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被误解的星辰

关灯
    考察日清晨,龙安心天没亮就醒了。

    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隔壁房间的张明。

    窗外,雷公山笼罩在薄雾中,隐约可见鼓楼的轮廓。

    昨晚务婆的高烧终于退了,但老人坚持要参加今天的考察仪式,谁也劝不住。

     合作社院子里,几个妇女已经在忙碌。

    她们支起大铁锅熬制油茶,蒸笼里飘出糯米的香气。

    吴晓梅正在检查展示用的绣品,每件都熨得平平整整,按照古歌中的顺序排列。

     "州里的专家几点到?"她看见龙安心,抬头问道。

     "说是九点,"龙安心看了看手表,"县文旅局张科长带队,还有民族大学的教授和几个研究生。

    " 吴晓梅点点头,继续整理绣品。

    晨光中,她手指上的银戒指闪着微光,那是务婆传给她的"歌师戒",据说能保佑记忆不褪色。

    龙安心注意到她眼下淡淡的青黑,显然也没睡好。

     "紧张?" "有点,"吴晓梅轻声承认,"这些学者...有时候比官员还难应付。

    " 龙安心理解她的担忧。

    上次州民委来的调研员,非要把苗族的"祭祖仪式"解释成"原始宗教崇拜",气得阿公当场摔了酒杯。

     "这次不一样,"他安慰道,"那位杨教授电话里很客气,说主要是来学习的。

    " 吴晓梅不置可否,只是将最后一件绣品——那幅融合了鼓楼和摩托车的创新作品——小心地放入展示柜。

     上午九点整,三辆越野车驶入寨子。

    打头的是县文旅局的公务车,后面两辆挂着省城牌照。

    车子停稳后,张科长率先钻出来,一边整理西装一边介绍:"这位是省民族大学杨帆教授,这位是他的团队..." 龙安心上前握手。

    杨教授五十出头,花白头发扎成马尾,一副无框眼镜架在鹰钩鼻上,颇有学者风范。

    他身后跟着三个年轻人,两男一女,都背着鼓鼓囊囊的登山包,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录音笔。

     "久仰杨教授大名,"龙安心真诚地说,"您那篇《苗族银饰中的宇宙观》我读过好几遍。

    " 杨教授眼镜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惊讶:"哦?没想到在偏远苗寨还能遇到读者。

    "他的目光越过龙安心,落在合作社门前的展示牌上,"'阿耶玳非遗工坊'...名字很有深意。

    " "苗语'我们的根'的意思,"吴晓梅上前一步,"我是吴晓梅,负责刺绣技艺传承。

    " 杨教授的目光在吴晓梅的银戒指上停留片刻,突然用流利的苗语说了句问候。

    吴晓梅眼睛一亮,同样用苗语回应。

    两人简短交谈几句后,杨教授转向龙安心:"我们先参观还是先座谈?" "按计划是先参观,"龙安心引路,"正好赶上我们的'吃新节'准备活动。

    " 考察进行得很顺利。

    杨教授团队对合作社的产品展示赞不绝口,尤其对"十二个太阳"系列果脯的文化包装理念表示欣赏。

    那个叫小林的女研究生甚至当场买了一盒杨梅脯,说要带回去研究"传统食品的现代转化"。

     中午的欢迎宴设在鼓楼前的空地上。

    长条木桌上摆满苗家特色菜:酸汤鱼、腊肉炒蕨菜、血豆腐...务婆虽然气色不佳,但还是穿戴整齐地坐在主位,用苗语吟诵了一段《迎客歌》。

     "太珍贵了!"杨教授激动地打开录音笔,"这是东部苗语方言的活标本!" 龙安心注意到,三个年轻人立刻围上去,录音的录音,拍照的拍照,像发现珍稀动物似的对着务婆一阵猛拍。

    老人微微皱眉,但没说什么,继续完成仪式。

     宴席进行到一半,杨教授突然提出要去看村里的"传统祭祀场所"。

    龙安心解释真正的"鼓藏节"每十三年才举行一次,平时没有专门祭祀场地。

     "那这些是什么?"小林指着务婆银牌上的图案,"看起来很像祭祀场景啊。

    " 吴晓梅刚要解释,杨教授就抢先道:"这是典型的萨满法器图案!看这个人形,明显是在进行通灵仪式。

    波浪线代表灵魂之旅,顶部的锯齿纹是雷电象征..." 龙安心和吴晓梅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

    务婆曾明确说过,银牌上的人形是歌师,波浪线是歌声传播,顶部的纹样则是星辰。

     "教授,"吴晓梅轻声纠正,"这个图案其实是..." "我理解你们的顾虑,"杨教授和蔼地打断她,"民间解释往往带有美化成分。

    我们学者要从人类学普遍规律出发,看到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 饭桌上的气氛突然变得微妙。

    阿公放下酒杯,眯起眼睛盯着杨教授;几个妇女停止交谈,不安地搓着手;务婆则闭上眼睛,仿佛在忍耐什么。

     龙安心赶紧岔开话题:"杨教授,尝尝这个糯米酒吧,用古法酿制的..." 下午的考察按计划进行。

    杨教授团队参观了合作社的生产线、务婆的古歌传习所,还观摩了妇女们的刺绣演示。

    整个过程,三个年轻人不停地记录、拍照、收集"标本"——一片绣花的线头、几滴酿酒用的酵母,甚至请求收集务婆梳头时掉落的头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用于基因研究,"小林兴奋地解释,"可以追溯苗族迁徙路线!" 傍晚时分,考察临近结束。

    龙安心正松了口气,突然听见合作社办公室传来争吵声。

    他快步走去,看见吴晓梅正和杨教授的一个男学生争执,两人中间摊开着一本笔记本。

     "怎么回事?"龙安心介入。

     吴晓梅脸色煞白,手指紧紧攥着衣角:"他们...他们把星辰纹说成是'巫蛊符号'!" 龙安心看向那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刺绣纹样的"解析":星辰纹被标注为"辟邪符咒",蝴蝶纹成了"通灵媒介",就连简单的几何图案也被解释为"秘密巫术密码"。

     "这是学术研究,"男学生推了推眼镜,"我们有言论自由。

    " "但这不是事实!"吴晓梅的声音颤抖着,"星辰纹是为了纪念苗族古歌里的'十二个太阳',蝴蝶纹象征'蝴蝶妈妈'创世神话..." 杨教授闻声赶来,了解情况后反而笑了:"吴小姐,学术研究讲究客观中立。

    你们的文化解释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有权提出不同见解。

    " 龙安心看到吴晓梅的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她突然抓起那本笔记,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撕成两半。

     "那就别用我们的'一家之言'做研究基础!"她将碎片扔在地上,"这些纹样的含义都是务婆亲口告诉你们的!" 场面一时僵持。

    杨教授脸色阴沉,张科长急得直搓手,几个闻声赶来的合作社成员站在门口不知所措。

     "各位,"龙安心深吸一口气,"今天大家都累了。

    不如先休息,明天再继续讨论?" 杨教授冷冷地点头,带着学生离开了。

    张科长追在后面不停地道歉,回头对龙安心做了个"你惹大麻烦了"的口型。

     办公室里只剩下龙安心和吴晓梅。

    她蹲下身,一片片捡起撕碎的纸页,肩膀微微发抖。

     "他们根本不想了解真正的苗族文化,"她低声说,"只想把我们的传统塞进他们预设的理论框架里。

    " 龙安心蹲下帮她一起捡:"学者有时会这样,先有理论再找证据..." "但这会带来严重后果,"吴晓梅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去年有篇论文说我们某种草药仪式是'毒品滥用',结果派出所来调查,差点把老苗医抓走。

    还有人说我们的葬俗'不卫生',逼着好几个寨子改火葬..." 龙安心这才明白吴晓梅为何如此激动。

    学术研究看似遥远,实则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

     "我去找杨教授谈谈,"他站起身,"也许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 教师宿舍是合作社旁的一排平房,专门接待来访学者。

    龙安心敲门时,听见里面激烈的讨论声。

     "...明显的文化抗拒现象,"杨教授的声音,"这在原住民研究中很常见,他们拒绝客观解读自己的'神圣叙事'..." "但我们也确实忽略了本土视角,"这是小林的声音,"吴女士说的蝴蝶创世神话,在《苗族古歌》里确有记载..." 敲门声打断了讨论。

    龙安心进门后直截了当:"杨教授,能否借一步说话?" 两人走到屋后的老枫树下。

    夕阳将树影拉得很长,远处传来务婆教导孩童唱古歌的声音,飘渺如烟。

     "年轻人,"杨教授先开口,"我理解你们保护文化的心情。

    但学术就是学术,不能因为当事人不舒服就放弃真理。

    " "问题在于什么是真理,"龙安心平静地回应,"您坚持银牌图案是萨满法器,但务婆说那是歌师象征。

    谁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