李明感觉自己脑海中的“书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扩充。

    经史子集如同巍峨的主殿,庄严厚重;而这些庞杂的“旁门”知识,则如同围绕着主殿不断延伸、拓展的庞大回廊与偏殿,虽然结构或许不如主殿严谨,却蕴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与生机。

    他像一个闯入宝山的探险者,虽然大部分珍宝还无法完全理解其价值,但仅仅是将它们纳入囊中,便已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底气。

     然而,就在他沉浸于这知识版图不断拓展的满足感中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