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模拟童生试(上)

关灯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李明,“你记忆力超群,这是利器。

    但真正的较量,不在你记住了多少,而在于,当身处那等令人窒息的方寸之地,面对着从未见过的陌生题目,听着沙漏里细沙飞速流逝的簌簌声…你的心,能否如古井无波?你的手,能否稳如磐石?你的笔锋,能否依旧锐利,将胸中所学所思,凝练成破题的雷霆,承转的江河,与收束的洪钟?” 李朗的话,字字句句,如同重锤敲打在李明的心上。

    他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狭小压抑的号舍之中,感受到了那份令人窒息的紧张和无孔不入的干扰。

    大哥描绘的,是远比书本知识更残酷的战场实况。

    他手心不自觉地又沁出了冷汗,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

     “心定,则笔定。

    笔定,则文成。

    ”李朗最后留下这六个字,如同箴言,重重烙印在李明脑海。

    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起身离去,留下李明独自面对书山卷海,以及心中那翻腾不息、对未知考场的巨大压力。

     接下来的日子,松鹤斋的气氛骤然变得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欲裂。

    夫子林先生一扫平日的儒雅,化身为最严苛的教头。

    每日天不亮,蒙童们便被急促的钟声催起,晨读的声浪几乎要掀翻私塾的屋顶。

    上午是密集的帖经墨义抽考,夫子手持戒尺,踱步于课桌之间,目光如电,任何一个微小的迟疑或错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戒尺敲击桌面的脆响和严厉的斥责声此起彼伏,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下午则完全被模拟考占据。

    狭小的学堂被刻意布置得更加拥挤,夫子亲自充当主考,严格按照县试的流程:唱名、搜检(虽只是象征性地查看笔墨)、发放特制的、格式与正式考卷一模一样的素纸,最后是那决定命运的题目。

     “今日策论题——”夫子的声音在寂静的学堂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论保甲之法于靖地方安黎庶之效’。

    ”题目写在巨大的木牌上,被高高悬挂在讲台前方。

     保甲法! 李明心中猛地一跳。

    这题目他见过!就在父亲给的那本前朝无名氏的《孟子》私注的批注里!那位无名氏曾尖锐抨击前朝保甲法推行中的种种弊端,称其为“扰民之政”、“胥吏渔利之阶”。

    批判的语句犀利如刀,瞬间涌入脑海。

    他几乎是本能地,带着一种发现宝藏的激动,提笔就要将那些振聋发聩的批判之语倾泻于纸上,以此作为破题利刃,先声夺人。

     然而,就在笔尖即将触及纸面的刹那,大哥李朗那凝重的声音如同惊雷在耳边炸响:“…容不得你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务必开门见山,抓住最要害的一两点…考的是活学活用,是临场应变!” 他激灵灵打了个寒颤,硬生生顿住了笔。

    不对!景朝立国,保甲法乃是太祖钦定、推行多年的国策!若开篇便大肆抨击,纵有千般道理,也极易被扣上“非议朝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