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关灯
    是跑过去野猫野狗,听错了吧?咦,师叔人呢,怎么没守着他的炉子?” 简家道观的中层弟子们嘟囔一声,又回去了,上方的炼丹炉嗡嗡作响。

     为了减少声音,硬接了守着丹炉的中年道人一掌,方锦湖退得很快,在一追一逃中拐入幽长甬道,一个闪身消失不见。

    中年道人皱了皱眉,唤来人吩咐几句,原路返回。

    方锦湖悄无声息地从上方洞口边缘处起身,弯成弓形紧紧贴着洞口的身体还没舒展开来,一股温热涌上喉咙,他咽下一口血,勾唇笑起,在帛书上添了两个蝇头小字。

     地下再多萤石,也是暗淡的,他仰头看了看被泥土石板遮挡了的天空。

     外面,应该太阳已经出来了。

     太阳不仅出来了,而且还日上三竿了。

    一个月不见,薛瑜被皇帝打得嗷嗷叫,硬是多了许多训练要做。

     皇帝义正词严地借了禁军统领薛勇给她做陪练,虽然知道他说的增加实战很有道理,但看着皇帝在笑,薛瑜总想把他口中的“多多实战”换成“多多挨打”。

     离开演武场薛瑜本想去菡萏院找薛玥,没走几步就被拦下换了个方向,这才知道小朋友也凄惨地失去了多睡一会的机会,天擦亮就要去跟着苏禾远念书,比早读抓得还严。

     到秘书省时薛玥还没下课,薛瑜顺路去旁边印刷和造纸工坊看了一眼。

    印刷工坊处在半停工状态,雕版的师傅们坐在暖烘烘的房子里刻着木板,借着光亮,薛瑜看清已经完成的木板上写的是《论语》的内容。

     继蒙书和律法条文等内容后,皇帝向教化经籍下手了。

     造纸工坊里没有印刷工坊人多,只有层层叠叠的纸框和时不时就会碰到的纸浆池争取着自己的存在感,听门人说是薛瑜来了,老师傅步伐矫健地冲了出来,拉着薛瑜高兴地介绍自己新造出来的纸张。

     齐纸一号、二号、三号…… 他快乐地像一个孩子,不住地说着“多亏了您”。

    薛瑜看着晾晒成型的三号试验品,这是经过建议换上了石灰水制浆后的竹纸,质地柔韧,触手光滑,比现在市面上质量最好的纸张还要好些,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价格比齐纸一号还要低一半。

     纸张的价格在向极低的方向砸落,意味着书本的成本再次降低。

    要不是这些纸张都还被国有限制着不曾外流,只需一个照面,现在的纸张市场就会被冲击崩塌。

     等薛玥下了课,还没来得及欢呼兄长竟然在外面等待自己,就见兄长上前对苏师施礼,神色严肃,两人进了屋子。

    被武师傅李娘子按着肩膀带出去的薛玥眼巴巴回头看过去,一步一回头,好不容易等到兄长看到她,笑了一下,刚刚被忽略的低落心情瞬间好转。

     “苏师,纸价一事您可知晓?” 苏禾远被学生单刀直入问得怔了怔,“自然。

    ” 薛瑜:“既有《论语》,何不增添《大学》《礼记》等书,以增补和论道之名,向外出售,以待名士前来?” 对于家中有书的富庶士族读书人而言,他们不缺这些书,也自有门生在族中,不屑来国子监为其他人上课,没有足够好的老师,官学式微,士族内部更追捧族学。

     但把请人出山上课换个思路,完全可以开始注释解读这些经典,新的书,意味着新的理念学派发展,不管思路对不对,只要和士族名士们的思路不一样,让他们看到秉持与他们不同解读的书也能刊行天下,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理论而不是他们认为正确的理论,自然无法忍受,撩拨到忍无可忍,辩经论道增补编书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件事里唯一闹心的一点可能就是,出头的苏禾远会被当做狂悖之辈。

    文无第一,想要著书立传的人许多都会走到注释解说经典这一步,人多了观点多了,吵起来完全是可以想见的事,但作为第一个引战的人,苏禾远受到的攻击炮火一定是最多的一个。

     薛瑜之前看到苏禾远在做《急就章》的增补修订,但到今天也没有看到成书,只能解释为他心中尚有忐忑,不敢让此书面世。

    相对于名声在外的名士长者,他还是个年轻人。

     他有多少答应的可能薛瑜不清楚,他是秘书省少监,却也是苏氏族人。

    或许对苏禾远来说,让新的书籍占据市场,吸引来名士建设官学,还不如发扬光大自家族学。

     但不论苏禾远是否答应,刚刚生出的这个新想法已经占据了薛瑜脑海。

    如果他不答应,对她来说也只是换个人去说服罢了,想做出政绩挽救学生们的国子监祭酒,很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

     苏禾远笑了一下,“你怎知我未释旁书?” 薛瑜一怔。

    她看着苏禾远将新的书卷从箱笼里取出来,一卷卷的书堆满了几案,视觉效果十分惊人。

    文雅的气质中多了一点傲然,平常能懒散到随处找地方睡觉的苏少监坐在书卷后,像一个富有四海的自己的国王。

     《急就章》、《论语》、《荀子》、《中庸》、《大学》、《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