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中书内阁(上)

关灯
    太尉和大司空,将原本的相权一分为三,其实这三位都可称为丞相。

    东汉以来,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而大力提高尚书台的作用,最终成为了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源于西汉的“中书官”逐步发展为中书府,进而成为中书省,又设置门下省,改尚书台为尚书省,最终形成了三省制度——中书、门下以及尚书。

    三省制的出现,将皇帝之下的中央权力,由三公为首的三个人转变成了三省所代表的三个官僚集团,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相辅相成,互相牵制,共同维护中央皇权。

     隋唐时期,进一步厘清了三省的职责,中书门下两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辖六部。

    三省长官称为宰相,负责中央的政务决策,其议政的地方叫做政事堂。

    而后,皇帝还会任命很多其他高级官员为宰相,参与决策,分化三省的相权,加强皇权的力量。

     到了五代乱世时期,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的地位上升,中书门下两省退居次要地位。

    及至北宋初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以及三司(最高财政机关)并立,及至元丰改制,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保留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

    三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称东、西两府。

     宋代实行宰执制度,即宰相和执政。

    其中,尚书左右仆射为正宰相,中书门下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而执政官则包括了两府的大部分长官。

    宋高宗建炎三年,以左右仆射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将三省合一。

     同时期,辽国以南、北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构,枢密使相当于宰相,北枢密院负责军事,南枢密院主要负责民政。

    其后的金国虽有三省,但中书门下实为尚书省的附庸,实则为一省制。

    海陵王“正隆改制”,罢黜中书门下省,仅保留尚书省,这一举动正式废除了隋唐以来的三省制度,可谓壮举。

     元代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中书省以中书令为尊,由皇太子兼任,若无太子则空缺。

    实际省内事务则由丞相负责。

    起初仅设一名丞相,后增设一名,即左、右丞相。

    蒙古风俗尚右,右丞相居于左丞相之上。

    此外,中书省内还有平章政事、左右丞以及参知政事为宰辅。

    中书省以下设置六部,负责政令的具体实施。

     明初沿用元制,设立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设左、右丞相(正一品)及其属官,并以左丞相为尊。

    洪武初年,朱元璋以“吾子年未长、学未充”为由,驳回了朝臣以皇太子为中书令的建议,这导致丞相的职权再一次达到了顶峰。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为集中皇权,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由,罢中书省、丞相制,并严令后嗣之君不得设丞相,臣下亦不得奏请。

    至此,延续了千余年的丞相制度被废,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就此终结,六部之上再无中枢机构,皇权得到了空前的集中和加强。

     注:参考《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喜欢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请大家收藏:()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