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关灯
    73块样板田,先在样板田里面按照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种小麦,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浇几次都有严格的标准。

    因为当时的农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们都觉得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了,怎么可能不如你这些读书人呢?种地的事情书上怎么会教?而且,万一减产了怎么办?一开始完全不听指导。

    所以,样板田就变得很重要,只有样板田实现了增产,他们才能接受这种更加科学的种地方法。

    】 身穿藏蓝色棉袄的农民在浇完水之后,打开自 己随身携带的本子。

     本子上写着《北京地区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历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在第一次浇水的表格里打了一个勾。

     点亮了灯光的楼房里,桌上摆了好几道菜,这可是这个年代难能见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么还没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许久后,依然不见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

    ”年轻的男生出了门,熟门熟路的去了样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发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我刚带着学生给麦子浇完水。

    ”戴着眼镜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脑袋:“我还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 【这场大会战历时三年,三年后,首都百万亩小麦的亩产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

    】 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

     手稿里这样写着:1949年,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亩产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① 从亩产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从124斤到226斤,仅仅用了3年! 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飞向了祖国各地。

     “我们也要去向首都取经,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少地方政府和农人们都心动了,纷纷启程前往首都。

     “这个法子好!”刘彻拍手叫好,兴奋的记下来。

     他打算等那赵过来了长安,就给他在长安周边分个几百亩地当成试验田。

     若是长安的经验成功了之后,再推向天下。

     而在匆忙赶路的赵过,心里也在想这件事情,到时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块地来试验一下自己的代田法,然后他经过仙画启迪后,最近这段时间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也都可以试一试。

     哎,若是陛下能够像后世那样全力支持农学就好了。

     不得不说,这一刻,他和他的新直属上司想到了一起。

     而他的新直属上司兴奋过后,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