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古树铜锣
关灯
小
中
大
"喊雨"成功后的第三周,寨子里的千年枫香树死了。
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正和县气象局的工程师们检查新建的观测站设备。
吴晓梅匆匆跑来,额头上挂着汗珠,苗裙的下摆沾满泥土。
"快去看看,"她拽住龙安心的胳膊,"神树...神树不行了。
" 他们赶到鼓楼旁的枫香树下时,那里已经围满了人。
老人们跪在树前低声祈祷,妇女们摆出米酒和熟鸡蛋等供品,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手里攥着刚摘的枫叶。
龙安心抬头望去,心头猛地一沉——这棵据说有上千年历史的老树,曾经郁郁葱葱的树冠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灰白的树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干枯的木质部。
阿公拄着拐杖站在树根处,脸色比树皮还要灰败。
看到龙安心,他颤巍巍地指向树干上一个巨大的树洞:"三天前开始流'血'...今早全干了..." 龙安心凑近那个能容下一个成年人的树洞,果然看到内壁上有几道暗红色的痕迹,像凝固的血迹。
他伸手摸了摸,指尖沾上些红色粉末,闻起来有铁锈味。
"是树液,"张明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也取样检查,"含铁量极高,氧化后呈红色。
很多古树濒死时都会这样..." 话没说完,阿公的拐杖就重重敲在他脚边:"不是树!是山神在哭!" 张明吓得后退一步。
龙安心赶紧打圆场:"阿公,林业局的人来看过吗?" "来了,"吴晓梅忧心忡忡地说,"说是感染了什么真菌,没法救,要砍掉...说明天就带工具来。
" 人群爆发出一阵抗议声。
几个老人激动地用苗语喊着什么,妇女们开始哭泣,连孩子们都露出惊恐的表情。
龙安心这才意识到,对这寨子而言,这棵枫香树远不止是一棵植物那么简单。
"为什么反应这么强烈?"他小声问吴晓梅。
"这是寨子的'命树',"她解释道,"传说我们的祖先迁徙到这里时,就是靠这棵树躲过洪水。
每一代歌师都在树下传歌,每一对新人都在树前祈福...它要是没了..." 她没有说完,但龙安心已经懂了。
这棵枫香树是这个苗族村寨的精神图腾,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它若倒下,倒下的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段绵延千年的历史。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一直在思考对策。
林业局的决定符合规定——枯死的古树确实有倒塌风险,何况还位于村民活动频繁的鼓楼旁。
但村民的情感也必须尊重... "龙哥,"张明突然说,"我查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树龄超500年的一级古树,即使枯死也要省级部门批准才能砍伐。
" 龙安心眼前一亮:"你是说..." "这棵树至少一千年了,绝对够格。
我们可以申请暂缓砍伐,同时寻找保护依据。
" 当天下午,龙安心和张明开始搜集资料。
他们测量了枫香树的胸围(足足5.3米),拍摄了树形照片,还从寨老们口中记录了大量口述历史。
最珍贵的是务婆提供的1958年记录——那年大旱,枫香树也一度枯萎,村民在树下祈祷七天后,突然电闪雷鸣,古树竟奇迹般抽枝发芽,而方圆十里只有这棵树周边下了雨。
"太神了..."张明翻着发黄的记事本,"但缺乏科学依据..." "先不管依据,"龙安心已经打开电脑,"把这些材料整理成申请,连夜送到县里!" 然而第二天一早,县林业局的车还是来了。
两辆皮卡,载着电锯、斧头和五六个工作人员。
带队的王科长是个四十出头的精瘦男子,说话干脆利落:"枯树危险,必须立即处理。
这是局里的决定。
" 村民们聚集在树前,形成一道人墙。
阿公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那本1958年的记事本,用生硬的汉语解释:"神树...会活...以前也这样..." 王科长不为所动:"老人家,我理解你们的感情。
但枯树随时可能倒塌,万一砸到人..." "不会倒!"一个寨老激动地说,"树里有铜锣!雷公都不敢劈!" "铜锣?"龙安心和张明异口同声地问。
王科长显然把这当成迷信,摇摇头示意工作人员准备工具。
眼看冲突一触即发,龙安心突然站出来:"王科长,根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七条,树龄超过五百年的古树,即使死亡也要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砍伐。
我们已经提交了申请..." "我知道你们的申请,"王科长打断他,"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这棵树就在鼓楼旁,太危险了。
" "那至少给我们一天时间,"龙安心急中生智,"让我们做个告别仪式。
您知道,这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很重要..." 也许是"少数民族文化"几个字起了作用,王科长勉强同意推迟到下午三点,但强调"一分钟都不能多"。
林业局的人一走,龙安心立刻转向阿公:"您刚才说的铜锣是怎么回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公的神情变得神秘:"老辈人说...歌师往树洞里埋过铜锣...震得住山神..." "什么时候的事?" "最早是清代...后来1958年又放过一次..." 龙安心的心跳加快了。
如果树里真有文物,或许能触发《文物保护法》,为古树争取更多时间! "得进去看看,"他指着那个大树洞,"张明,你有手电吗?" 树洞内部比想象中宽敞,足够一个成年人弯腰行走。
龙安心打头,张明紧随其后,吴晓梅也跟了进来。
洞壁上的"血迹"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诡异的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腐朽与某种奇异香料混合的气味。
"看那里!"吴晓梅突然指向洞壁一处凹陷。
龙安心凑近,果然看到一块金属边缘露在木质部外。
他们小心清理周围的腐木,渐渐露出一个圆形铜器的轮廓——确实是一面铜锣,直径约三十厘米,被竖直插入树身,只露出一小部分。
"真的存在..."张明惊讶得忘了拍照。
龙安心小心触摸铜锣边缘,发现上面刻有花纹和文字。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他轻轻拨动时,铜锣竟然发出低沉的嗡鸣,震得树洞内的空气都在微微颤动。
"别动!"吴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阿公说...铜锣响,山神醒..." 他们退出树洞,将发现告诉阿公。
老人激动得双手发抖,立刻让吴晓梅去请务婆——全寨只有她懂得"藏锣祈愿"的全部规矩。
务婆是被孙辈用竹椅抬来的。
自从上次大病,她已经很少出门。
但听到"铜锣"二字,老人坚持亲自到场。
她虚弱但清晰地解释:这是苗族古老的"藏锣祈愿"习俗,认为铜锣的震动能唤醒山神,保佑风调雨顺。
历史上每逢大灾,歌师就会在古树或巨石中藏锣祈福。
"1958年..."务婆用苗语慢慢讲述,吴晓梅翻译,"大旱,庄稼绝收...我和阿爸把家里最后一面铜锣藏进树洞...七天后,雷雨来了,只有这棵树周围下雨..." 张明小声对龙安心说:"可能是巧合...或者是局部小气候..." "不管是不是巧合,"龙安心已经拿出手机,"这面铜锣至少是1958年的文物,可能更早。
根据《文物保护法》,发现文物必须立即报告,现场保护!" 县文物局的人比林业局来得还快。
一个小时后
龙安心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正和县气象局的工程师们检查新建的观测站设备。
吴晓梅匆匆跑来,额头上挂着汗珠,苗裙的下摆沾满泥土。
"快去看看,"她拽住龙安心的胳膊,"神树...神树不行了。
" 他们赶到鼓楼旁的枫香树下时,那里已经围满了人。
老人们跪在树前低声祈祷,妇女们摆出米酒和熟鸡蛋等供品,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手里攥着刚摘的枫叶。
龙安心抬头望去,心头猛地一沉——这棵据说有上千年历史的老树,曾经郁郁葱葱的树冠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灰白的树皮大片剥落,露出里面干枯的木质部。
阿公拄着拐杖站在树根处,脸色比树皮还要灰败。
看到龙安心,他颤巍巍地指向树干上一个巨大的树洞:"三天前开始流'血'...今早全干了..." 龙安心凑近那个能容下一个成年人的树洞,果然看到内壁上有几道暗红色的痕迹,像凝固的血迹。
他伸手摸了摸,指尖沾上些红色粉末,闻起来有铁锈味。
"是树液,"张明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也取样检查,"含铁量极高,氧化后呈红色。
很多古树濒死时都会这样..." 话没说完,阿公的拐杖就重重敲在他脚边:"不是树!是山神在哭!" 张明吓得后退一步。
龙安心赶紧打圆场:"阿公,林业局的人来看过吗?" "来了,"吴晓梅忧心忡忡地说,"说是感染了什么真菌,没法救,要砍掉...说明天就带工具来。
" 人群爆发出一阵抗议声。
几个老人激动地用苗语喊着什么,妇女们开始哭泣,连孩子们都露出惊恐的表情。
龙安心这才意识到,对这寨子而言,这棵枫香树远不止是一棵植物那么简单。
"为什么反应这么强烈?"他小声问吴晓梅。
"这是寨子的'命树',"她解释道,"传说我们的祖先迁徙到这里时,就是靠这棵树躲过洪水。
每一代歌师都在树下传歌,每一对新人都在树前祈福...它要是没了..." 她没有说完,但龙安心已经懂了。
这棵枫香树是这个苗族村寨的精神图腾,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它若倒下,倒下的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段绵延千年的历史。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一直在思考对策。
林业局的决定符合规定——枯死的古树确实有倒塌风险,何况还位于村民活动频繁的鼓楼旁。
但村民的情感也必须尊重... "龙哥,"张明突然说,"我查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树龄超500年的一级古树,即使枯死也要省级部门批准才能砍伐。
" 龙安心眼前一亮:"你是说..." "这棵树至少一千年了,绝对够格。
我们可以申请暂缓砍伐,同时寻找保护依据。
" 当天下午,龙安心和张明开始搜集资料。
他们测量了枫香树的胸围(足足5.3米),拍摄了树形照片,还从寨老们口中记录了大量口述历史。
最珍贵的是务婆提供的1958年记录——那年大旱,枫香树也一度枯萎,村民在树下祈祷七天后,突然电闪雷鸣,古树竟奇迹般抽枝发芽,而方圆十里只有这棵树周边下了雨。
"太神了..."张明翻着发黄的记事本,"但缺乏科学依据..." "先不管依据,"龙安心已经打开电脑,"把这些材料整理成申请,连夜送到县里!" 然而第二天一早,县林业局的车还是来了。
两辆皮卡,载着电锯、斧头和五六个工作人员。
带队的王科长是个四十出头的精瘦男子,说话干脆利落:"枯树危险,必须立即处理。
这是局里的决定。
" 村民们聚集在树前,形成一道人墙。
阿公站在最前面,手里捧着那本1958年的记事本,用生硬的汉语解释:"神树...会活...以前也这样..." 王科长不为所动:"老人家,我理解你们的感情。
但枯树随时可能倒塌,万一砸到人..." "不会倒!"一个寨老激动地说,"树里有铜锣!雷公都不敢劈!" "铜锣?"龙安心和张明异口同声地问。
王科长显然把这当成迷信,摇摇头示意工作人员准备工具。
眼看冲突一触即发,龙安心突然站出来:"王科长,根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第七条,树龄超过五百年的古树,即使死亡也要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砍伐。
我们已经提交了申请..." "我知道你们的申请,"王科长打断他,"但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这棵树就在鼓楼旁,太危险了。
" "那至少给我们一天时间,"龙安心急中生智,"让我们做个告别仪式。
您知道,这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很重要..." 也许是"少数民族文化"几个字起了作用,王科长勉强同意推迟到下午三点,但强调"一分钟都不能多"。
林业局的人一走,龙安心立刻转向阿公:"您刚才说的铜锣是怎么回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公的神情变得神秘:"老辈人说...歌师往树洞里埋过铜锣...震得住山神..." "什么时候的事?" "最早是清代...后来1958年又放过一次..." 龙安心的心跳加快了。
如果树里真有文物,或许能触发《文物保护法》,为古树争取更多时间! "得进去看看,"他指着那个大树洞,"张明,你有手电吗?" 树洞内部比想象中宽敞,足够一个成年人弯腰行走。
龙安心打头,张明紧随其后,吴晓梅也跟了进来。
洞壁上的"血迹"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诡异的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腐朽与某种奇异香料混合的气味。
"看那里!"吴晓梅突然指向洞壁一处凹陷。
龙安心凑近,果然看到一块金属边缘露在木质部外。
他们小心清理周围的腐木,渐渐露出一个圆形铜器的轮廓——确实是一面铜锣,直径约三十厘米,被竖直插入树身,只露出一小部分。
"真的存在..."张明惊讶得忘了拍照。
龙安心小心触摸铜锣边缘,发现上面刻有花纹和文字。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他轻轻拨动时,铜锣竟然发出低沉的嗡鸣,震得树洞内的空气都在微微颤动。
"别动!"吴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阿公说...铜锣响,山神醒..." 他们退出树洞,将发现告诉阿公。
老人激动得双手发抖,立刻让吴晓梅去请务婆——全寨只有她懂得"藏锣祈愿"的全部规矩。
务婆是被孙辈用竹椅抬来的。
自从上次大病,她已经很少出门。
但听到"铜锣"二字,老人坚持亲自到场。
她虚弱但清晰地解释:这是苗族古老的"藏锣祈愿"习俗,认为铜锣的震动能唤醒山神,保佑风调雨顺。
历史上每逢大灾,歌师就会在古树或巨石中藏锣祈福。
"1958年..."务婆用苗语慢慢讲述,吴晓梅翻译,"大旱,庄稼绝收...我和阿爸把家里最后一面铜锣藏进树洞...七天后,雷雨来了,只有这棵树周围下雨..." 张明小声对龙安心说:"可能是巧合...或者是局部小气候..." "不管是不是巧合,"龙安心已经拿出手机,"这面铜锣至少是1958年的文物,可能更早。
根据《文物保护法》,发现文物必须立即报告,现场保护!" 县文物局的人比林业局来得还快。
一个小时后