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君主立宪,可以救国吗?

关灯
    【回望那段历史,和杨度一样经历如此曲折,身份如此多变的人,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 【虽然杨度一生经历复杂,但是他的奋斗目标倒是很纯粹。

    】 【就两个字,救国。

    】 【那么,该如何救国呢?】 ...... 永乐年间。

     朱棣也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若是他在那个清政府内忧外患、华夏民族备受欺凌的艰难时代,该如何救国? 必定要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多个维度。

     而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方能逐步摸索出最适合华夏民族发展的救国之道。

     ...... 【救国之道,或在于文,或在于武。

    】 【从武这条路,已经被证明不可行。

    】 【因为杨度出身于军人世家,其祖父与伯父皆为显赫的高级军官,战功赫赫,甚至他爷爷已经战死沙场,但依然改变不了华夏被列强欺压的现状。

    】 【所以,杨度选择从文来挽救国家。

    】 【他勤学苦读,年仅17岁便考取秀才,次年又中举人。

    】 【在封建社会,就连考上秀才都绝非易事,更不用说中举。

    】 【曾国藩13岁参加科举,历经七次科举,直到22岁才中秀才。

    】 【“上帝之子”洪秀全,更是历经十五年科举不第,为此恨清朝朝廷一辈子,差点把大清都给灭了。

    】 【对比之下,杨度可以说是年少有为。

    】 ...... 在不同时空中,这些被点名的人,包括著名落榜生黄巢,还有无数科举屡次落第的人,此刻脸色皆略显尴尬。

     他们内心疯狂蝈蝈。

     行了行了。

     已经知道杨度读书很棒很厉害了。

     不用再拿他们做对比了! ...... 【随后,杨度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被清廷派去倭国留学,学习政治和法律。

    】 【当时去倭国的留学生很多都是为了出国“镀金”,回国后由家族安排工作,学习态度并不端正。

    】 【然而,杨度却是个例外,他学习异常刻苦,并时常撰写文章发表。

    】 【他当时做了一首《湘省少年歌》,刊登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

    】 【里面有一句词,“若道华夏国果亡,除非湘省人尽死”。

    】 【此句一出,立即轰动一时,广为流传。

    】 【颇具宿命意味的是,最终新华夏还真是由一位湘省人建立。

    】 ...... 各朝古人看着天幕中出现完整的《湘省少年歌》,心中不免有些热血沸腾。

     此文,好强的感染力! 杨度作此文时,正值华夏国运日颓,民族精神衰弱之际。

     他必定是想要激起更多人的报国之志。

     华夏欲复兴,不止是湘省人,华夏每个省的人都要承担起重任。

     ...... 【杨度在倭国留学期间还有一件更为出名的事情,那就是他与梁启超共同为清朝五大臣撰写《宪政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